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船用增压器大膨胀比轴流涡轮气动设计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0-03-30 20:20
【摘要】: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产业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船用低速柴油机机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导致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家启动“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计划,以期提高船用低速柴油机及配套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涡轮增压器是低速机的重要配套部件,高效高压比设计是未来船用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的发展趋势,作为增压器核心部件的涡轮逐渐向大膨胀比高效率方向发展,大膨胀比涡轮叶片流道内流场更加复杂,流场内会出现跨声速流动,因此开展大膨胀比跨声速涡轮的高效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以及改善其性能方法研究是国内外格外关注的热点,本课题依托“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开展船用增压器大膨胀比轴流涡轮的气动设计及优化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大膨胀比涡轮子午扩张通流与子午无扩张通流设计特点,在子午无扩张通流条件下研究并构建了流量系数、载荷系数和反动度的选取规律,探讨了涡轮叶片可控涡扭曲设计规律,并针对叶片径向出口马赫数宽范围变化的特点,研究了叶片流道的布局形式。结果表明:动叶子午无扩张通流导致叶片膨胀能力和出口马赫数增加,进而增加了激波强度,且增加了出口余速损失,从而降低了涡轮性能;对于径向出口马赫数横跨1.3的跨声速叶片,缩扩流道与渐缩流道混合设计能改善涡轮性能,提高涡轮效率。针对缩扩流道与渐缩流道混合设计的跨声速叶片,深入研究了缩扩流道喉部位置和缩扩流道径向分布范围对涡轮叶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喉部位置的后移,无遮盖段形成多道激波,中径激波强度降低,径向马赫数分布的变化使级反动度径向分布更加不均匀,而缩扩流道径向范围增加,叶根逐渐由多道激波结构变成激波与反射激波结构,缩扩流道分布在马赫数大于1.2的径向范围内即0%~30%叶高范围的流动损失更小,分布区间更为合理。在此基础上,从流场内部流动损失精细化控制角度开展了叶型激波损失与二次流损失控制研究,研究指出:控制叶片型线并降低尾缘偏转角改善了喉部与无遮盖段型线曲率,从而降低了叶根内尾波与反射激波强度,并改变了中径激波结构,总压损失系数降低了0.37%,在变工况下,优化叶型较原始叶型在高膨胀比范围内具有更小的总压损失,而对于二次流损失控制,凹曲率端壁型线设计弱化了叶片尾缘端区的逆压力梯度和低能流体在端区的积聚,同时延后了马蹄涡的形成位置,马蹄涡压力面与吸力面分支在叶片内的流程变短,从而降低了二次流损失。本文研究获得的涡轮气动设计参数的选取规律、涡轮叶片流通面积空间布局规律、涡轮内部流动损失控制方法及涡轮设计方案等,可为船用增压器大膨胀比涡轮研制提供一定参考。
【图文】:

激波,涡轮,涡轮效率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展弦比涡轮具有更高的效率,而且涡轮响较大。Willianmson 等[10]也对膨胀比 3.8、载荷系数 2.5 的涡轮进行涡轮效率为 81.4%,Willianmson 认为,高载荷系数和高膨胀比导致大并且流道内的气流流速过快,并且动叶片内存在激波损失,引起,因此使得涡轮效率较低。Woinowsky-Krieger 等[11]测试了膨胀比的涡轮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最后得出在设计膨胀比工况下,涡到 80%转速时,涡轮效率下降大于 4%,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A/GE[12]还对超高负荷涡轮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级高压达到了 5.5,涡轮负荷提高了 33%,效率比现役涡轮高出 2%,NA轮进行了优化设计与分析,有效降低了高负荷涡轮内的激波损失(图

优化设计方案,低展弦比,高负荷


图 1.2 优化设计方案[16]庄毓南等[17]对低展弦比高负荷跨声速冷却涡轮特性的计高亚声速、跨声速模型涡轮特性,,并对低展弦比高亚声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作者改进公式计算的特性与算方法不止用于低展弦比高负荷涡轮,还可以用于一般涡荷跨声速涡轮,可以采用大折转角设计提高涡轮级的负荷轮具有一定的参考。黄忠湖等[19~22]开展了一系列高负荷涡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6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永华;;直流内燃机车增压器喷油故障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郑铁科技;2016年03期

2 申树青;鲍存众;;柴油机增压器故障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太原铁道科技;2011年01期

3 雷淋森;陆荣荣;周涛;李凯;;某发动机增压器噪音控制及应用[J];汽车实用技术;2018年24期

4 姜开誉;雷基林;申立中;杨永忠;陈丽琼;;48V微混系统与电子增压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9年03期

5 陈静;杨闯;张亮;夏凯;胡智超;;轻型柴油车不同海拔增压器保护试验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8年02期

6 龙鑫;陈少林;靳鹏;刘朝峰;刘艳东;张涛;;增压器涡轮箱热-结构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J];车用发动机;2017年04期

7 董素荣;刘瑞林;周广猛;张众杰;何西常;熊春友;;电动增压器对柴油机高海拔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8 高东东;王军;;某柴油机增压器匹配计算[J];汽车零部件;2015年12期

9 申智帅;刘锋;魏彦祥;;气体性质对气动增压器性能的影响[J];火箭推进;2014年05期

10 卫东;;两级可调增压器[J];汽车与运动;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瑶;胡伯宗;朱树林;于恩程;;6L320DF双燃料发动机增压器选型匹配[A];内燃机科技(企业篇)——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熊晏锋;;增压器燃排壳相关问题的解决[A];2013(第23届)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熊伟;王海涛;王旭;;气驱气体增压器静态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正;王增全;;某型车用增压器涡轮的轮毂疲劳可靠性评价与寿命预测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5 周科;王保林;;增压器支架的模态分析及试验验证[A];内燃机科技(企业篇)——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6 杨金利;陈向阳;左云亮;;某汽油机增压器断轴失效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A];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7 王海涛;熊伟;李中华;;气体增压器充气过程动态仿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王银凤;李亚静;;增压器转子系统机械效率测试研究[A];内燃机科技(企业篇)——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黎其劲;;浅谈柴油发动机增压器的正确使用与维护[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10 徐立汉;;涡轮增压器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希 通讯员 姜涛;新余:配备党建“增压器” 点燃发展新动力[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9年

2 记者 卞健鑫;传输转速每分钟12500转[N];三峡日报;2017年

3 见习记者 卢瑶;增压器为装备制造业升级增添砝码[N];丹东日报;2017年

4 记者 王振东 张墨林;凤城立志做强做优增压器产业[N];丹东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胡启林;增压器行业:外资强势 本土突围[N];中国工业报;2014年

6 经济日报记者 张允强 本报记者 王官波;凤城增压器产业迈上升级之路[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7 雷明;增压器公司 先给自己加压[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李志悦;凤城增压器市场整顿该下决心了[N];中国汽车报;2001年

9 记者 谢拉毛;发挥考核指挥棒增压器作用[N];柴达木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罗恒;增压器世界寡头来渝落户[N];重庆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廖爱华;增压器的非线性力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邵建华;新型轴向移动可调喷嘴增压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1997年

3 韩伟强;电动增压器降低增压柴油机瞬态烟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张哲;柴油机大小涡轮三阶段相继增压系统稳态与瞬态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伟才;船用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钱跃华;双涡轮增压系统匹配方法和优化控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昕光;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燃烧排放仿真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家兴;船用增压器大膨胀比轴流涡轮气动设计与优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2 王宝丰;车用轴向可调喷嘴增压器涡轮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D];福州大学;2017年

3 李祖成;直喷汽油机涡轮增压性能匹配的数值评价法[D];重庆大学;2018年

4 吴晗;井下增压器结构设计与仿真[D];长江大学;2018年

5 周链;超高压水射流切割机增压器性能有限元分析[D];江苏大学;2017年

6 王金环;国四柴油机EGR系统和增压器匹配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7 李先南;船用V型柴油机大小增压器相继增压系统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刘志阳;气体增压器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刘德刚;船用增压器涡轮变工况数值分析及改进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兰凯;螺杆换向式井下增压器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本文编号:2608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608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f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