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声学透镜的声场仿真与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4 08:17
   声学透镜是高分辨率成像声呐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代替传统的电子波束形成对声呐系统的入射声波进行波束形成。本文结合高分辨率声透镜成像技术,对声学透镜的声场分析模型、声学透镜的声场分布以及声场性能、透镜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双频透镜系统的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对透镜系统的声场仿真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简述射线声学和波动声学仿真模型的基本原理,较为详细地阐述混合法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建立方法。在对透镜系统的声场聚焦性能以及波束性能仿真分析过程中利用了混合法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接收基阵放置位置的选择规则,全面的分析了透镜的几何参数(界面形状、孔径、界面离心率、透镜的个数和透镜间距)、透镜材料的声学参数(材料声速、材料密度、材料声衰减系数)、温度对透镜系统的声场聚焦性能和波束性能的影响趋势。为了充分利用各参数对透镜声场性能的影响规律,引入曲线拟合的方法描述部分参数和透镜性能参数之间的影响关系,在透镜系统设计时可以对参数进行预估,便于透镜系统的分析设计。根据仿真以及参数预估所得到的规律作为参考,通过合理地调整透镜系统各参数的值可以使透镜系统达到更好的性能,从而提高高分率成像声呐的成像质量。根据所得规律设计了2组透镜系统:1、由一个透镜组成的单频透镜系统;2、由2个透镜组成的双频透镜系统。详细分析频率对透镜系统的影响,分析不同频率下系统聚焦性能以及波束性能,进而讨论接收基元的布放位置问题,利用所得结论来选取双频透镜系统的两个工作频率。设计双频透镜的变焦系统,使接收基阵位置在固定不变的前提下两种频率工作时系统均可以达到良好的接收性能。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666.7
【部分图文】:

示意图,声呐,成声,图像


第 1 章 绪论标准式和长距式。在标准工作模式下工作频率为 1.1MHz 和 1.8MHz,可视距离分别为1-35m和1-15m,具体参数详见表1.1。而在长距模式下,工作频率为700kHz和1.2MHz而工作距离范围由 1 米增大到了 80 米。DIDSON 成像声呐主要有 4 种机型,其外观上差距不大,工作深度可以从 100 米到 3000 米,其外观如图 1.2 所示。DIDSON 声呐的在工作频率为 1.1MHz 时声呐有 48 个接收波束,而在高频 1.8MHz 时有 96 个接收波束,两种工作模式下的水平开角均为 28.8°,图 1.3 为 DIDSON 成像声呐的波束示意图。

声呐


作模式下工作频率为 1.1MHz见表1.1。而在长距模式下,工到了 80 米。DIDSON 成像声从 100 米到 3000 米,其外观声呐有 48 个接收波束,而在平开角均为 28.8°,图 1.3 为图 1.1 DIDSON 声呐所成声图(b) 日本海的水母

示意图,声呐,波束,成声


DIDSON声呐波束分布示意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绍祥,胡玉禧;共心透镜系统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2 张兴德;王昭歧;赵秀丽;;红外透镜系统装校方法的建立与研究[J];激光与红外;1985年08期

3 Toru Fujii;Hino;Japan;万钧力;谭显裕;;变焦透镜系统[J];应用光学;1987年02期

4 朱锦林;;一字型彩色CRT用的椭圆孔、凹面电极的主透镜[J];真空电子技术;1987年S1期

5 陈海清;;高质量七片式扫描透镜[J];红外与激光技术;1988年01期

6 徐天顺;厚镜[J];大学物理;1988年06期

7 刘志刚,叶梓丰,王家骅;4F富里叶变换透镜系统的三维变换特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8 谭显裕;变焦透镜系统[J];光学技术;1989年01期

9 ;激光扫描器用的后置透镜系统[J];光机电世界;1994年10期

10 任德清,B.J.Rauscher;红外双视场透镜系统的光学设计[J];红外技术;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苏克;刘明岩;;H-600电镜透镜系统检修要点及故障一例[A];第八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Ⅱ)[C];1994年

2 孟伟东;夏燕;宋方嬉;普小云;;测量液相扩散系数的消球差可变焦双液芯柱透镜[A];第十六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6年

3 可金星;黄文琪;李林涛;;AMRAY-1000B扫描电镜透镜系统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A];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单键亮度切换[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菊;声透镜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姜凤荷;声学透镜的声场仿真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2 董文娟;LED二次配光透镜设计[D];江苏大学;2017年

3 袁乐眙;微波段相位叠加型超表面透镜的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刘儒林;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时间透镜成像系统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5 胡奇琪;大阵列激光相干合成设计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6 韩建华;ICP-MS碰撞反应池的研究及离子透镜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年

7 王致远;高能电子成像方法的初步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孙传强;ICP-MS的离子运动研究与仪器实现[D];天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2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812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f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