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冰区航行船舶舷侧结构加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2:08

  本文关键词:冰区航行船舶舷侧结构加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冰载荷 舷侧结构 碰撞 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


【摘要】:世界多个国家勘探机构数据表明,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周边国家的关注,同时北极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人类进军北极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船舶将更加频繁的进入北极海域。加之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北极冰大量溶化,北极海域夏季通航成为可能,更多的商业运输将会选择北极航道。无论是工程服务船舶,还是商业运输船都将面临高纬度海域特殊的环境——冰。即使在夏季,依然存在大量从冰川脱落的漂浮冰体,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危险性。船舶一旦与冰山发生碰撞,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和生命财产损失。为了适应恶劣的航行环境,有必要加强冰区航行船舶的结构强度。文章工作围绕舷侧结构加强展开,主要讨论针对舷侧外板和支撑骨材的两种加强方式,并分析舷侧结构与冰碰撞过程的结构响应。文章讨论多种因素对冰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冰材料数值模型采用应变率相关弹塑性模型。同时数值模拟圆台冰撞击刚性墙的碰撞过程,并比较数值计算所得面积压力曲线与试验结果和ISO标准曲线,数值结果与二者比较接近,且压力随面积变化趋势一致。提出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结构,比较普通钢板、聚氨酯夹层板以及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的抗冲击性能差异,发现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性能相对较优。以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夹层板芯层高度、面板厚度以及波纹芯板厚度三个参数对夹层板性能的影响,发现夹层板抗冲击性能随三个参数的变化而改变,根据结构性能变化规律给出三个参数的适当取值范围。基于某成品油船,应用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设计两种加强方案加强其舷侧结构,方案一舷侧外板使用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加强,方案二应用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加强原有上平台板。应用ANSYS/LS-DYNA建立舷侧结构和冰体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的碰撞情景。根据作用冰体的形状和碰撞位置不同,共计算11种工况,分析每种工况下结构的变形损伤、碰撞力以及能量吸收的特性。对比分析在相同碰撞情形下原结构和新结构的响应特点和性能差异,由此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冰载荷 舷侧结构 碰撞 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63.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21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16-20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20-21
  • 1.3.1 本文主要内容20
  • 1.3.2 本文创新点20-21
  • 第2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及夹层板理论21-32
  • 2.1 船-冰碰撞基本理论与有限元技术21-24
  • 2.1.1 碰撞基本方程21-22
  • 2.1.2 显式时间积分22-23
  • 2.1.3 接触算法23
  • 2.1.4 摩擦算法23-24
  • 2.1.5 沙漏控制24
  • 2.2 夹层板基本力学理论24-28
  • 2.2.1 夹层板平衡方程25-27
  • 2.2.2 夹层板应变位移关系27-28
  • 2.3 复合夹层板的大变形数值计算28-30
  • 2.3.1 大变形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29-30
  • 2.3.2 大变形动力学有限元基本求解过程30
  • 2.4 本章小结30-32
  • 第3章 冰体碰撞数值模拟32-41
  • 3.1 物理力学性质32-34
  • 3.2 材料模型34-37
  • 3.3 冰体碰撞模拟37-38
  • 3.4 单位接触面积压力38-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复合夹层板抗冲击性能研究41-59
  • 4.1 材料模型41-42
  • 4.2 复合夹层板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42-52
  • 4.2.1 钢板的抗冲击性能研究43-45
  • 4.2.2 聚氨酯夹层板抗冲击性能研究45-48
  • 4.2.3 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抗冲击性能研究48-50
  • 4.2.4 复合夹层板的抗冲击性能比较50-52
  • 4.3 结构参数对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抗冲击性能的影响52-58
  • 4.3.1 芯层高度对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52-54
  • 4.3.2 面板厚度对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54-56
  • 4.3.3 芯板厚度对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56-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基于复合夹层板的舷侧加强结构抗冰性能研究59-97
  • 5.1 波纹板核聚氨酯夹层板舷侧结构加强设计59-61
  • 5.1.1 舷侧结构模型59-60
  • 5.1.2 舷侧结构加强设计60-61
  • 5.2 船-冰碰撞工况设定61-64
  • 5.3 方案一结构性能对比分析64-91
  • 5.3.1 冰体棱边6m/s碰撞弱位置64-69
  • 5.3.2 冰体棱边6m/s碰撞强位置69-75
  • 5.3.3 冰体棱角6m/s碰撞弱位置75-80
  • 5.3.4 冰体棱角6m/s碰撞强位置80-84
  • 5.3.5 冰体棱角4m/s碰撞弱位置84-89
  • 5.3.6 强弱位置对比89-91
  • 5.4 方案二结构性能对比分析91-95
  • 5.4.1 变形损伤91-93
  • 5.4.2 碰撞力93-94
  • 5.4.3 能量94-95
  • 5.5 本章小结95-97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97-99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97-98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98-99
  • 参考文献99-10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3-104
  • 致谢104-105
  • 详细摘要105-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自力,姜金辉;一种基于内充泡沫塑料薄壁方管的单壳舷侧耐撞结构[J];中国造船;2004年02期

2 姚熊亮;侯明亮;李青;李克杰;;Y型舷侧结构抗冲击性能数值仿真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刘敬喜;叶文兵;胡紫剑;;单壳船舷侧结构的碰撞分析[J];中国造船;2008年S1期

4 马骏;陶亮;;初速度对被撞船舷侧结构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陈卫东;王飞;陈浩;;舰船舷侧结构水下抗爆试验和机理研究[J];中国造船;2009年03期

6 许文辉;姚熊亮;杨博;蔡振璐;;传统双层舷侧结构的碰撞数值仿真研究[J];船舶;2010年05期

7 姜兴家;张鹏;吴文锋;;撞击位置和初速度对被撞船舶舷侧结构的影响[J];中国航海;2012年02期

8 郁荣;刘敬喜;黄震球;叶文兵;司马灿;;基于简化解析方法的舷侧结构碰撞吸能分析[J];船舶工程;2012年04期

9 宋艳平;张爱锋;;舷侧结构与冰碰撞的有限元仿真方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王自力,顾永宁;撞击参数对双层舷侧结构碰撞响应的影响[J];船舶工程;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卫东;王飞;陈浩;;舰船舷侧结构水下抗爆试验和机理研究[A];2010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2 朱明罡;刘敬喜;姜薇;肖曙明;;双壳结构形式对舷侧结构耐撞性能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昆;张延昌;王自力;;撞击船艏部形状对被撞船体舷侧结构碰撞性能影响研究[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峰;基于耐撞性的新型船舶结构形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双舷侧结构耐撞性能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南南;舷侧管式耐冲击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3 鲁宇帆;三用工作船与平台桩柱侧碰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马国宝;冰区航行船舶舷侧结构加强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5 杨树涛;碰撞载荷作用下船舶舷侧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路遥;基于复合夹层版的货船舷侧结构耐撞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7 庄科挺;船舶舷侧结构耐撞性能试验与数值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周珂;船舶舷侧结构的抗爆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李卓;爆炸载荷作用下船舶舷侧结构毁伤与防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陶亮;船舶舷侧结构碰撞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9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1009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5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