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海面遇险目标搜寻用成像系统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8-10-19 17:0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海上运输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海上遇险事故频频发生,导致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海上遇险事故大多发生在夜晚或者大雾天等恶劣天气下,当救助直升机对遇险目标进行搜寻时,大多还是依靠人眼或者望远镜等比较原始的搜寻手段,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极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雷达探测技术、微光夜视技术、可见光成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等相继应用到搜寻中。相比之下,红外成像技术最适用于全天候的海面搜寻,可见光成像技术比较适用于白天天气较好情况下的海面搜寻,但是,单一波段图像的可用信息较少,致使目标识别率不高,而随着现代信息融合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中波红外、长波红外和可见光多个波段信息集合到一起来进行海面遇险目标搜寻已成为比较实用的方法。本课题源于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恶劣海况下直升机救助能力提升关键技术与示范”,目的是为了研制一套远距离、多波段、高分辨率的机载成像系统,该系统在紧急状况下能够在最快时间内搜寻到遇险目标,且具备全天候工作的能力。为了完成该系统的设计,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根据项目任务书提出的参数要求对中波和长波红外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完成了相应的系统搭建,同时完成了可见光相机的选型,再将三个系统集成在光学稳定平台之中,并对这个整体硬件平台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其次,对中波红外成像系统和长波红外成像系统中图像的盲元像点和图像的非均匀性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而后提出了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在以上硬件系统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再次,为了项目的实际需求我们自主研制了一套集成的软件系统,它可以同时配置连接中波红外、长波红外和可见光相机,并采集、处理、显示和存储相应的图像,而且可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通过外场实验对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硬件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软件系统运行平稳可靠。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 maritime distress ac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resulting in huge property losses and casualties. Most maritime distress accidents occur in bad weather at night or in heavy fog. When rescue helicopters search for targets in distress, most of them rely on relatively primitive search methods such as human eyes or telescopes, which are not only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ous. And very inefficien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radar detection technology, LLL night vision technology, visible light imaging technology, infrared imag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have been applied to search. In contrast, infrared imaging technology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all-weather sea surface search, and visible light imaging technology is more suitable for sea surface search in better daytime weather, but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single-band images is l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a practical method to gather the multi-band information of medium-wave infrared, long-wave infrared and visible light to search the target in distress at sea level. This subject is derived from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 "key techniques and demonstration of helicopter rescue capability enhancement under adverse sea condi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develop a long-range, multi-band, high-resolution airborne imaging system. The system is capable of finding distress targets at the fastest possible time in an emergency and has the ability to work around the clock.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this paper has completed the following work: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arameters proposed in the project document, the medium-wave and long-wave infrared system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has been buil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lection of visible light camera is completed, and then the three system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optical stability platform,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hardware platform is tested. Secondly,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image inhomogeneity and blind pixel in medium wave infrared imaging system and long wave infrared imaging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a more suitable solution is put forward and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in the above hardware system. Thirdly, in order to meet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we have developed an integrated software system, which can be configured to connect medium-wave infrared, long-wave infrared and visible light cameras, and collect, process, display and store corresponding images. And it can guarantee the real-time and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 of the system are tested and verified by the field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ware index of the system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he software system runs smoothly and reliably.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76.8;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超长成像系统[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8年04期

2 再力;;防御向复杂的成像系统的研制者提出挑战[J];现代防御技术;1989年06期

3 刘菊艳;;世界上第一个自动化野外工作的成像系统[J];飞航导弹;1990年01期

4 陈连祥,张庆陵,,王信会,罗琦琨;脑图成像系统的研制[J];核技术;1994年05期

5 杨源;诊断成像系统[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年04期

6 高;;中科院“光谱椭偏成像系统”研制成功[J];化学分析计量;2009年03期

7 高;结构紧凑的全天候电磁成像系统[J];红外;2002年12期

8 陈伏初,柯梦佳,吴汝威;多功能全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的技术指标与配套[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年03期

9 喻春雨;常本康;魏殿修;;新型X光成像系统及其性能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07年01期

10 ;新型成像系统使癌细胞无处遁形[J];科学世界;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建政;;水浸式超声检测成像系统[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2 郑团结;宋宏伟;;新型卫星成像系统的进展与思考[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米光灿;何姜;张勇;赵远;;基于压缩传感的单点成像系统快速算法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夏琳茜;;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透雾系统的原理与实现[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苏鑫;贾晓东;吕华;刘锋;;无扫描凝视成像系统图像处理平台设计及成像算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经瑾;苑杰;刘亚强;林勇;宋征;刘克音;张奇;郑溥堂;;数字化网络化多通道闪光γ射线成像系统[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唐彬;张松宝;李西安;夏明;;热中子照相成像系统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勇;陈家璧;;单模光纤共聚焦成像系统轴向光强的分析和测量[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刘勇;陈家璧;;单模光纤共聚焦成像系统轴向光强的分析和测量[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鲍峰;李金;周建勇;王颖;;基于国产TDICCD的成像系统设计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高文;广州自主研发动物活体成像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王研;英国VeriVide公司提供非接触式数位成像系统[N];中国纺织报;2008年

3 江苏 鲁思慧;浅析超声波医学成像系统[N];电子报;2006年

4 罗学刚;Cytyc的ThinPrep成像系统获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必胜;ECRM的Mako 4成像系统进军四开CTP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小明;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超;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制和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3 赵烈烽;高分辨环带成像系统特性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胡方明;光电成像系统建模及性能评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李乔;光谱OCT内窥镜成像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张鸿飞;高速电子技术在QKD系统与天文CCD成像系统中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世允;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郝劲波;基于集成成像系统的生物微小组织三维检测与识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赵彬;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光学主被动复合探测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单通道焦平面辐射计成像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何斌斌;基于电子倍增CCD的微光夜视成像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康康;双能成像系统设计和物质辨识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冯彦超;基于计算成像的大视场高分辨相机的研究与仿真[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李雅;数字光场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夏梦;数字光场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郄思铭;CCD成像系统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吕龙龙;一维磁粒子成像系统性能测试分析及其成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钞田田;窄束X射线激发发光成像系统研制和重建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骥坤;TDI-CCD成像系统激光干扰效应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81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281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7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