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基于TEG-ORC联合循环的船舶余热利用系统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0-04-19 06:05
【摘要】:伴随我国相继提出“一带一路”、“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发展战略,船舶航运业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船舶节能水平与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直接关联。船舶余热回收作为船舶节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备受关注。温差发电和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在船舶余热回收领域具有较好研究前景。基于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并弥补局限性、提高船舶能效并优化余热利用效率的目的,本文设计了基于TEG-ORC联合循环的船舶余热利用系统,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设计了基于TEG-ORC联合循环的船舶余热利用系统,建立了该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完成了相关设计计算。主要包括:重力热管的设计计算;温差发电部分的传热计算;有机朗肯循环发电部分主要余热利用装置的设计计算。其次,对系统中温差发电单元,预热器单元,蒸气发生器单元进行了实验装置尺度的设计,并对其流动及换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主机烟气为573 K的工况下,在温差发电单元中,发电片热端平均温度为508 K,温差发电理论输出功率为384 W,余热利用量为7.3 kW,余热转换效率为5.3%;在预热器单元中,有机工质温度升高45K,余热利用量为6.8 kW,余热转换效率为70.6%;在蒸气发生器单元中,有机工质出蒸气发生器温度为415 K,有机朗肯理论输出功率为4.7 kW,余热利用量为12.6 kW,余热转换效率为37.2%。系统总输出功率为5.084kW,余热总利用量为26.7kW,总效率为18.6%.最后,完成了实船尺寸下的相应单元装置的设计,并进行实船装置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主机烟气为573 K的工况下,在温差发电单元中,发电片热端平均温度为510K,温差发电理论输出功率为12 kW,余热利用量为240.2 kW,余热转换效率为5.0%;在预热器单元中,有机工质温度升高46K,缸套水余热利用量为301.8 kW,余热转换效率为66.1%;在蒸气发生器单元中,有机工质出蒸气发生器温度为418K,有机朗肯理论输出功率为168.5 kW,余热利用量为551.2 kW,余热转换效率为31.1%。系统总输出功率为180.5 kW,余热总利用量为1093.2 kW,总效率为17.3%。
【图文】:

示意图,塞贝克效应,示意图,冷源


2.1.1.1塞贝克效应逡逑塞贝克效应,它是根据在半导体(或不同导体之间)介于具有温度差环境条逡逑件下,将温度差转换为电势差的特定效应,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下图2.1为半导逡逑体塞贝克效应图解,半导体材料介于热源于冷源之间,在7),和7;作用下,半导体逡逑中空穴和电子会形成定向移动,从而在半导体的介质冷端产生电势差。逡逑热源逡逑mu逡逑ismBPPBimi逡逑高温端Th邋■逡逑空穴/电子逡逑p型逦W邋/逡逑?义邋?邋f逡逑ip逡逑冷源冷源逡逑——?—逡逑图2.1塞贝克效应示意图逡逑Fig.邋2.1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Seebeck邋effect逡逑当A7=7;-7;在一定范围内时,温差电动势与AT有以下关系式:逡逑AU邋=邋aPNAT逦(2.1)逡逑即:逡逑-9邋-逡逑

示意图,温差发电器,示意图,热电元件


图2.3温差发电器示意图逡逑Fig.2.3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thermoelectric邋generator逡逑温差发电片的电流为/时,,由一对热电对所产生的焦耳R=?^in:+'ri ̄i(CpAp)逡逑心、戽一P型热电元件的长度、横截面积、电导率;逡逑在发电过程中上下两端间存在温度差,热电元件内部热力学定律知热量将会由高温对向低温对传递,所传其中,逡逑k^AeAl邋+邋^A!L/尸逡逑各一P、#型热导率,K为一对半导体P&N结的总导件上下两端之间(热端和冷端)存在温度差,因此会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664;X73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健;王辉涛;张凇源;葛众;;工质R123和R245fa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性能[J];可再生能源;2016年01期

2 卫海桥;仇荣赓;舒歌群;田华;李团兵;张承宇;;柴油机变工况余热回收TEG-ORC联合系统的性能模拟[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5年09期

3 王大彪;段捷;胡哺松;沈霄峰;;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发展现状[J];节能技术;2015年03期

4 孙亚男;;碳交易市场中的碳税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5 韩中合;于一达;王智;杜燕;;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选择及系统性能分析[J];汽轮机技术;2013年04期

6 倪渊;赵良举;刘朝;莫依璃;;非共沸混合工质ORC低温烟气余热利用分析与优化[J];化工学报;2013年11期

7 王正;赵东;;基于R600a的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实验研究[J];水电与新能源;2012年06期

8 李海燕;刘静;;低品位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困境和新策略[J];科技导报;2010年17期

9 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10 国德防;祝建军;;工业余(废)热在水源热泵中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2008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何少琛;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现状、改革方法及前景[D];吉林大学;2016年

2 万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梁友才;船舶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的理论优化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聂洪光;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李艳;低温有机朗肯循环及其透平的研究与设计[D];清华大学;2013年

6 柳长昕;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王志奇;有机朗肯循环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系统实验研究及动态特性仿真[D];中南大学;2012年

8 顾伟;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动力循环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子升;基于半导体温差发电的船舶余热利用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2 隋雨鑫;基于热管和温差发电的船舶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设计与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3 仇荣赓;柴油机余热回收温差发电—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张承宇;基于柴油机排气余热大温差回收的多技术联合循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王景;基于温差发电—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回收柴油机不同工况下排气余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梅磊;船舶柴油机新型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于涛;重力热管的制造及传热性能测试[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3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633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0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