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在线无损检测系统

发布时间:2017-10-06 18:18

  本文关键词: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在线无损检测系统


  更多相关文章: 无损检测 电磁波 传播特性 虚拟仪器 LabVIEW


【摘要】:金属、非金属的构件在长期服役的过程中材料属性可能会发生改变,严重时会失效损毁,酿成安全事故,因此在不影响其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各种构件状态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相比,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无损检测方法具有非接触、检测速度快、适应性强、安装调试方便以及易于实现在线检测等优点。本文在研究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在线无损检测系统并进行了检测试验。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矩形微波波导中的主模态和雕落模态,建立了电磁波传播过程的模态混叠分解物理模型和VMD分解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针对微波波导提出了基于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的传播模态分解与特征增强方法,通过混凝土覆盖下的钢板缺陷检测试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在甚高频频段通过仿真研究了模型电磁参数及结构损伤状况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电磁波穿透及反射系数模型,以模拟待测构件状态变化下的电磁波传播特性演化。该模型涵盖了常见的穿透检测、几何缺陷检测、材料属性变化检测等场景,具有典型性。再次,根据仿真结果进行检测系统硬件设计,本文针对信号激励、信号放大、传感器、信号调理、信号采集等部分进行了设计或选型,重点设计了传感器和信号调理电路。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了检测软件,包括图形显示、参数设定、统计量、采集控制、数据功能以及分析功能六大模块,具有基本的采集控制、信号特征值实时显示、数据保存回放功能以及频谱分析、包络分析等数据分析功能。最后,利用本文所开发的检测系统,结合仿真分析,对油液磨粒含量、金属表面缺陷以及金属表面拉伸变形三个应用进行了检测试验,具体内容包括检测试样制备、试验方案设计以及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所提出的检测系统可以满足以上及类似场合的无损检测需求。本文提出的检测系统为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便携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的研制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无损检测 电磁波 传播特性 虚拟仪器 LabVIEW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0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8-11
  • 1.2 基于电磁波传输特性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本文的意义13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13-16
  • 2 基于VMD的电磁波信号特征增强算法16-34
  • 2.1 基于电磁传输特性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16-18
  • 2.2 VMD算法概述18-21
  • 2.3 基于VMD的电磁波传播模态分解模型21-23
  • 2.4 VMD模态分解特征增强算法效果分析试验23-32
  • 2.4.1 试验系统23-27
  • 2.4.2 试验结果分析27-32
  • 2.5 本章小结32-34
  • 3 电磁参数演变下甚高频电磁波传播特性仿真分析34-44
  • 3.1 仿真软件介绍34-35
  • 3.2 油液磨粒检测仿真35-38
  • 3.2.1 模型设置35-36
  • 3.2.2 仿真结果分析36-38
  • 3.3 金属表面缺陷仿真38-41
  • 3.3.1 模型设置38-39
  • 3.3.2 仿真结果分析39-41
  • 3.4 金属表面拉伸变形仿真41-43
  • 3.4.1 模型设置41
  • 3.4.2 仿真结果分析41-43
  • 3.5 本章小结43-44
  • 4 检测系统设计44-64
  • 4.1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44-54
  • 4.1.1 信号发生器45
  • 4.1.2 信号放大器45-46
  • 4.1.3 传感器设计46-49
  • 4.1.4 信号调理电路49-52
  • 4.1.5 信号采集52-54
  • 4.2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54-62
  • 4.2.1 虚拟仪器简介54-56
  • 4.2.2 虚拟仪器开发环境(LabVIEW)简介56-57
  • 4.2.3 检测系统软件基本框架57-59
  • 4.2.4 各功能模块设置59-62
  • 4.3 本章小结62-64
  • 5 试验与分析64-78
  • 5.1 油液磨粒检测试验64-67
  • 5.1.1 试样的制备64-65
  • 5.1.2 试验方案设计65-66
  •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66-67
  • 5.2 金属表面缺陷检测试验67-70
  • 5.2.1 试样的制备67-68
  • 5.2.2 试验方案设计68-70
  • 5.2.3 试验结果分析70
  • 5.3 金属拉伸变形检测70-76
  • 5.3.1 试样的制备71-73
  • 5.3.2 试验方案设计73-75
  • 5.3.3 试验结果分析75-76
  • 5.4 本章小结76-78
  • 6 总结与展望78-80
  • 6.1 本文工作总结78
  •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78-80
  • 致谢80-82
  • 参考文献82-86
  • 附录86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6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86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目录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继平,石庆冬;空圆形隧道中电磁波的传播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吴成国;武文远;龚艳春;何苏红;杜华月;戴斌飞;;电磁波在冷等离子体中碰撞吸收特点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3 秦幼明;吴荣光;;中频电磁波在三层介质模型矿井中的传播特性[J];煤炭学报;1986年02期

4 吴荣光;秦幼明;;利用电磁波传播测取三层介质模型矿井的电导率[J];煤炭学报;1990年04期

5 赵炎;电磁波传播—衰减测井现场解释及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1982年05期

6 吴松安;低速运动导电介质中电磁波的传导效应研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成凌飞;张丽丽;李雷;李杰;;矿井巷道围岩湿度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8 石庆冬,孙继平;圆形隧道导行电磁波传播特性[J];煤炭学报;2001年03期

9 刘会丽,张志东,魏占永;隧道壁湿润引起电磁波衰减率变化的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世平;电磁波在导体中的传播[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将伟;孙敏;;界面电流对电磁波传播性质的可能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2 武桦;贾怀义;;空圆隧道中高频电磁波传播特性[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扈罗全;朱洪波;;电磁波传播的概率模型:二维无耗传播情形[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爽;;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5 田子建;;《矿井电磁波传播与分析》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探讨[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孙超;王红霞;傅关新;李磐石;孙振;;电磁波在雨中的传输衰减特性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7 孙贤明;王海华;刘万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鑫;;九江5.7级地震电磁波异常传播路径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葛广顶;王秉中;;时间反演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吴鑫;陈鹏;朱曲杰;李瑞丽;徐焕锰;;2000年7月16日台湾兰屿6.6级地震电磁波传播路径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它时刻跟着你,你怕吗![N];科技日报;2009年

2 新疆 赵振强;电磁波常识ABC[N];电子报;2004年

3 张开逊;回望人类发明之路[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王荣梓;对“电子—电磁场波双锥螺旋结构”的探索[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圆柱形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东林;等离子鞘套下的低频传播特性与正交电磁二维场抑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白博文;等离子鞘套下电磁波极化特性及天线辐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弓树宏;电磁波在对流层中传输与散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冷毅;旋转环境下电磁波传播及其在胎压监测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虎;复杂介质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数值模拟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7 姚善化;复杂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播特性及相关技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臧小飞;基于单向性效应和变换光学的电磁波调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张姝;电磁波在非均匀大气等离子体中的传播低气压电容耦合等离子体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毅;极低频电磁波时域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有林;介质带电对电磁波衰减及交叉去极化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刘增明;基于OSG的战场视景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谷卓;等离子体对电磁波衰减的优化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赵弘远;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宽带电磁波完美吸收理论和设计[D];南京大学;2015年

5 丁腾欢;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及应用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宋黎浩;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吸收及反射的研究及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孙楠;损耗媒质内部及界面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贾雨龙;基于TLM法的应急透地无线信道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桂珍;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在极化调控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10 翟焱望;电磁波在含时磁电介质中的传播[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84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84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