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建模方法的船舶轴系振动计算及减振措施研究
本文选题:轴系振动 + 复合建模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主机功率的提高和特殊用途的船舶发展,船舶轴系振动问题愈发突出,过大的轴系振动不仅会造成推进装置的磨损及故障,而且通过基座将轴系的振动传递至船体,使得船舶整体噪声水平的提高,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不适。因此提高船舶轴系振动计算准确度保证船舶设计性能和研究船舶轴系减振措施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船舶轴系复合建模方法,该方法将船舶轴系分为连续子系统和离散子系统。推进轴段如螺旋桨轴、中间轴、螺旋桨及法兰划分为连续子系统,柴油机曲轴端划分为离散子系统。分别应用波动理论和多自由度动力特性分析,得到连续子系统和离散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同时通过边界条件将两个子系统动态刚度矩阵连接,推导出船舶轴系扭转振动全局控制方程,并推广至纵向振动和弯曲振动连续轴段,得出振动方程解。以某型实船轴系扭转振动计算为例,对这种船舶轴系复合建模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传统的连续轴段传递矩阵法和离散化传递矩阵法进行比较。传统的建模方法在计算低阶固有频率时较为精确,但是在计算高阶模态时,采用复合建模方法和连续轴段传递矩阵法的计算结果较为相近,而采用离散化的传递矩阵法与复合建模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随着轴段离散为质量单元的数量增加,其计算结果逐渐接近复合建模方法计算结果,理论上来说,当离散化质量为无限时,其结果应与连续轴段传递矩阵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也就是接近复合建模方法的计算结果。因此,复合建模方法计算更精确,更接近真实振动状态,同时在保证相同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复合建模计算方法相较传递矩阵法的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占用少,相对更为简便。复合建模方法克服了当模态节点集中于轴段时,传统建模方法由于将轴系等效为一至两个质量单元而引起的节点偏移所带来的误差,这在实际船舶轴系计算特别是长推进轴和刚度较低的轴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将复合建模方法推广至复杂分支轴系,推导出复杂分支轴系的系统方程,并进行仿真分析,与成熟商业软件比较。复合建模方法保证低阶模态计算的准确性,提高高阶模态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复合建模方法是对传递矩阵法在船舶轴系扭转振动计算中漏根局限性的改进和补充。在复合建模方法计算轴系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弹性单元特别是弹性减振器的工况,同时探究船舶轴系的新型减振措施,本文提出了变刚度隔振系统的思路,并对变刚度隔振系统的时域和幅频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变刚度减振系统可以较好地有效利用刚度,具有较好的负向限位的作用及抗冲击性能。基于变刚度隔振系统的思路,将之应用于船舶轴系的扭转振动、纵向振动,同时提出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变刚度隔振系统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运行情况下的隔振器非线性变化刚度,提高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特殊工况,特别是易受冲击力情况运行的船舶变刚度隔振系统具有较好地抗冲击性。本文提出的变刚度隔振思想和可行性机构旨在提供具有工程指导意义的减振措施。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于船舶轴系复合建模方法和变刚度隔振系统的减振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船舶轴系振动计算特别是高阶模态的准确性,改进补充了传递矩阵法计算分支轴系漏根局限性,更好地模拟了实际工况下的弹性减振器的刚度变化,提高轴系振动计算精度的同时使得船舶轴系减振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提高船舶推进轴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modeling ship ' s shafting torsional vibration . On the one hand , the variable 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can better simulate the nonlinear change stiffness of the vibration isolator under the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64.21;U66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辉;周继良;唐锡宽;;船舶轴系的合理轴承间距的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7年04期
2 杨江军;;船舶轴系安装工法技术的研究与过程控制[J];广东造船;2008年02期
3 陈劲松;彭存达;;关于船舶轴系设计的若干问题[J];广东造船;2009年06期
4 王志永;;船舶轴系设计及安装[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4期
5 冯于猎;用普通镗床预精镗船舶轴系法兰孔[J];造船技术;1984年01期
6 轴系动态校中课题组;胡小红;;船舶轴系动态校中问题[J];造船技术;1985年07期
7 张雨;;船舶轴系的失效型式和可靠度的模型确定方法[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8 吴刚;;船舶轴系合理校中计算[J];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9 杨承参;秦萍;;船舶轴系可靠度计算[J];船舶工程;1992年03期
10 张潮宏,陈巧斌;船舶轴系安装中轴系下垂量的计算[J];广东造船;199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习猛;胡雪华;张亚萍;谢春霞;;提高船舶轴系连接法兰装配质量问题的探讨[A];2012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3年
2 张维;李天匀;朱翔;;船舶轴系纵振的流体动力吸振优化分析[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3 耿厚才;钟应华;饶柱石;崔升;;船舶轴系油膜计算与轴承反力分析[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4 张金香;;船舶轴系安装及校中[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维;李天匀;朱翔;;船舶轴系纵振的流体动力吸振优化分析[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6 朱汉华;刘正林;温诗铸;严新平;李涛生;;船舶轴系尾轴承动态润滑计算[A];第二届全国工业摩擦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良伟;赵耀;张赣波;;船舶轴系试验台纵向耦合振动特性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海洋钢结构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孟浩;刘耀宗;王宁;郁殿龙;温激鸿;;壳体弹性对船舶轴系力传递特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周升友;东台公司拓展轴舵系市场[N];中国船舶报;2007年
2 赵小石 焦玮;华阳重工:创新一小步 企业迈大步[N];中国水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春良;船舶轴系振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菲;基于复合建模方法的船舶轴系振动计算及减振措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维坚;船舶轴系振动分析平台化软件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3 张禄禄;便携式船舶轴系振动测量分析仪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振勇;基于参数化的船舶轴系强度及扭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黄俊男;基于实验平台的船舶轴系动力学仿真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马磊;船舶轴系纵向减振器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熊欢;基于ARM的船舶轴系振动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汪巅;基于PLC的船舶轴系试验台监控系统研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杜飞明;基于数控技术的便携式船用镗孔机设计[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10 牟明磊;船舶轴系裂纹故障缓解初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07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190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