第一性原理研究氟化纳米材料的磁性
本文关键词:第一性原理研究氟化纳米材料的磁性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一性原理 HSE杂化泛函 自旋极化 铁磁 吸附
【摘要】:鉴于轻元素磁体在自旋纳米器件上的应用前景,在富勒烯和石墨里观察到了磁性的存在之后,仅包含sp电子的轻元素材料中的磁性引起广泛关注。此论文主要内容为利用HSE杂化泛函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吸附氟原子的硼氮纳米管、硼氮二维片、碳纳米管、石墨烯中的磁性。相比局部密度泛函(LDA),杂化泛函(HSE)有更高的精度,计算更加昂贵。我们基于HSE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氟化的硼氮纳米管是满自旋极化,而且具有半金属性质。在氟化的硼氮纳米带和二维片中也发现同样的结果。它们拥有的1μB局域磁矩,并与半径大小无关。而在之前的报道中,局域密度泛函计算得到的结果为:随着半径的增大,局域磁矩减小,磁性在平面结构中消失。我们的结果对其有很大的修正。在氟化硼氮体系中,自旋极化电子是长程铁磁耦合的,并随着半径的减小逐渐减小,最后在(4,0)F-BN纳米管中铁磁耦合消失。在氟化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中,发现F原子链沿着锯齿形边界的情况可以诱导出铁磁性耦合;然而F原子沿着扶手椅型方向的情况诱导出的却是反铁磁性耦合。在石墨烯和纳米管上的自旋极化率和局域磁矩大小都是稳定的,不随着尺寸和管径的改变而改变。这些结果为继续对低维轻元素材料磁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对未来自旋器件材料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 HSE杂化泛函 自旋极化 铁磁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与科学意义10-11
- 1.2 纳米材料11-15
- 1.2.1 硼氮纳米管11-13
- 1.2.2 碳纳米管13
- 1.2.3 硼氮片层13-14
- 1.2.4 石墨烯14-15
- 1.3 磁性15-17
- 1.3.1 顺磁性15-16
- 1.3.2 铁磁性16
- 1.3.3 反铁磁和亚铁磁16-17
- 第二章 模型及方法17-23
- 2.1 计算体系17-19
- 2.2 第一性原理计算19
- 2.3 密度泛函理论19-21
- 2.3.1 Hohenberg-Kohn定理19-20
- 2.3.2 Kohn-Sham方程20
- 2.3.3 局域密度近似20
- 2.3.4 广义梯度近似20-21
- 2.4 杂化泛函21-23
- 第三章 硼氮体系结果讨论23-38
- 3.1 K点测试23-24
- 3.2 磁性计算24-29
- 3.3 单胞上两氟原子间距对铁磁耦合的影响29-30
- 3.4 F-BN化学势的计算30-33
- 3.4.1 化学势的概念30-31
- 3.4.2 BN-F化学势31-33
- 3.5 平面硼氮片层的磁性33-36
- 3.5.1 一个氟原子吸附的情况34-35
- 3.5.2 两个氟原子的情况35-36
- 3.6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碳纳米体系结果讨论38-48
- 4.1 碳纳米管磁性计算38-43
- 4.2 石墨烯磁性计算43-46
- 4.2.1 一个氟原子吸附在单层石墨烯的情况44-45
- 4.2.2 两个氟原子单面吸附在单层石墨烯的情况45-46
- 4.3 碳纳米体系手性与磁性的关系46
- 4.4 本章小结46-48
- 结论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3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巍;朱嘉琦;武洪臣;张华芳;崔向中;;四面体非晶碳结构建模的第一性原理模拟方法[J];功能材料;2010年S2期
2 陶辉锦;陈伟民;王赫男;;镍晶格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18期
3 梁景南;符春林;蔡苇;郭倩;张朝阳;;铟掺杂二氧化锡透明导电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2期
4 胡盟;程杰;何巨龙;;新型立方碳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苏昀;吴晓静;权俊杰;于亚鹏;;甲基苯丙胺在水溶液中第一性原理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3年10期
6 李培芳;包刚;;金属元素镁高压属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7 江勇;许灿辉;蓝国强;;金属氧化物表面与界面的第一性原理热力学:一个研究实例(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3年01期
8 黄元春;肖政兵;张欢欢;刘宇;;平衡相对Al-7.8Zn-1.6Mg-1.8Cu-0.12Zr铝合金性能影响:第一性原理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14年03期
9 李淼泉;姚晓燕;;应用第一性原理研究置氢α钛晶体的电子结构和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05期
10 魏娜然;温斌;宫长伟;马红军;李廷举;;新金刚石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晓庶;Walter R.L.Lambrecht;;半导体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2 郑晓;陈冠华;;开放电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宋庆功;褚勇;王艳波;耿德平;郭艳蕊;;有序α-(Al_(1/4)Cr_(3/4))_2O_3的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4 孙学勤;周树兰;林娜;李良;张玉芬;赵显;;关于金刚石的硬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安;舒翠翠;刘立胜;翟鹏程;;双填充方钴矿电子结构和电传输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曾凡林;孙毅;;PVDF单链拉伸的第一性原理模拟[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红亮;王月花;;铁酸铋光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宋庆功;王延峰;康建海;严慧羽;;第一性原理方法在插层化合物Li_xTiS_2结构与性能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红;邓莉;刘雷;杜建国;;MgSiO_3熔体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平飞林;蒋刚;张林;朱正和;;~3He对LaNi_5储氚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八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金平;水溶液环境羟基磷灰石/钛界面结构与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龚奎;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及自旋相关器件量子输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崔琳;Si-C-N三元系中新型亚稳相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孙瑜;若干半导体非晶化相变的结构及化学键演化规律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李晨辉;纳米线,纳米岛和薄膜生长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李国豹;三种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姚路驰;半导体纳米线成核生长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8 容青艳;掺杂改善BiFeO_3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宁锋;基于InAs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输运特性第一性原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张小乐;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深紫外氟化物晶体及复杂氧化物的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梦园;掺杂CoO与铁磁体/MoS_2界面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牛之慧;单相多铁性体CaMn_7O_(1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金元俊;压力下122系铁基超导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少媛;不同泛函下的MPc/Au(111)吸附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5 柴丰涛;Fe_2(MoO_4)_3的负膨胀行为及嵌Li/Na电化学过程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于刘洋;CuInS_2和CuIn_(1-x)Ga_xS_2光电材料的制备及其能带计算[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7 高强;若干自旋电子学材料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阮兴祥;In掺杂GaN纳米材料光电特性的理论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9 蒋先云;Cu、Y和Ce掺杂改进CdS光学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10 孙桂鹏;掺杂及空位缺陷对SnO_2和TiO_2光电性能的影响[D];鲁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71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7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