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AIS自主定位系统传播路径误差及修正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21:12
【摘要】:为保障沿海航行安全,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已明确建议船舶应配备天基和陆基双备份的定位导航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 IMO 的人命安全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Safety of Life at Sea,SOLAS)强制船舶装备的导航系统,其位置信息依赖于内嵌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芯片。一旦GNSS信号失效,将会导致AIS瘫痪,严重威胁船舶安全。因此,在国际航标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rine Aids to Navigation and Lighthouse Authorities,IALA)的世界无线电导航计划中,已呼吁各成员国积极研究基于AIS岸站的陆基定位系统,即所谓的AIS自主定位系统。决定陆基定位系统定位精度的定位误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包括参考台发射系统部分、信号传播路径部分和接收系统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传播路径引起的定位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定位系统的定位信息产生于信道,信道传播媒质对信号传播相速的影响是引起传播路径误差的主要因素,而陆基定位系统的传播路径比较复杂,因此对传播路径误差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定位信息的测量所依据的几何参量主要是 TOA(Time of Arrival,TOA)和 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由于AIS的本质是通信系统,因此对于AIS信号的这些定位几何参量测量的研究,目前尚未有可参考的成果,也未发现对这些定位几何参量测量误差研究的成果。为了使基于AIS岸站的陆基定位系统能够成为世界认可的陆基无线电定位导航系统,应首先突破解决传播媒质对AIS信号传播相速的影响,从而影响定位测量精度这一技术难点。本文在深入研究AIS信号传播特性的基础上,解析各径信号的传播特性,给出AIS信号附加二次相位因子(Additional Secondary Phase Factor,ASF)修正的两种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之一是模型修正,即研究ASF预测算法,推导出ASF预测模型,并通过实测进行验证。解决方案之二是ASF实时修正技术,设计并研制ASF实时修正系统,并将该系统在基于AIS岸站的自主定位系统中进行实际验证。因此,本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AIS信号在海面传播相速受传播媒质影响的问题,根据接收端接收到的多径信号组成,分析影响各径信号的因素,对传播距离、海水温度、盐度、风速和浪高等环境条件下的AIS多径信号相位和损耗进行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给出不同因素条件下AIS多径信号海面传播特性的定量算法,为AIS定位接收机的多径信号抑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的AIS信号的ASF预测算法奠定基础。其次,针对传播媒质对AIS信号传播相速的影响从而产生TOA测量误差的问题,推导在光滑海面条件下AIS信号的ASF预测算法。利用AIS信号海面传播特性,分析各径信号的接收相位组成,并通过对接收信号相位分解重构,得到AIS信号的ASF预测算法,可用于定位误差的模型修正。之后,针对极端天气条件严重影响AIS信号定位精度的问题,提出粗糙海面条件下AIS信号的ASF预测理论模型。对各径信号的接收相位进行理论推导与数值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AIS信号在粗糙海面传播时的ASF理论模型与实验分析结果。该模型定量研究了由环境因素引起的ASF误差特性,可以为恶劣海况条件下AIS高精度定位提供修正参量。最后,深入研究ASF实时修正技术,给出了实时修正系统设计方案,并研制了实时修正系统。利用该实时修正系统监测的传播延时误差对本文推导的ASF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在基于AIS岸站的AIS自主定位系统中,实际搭建了 ASF实时修正平台。该平台能够实时监测不同环境下收发设备之间的传播延时误差并播发ASF修正量,对定位接收机的原始测量值进行实时修正,提高了 AIS信号覆盖海域的自主定位精度。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关于AIS自主定位系统传播路径误差与修正技术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AIS自主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国际上该系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675.7
【图文】:

几何图,射线,球形,反射点


对应的地心角,为接收点B到反射点C之间对应的地心角,r2和怂为入射角逡逑和反射角。^'为%对应的弧长,即AR。4为A应对的弧长,即AR。分逡逑别为等效发射点到反射点和等效接收点到反射点的水平距离。根据图2.2所示各逡逑参数之间的关系,推导修正收发天线高度为[125]:逡逑k邋^h-A/zf逡逑'邋1邋1邋(2.1)逡逑Ahr逡逑rx邋=邋^(R邋+邋A/?t)2邋-R2邋=邋^2RAht邋+邋AAt2逦(2.2)逡逑sinQ:i邋=邋P邋7'a;逦(2.3)逡逑R邋+邋A/?t逡逑因为R》^,所以叫很小,故逡逑72RA'逦(2.4)逡逑1邋K邋+邋Aht逡逑-26邋-逡逑

平面图,信号反射,平面图


图2.3邋AIS信号反射传播平面图逡逑Fig.2.3邋Plan邋of邋reflection邋propagation邋for邋AIS邋signal逡逑图2.3中,&和均是修正后的收发天线高度,单位为m。T和R分别为发逡逑射点和接收点。^是AIS信号传播距离,单位为km。^是直射路径,r2为反射逡逑路径,^为掠射角。根据图2.3中所示参数之间的关系,可得:逡逑r2^yj(h;+h'r)2+d2逦(2.10)逡逑h:f+d2逦(2.11)逡逑■邋K+K逡逑sm炉二逦.逦.、2逦7逦(2.12)逡逑7(/zt+/zr)邋+<i逡逑d逡逑cos邋^=逦>逦9邋—逦(?邋13)逡逑根据参考文献[97]中对平面电磁波电场场强的表述,AIS信号反射信号场强逡逑可表不为:逡逑e^邋=邋J^p_r^-ikr2逡逑r\逦逦(2.14)逡逑=丨尸|邋V60切C-,2价F)逡逑'2逡逑-28邋-逡逑

光滑海面,反射信号,相位,影响因素


图2.4光滑海面AIS反射信号相位随影响因素的变化图逡逑Fig.2.4邋Changing邋in邋phases邋of邋the邋AIS邋reflected邋signal邋with邋influence邋factors逡逑由表2.3和图2.4的实验结果讨论数值变化特征:逡逑(1)逦AIS反射信号的相位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逡逑(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翠霞;浅议高校自主定位与学科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杨海;闫鑫;蔚慧甜;张娟娟;;水下自主定位中数字相关器的设计[J];电子测试;2011年07期

3 张岩松;梁步阁;赵党军;杨德贵;张伟军;;火场消防员自主定位系统的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年05期

4 戴萧嫣;韩焱;;基于频分模式的水声自主定位[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01期

5 张博;贾浩男;赵皎;;室内行人自主定位算法的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7年08期

6 谷阳;宋千;李杨寰;马明;周智敏;;基于惯性鞋载传感器的人员自主定位粒子滤波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年02期

7 陆军;穆海军;朱齐丹;杨明;;全景视觉在机器人自主定位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7年07期

8 张洪斌,杨振宁;关于高等学校自主定位问题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3年06期

9 本刊编辑部;;寻找宁波的机器人[J];宁波通讯;2017年04期

10 曹天扬;蔡浩原;方东明;刘昶;;基于视觉内容匹配的机器人自主定位系统[J];光电工程;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正捷;古丛;熊金洲;;应用UWB技术实现区域自主定位初探[A];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分会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刊[C];2007年

2 曾庆化;Andrew H.Kemp;刘建业;;集装箱实时自主定位系统(RIPS)可行性研究(英文)[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9年

3 王萍;吴美平;胡小平;;卡尔曼滤波在雷达高度计卫星自主定位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陈艳玲;胡小工;周善石;董晓军;;基于星间链路的卫星自主定位仿真分析[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5 蒋惠萍;刘书华;贾云得;;基于测距技术的星球表面移动节点自主定位算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姚强;GPS“2.0版”:自主定位180天[N];中国航天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詹媛 袁于飞;中国机器人与世界共同成长[N];光明日报;2018年

3 本报通讯员 蒋梦恬 本报记者 王春;科技创新“智造”美好生活[N];科技日报;2013年

4 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 王斌 王伊霖 邢青;融合定位助推移动位置应用发展[N];人民邮电;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晓烨;AIS自主定位系统传播路径误差及修正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

2 李雷远;具有视觉伺服的执行机构自主定位与精准控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3 檀立刚;机载光电侦察设备目标自主定位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华承昊;未知环境中移动机器人自主定位及协同定位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忠巍;自主海底管道机器人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振杰;无人机视觉导航位姿估计技术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晓伟;无人车自主定位与导航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陈扬;运动体的自主定位关键技术开发[D];天津大学;2018年

3 张阳;室内移动机器人自主定位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7年

4 马明;基于可佩带传感器的人员自主定位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贾浩男;室内行人自主定位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6 罗彬;基于运动传感器的人员自主定位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郭芮;太阳光自主定位跟踪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信然;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室内自主定位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9 谷阳;基于建筑物结构特征的人员自主定位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贺茂坤;深海采矿车自主定位系统及其在最优切削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6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786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