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混合驱动的水下无人航行器总体设计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08:52
   混合驱动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是目前世界上一类新型的无人水下自主机器人,该类型航行器结合了水下滑翔机和水下自主航行器的优点。可以采用水下滑翔模式运动,完成大航程、长时序的观测需求,也可切换为推进模式运动,完成对特定区域的探索任务。针对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国内需要多款不同类型的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来建立三维、立体化的海洋观测网络。本文以国家预研基金项目为基础,针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开发了一款新型混合驱动的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该航行器外形采用仿生鳐鱼设计,具有大翼展的特征,既拥有飞翼式水下滑翔机高升阻比、稳定性高和搭载能力强的优点,也有普通水下滑翔机灵活性高和操纵性好的优点,是一类新型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不同于一般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在尾部装有推进器,该航行器还在水翼下方对称搭载有推进器,可大大提高在水中的操纵性与回转性,并可在水中完成水平推进运动、空间绕圆运动和空间螺旋运动,还可以突破目前国际海域内,普通水下机器人无法突破的中尺度漩涡。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研究概况情况下,采用模块化设计与CFD数值计算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该航行器的总体设计与内部各系统单元设计。并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该航行器的水动力特性分析和航行器与螺旋桨的耦合运动分析。最后,经过两者的循环迭代完成了该航行器的设计目标并进行了相关设备的选型,为控制系统的搭建和真机的组装提供了研究基础,进而验证本文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CFD数值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为: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驱动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的设计方法,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混合驱动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该航行器最大工作深度水下1000m,最大推进航速1.5kn,最大续航力300km。采用模块化设计、三维实体建模和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完成了航行器的外形设计、耐压壳体设计、浮力调节系统设计、姿态调节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推进系统和抛载系统的设计。并基于静力学计算完成了各系统之间的优化与整体模型的装配。基于该航行器的总体设计,进行了航行器的受力分析,采用了CFD的数值模拟方法,完成了航行器的水动力性能计算、最优攻角计算和螺旋桨的敞水性能预报。以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航行器空间六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以动网格、滑移网格和多计算域的技术完成了航行器的本体与螺旋桨耦合的动力学性能计算研究。计算出了航行器在推进模式下和滑翔模式下的运动特性。本文将模块化设计方法、三维实体建模与CFD数值仿真相结合,最终完成了大翼展混合驱动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的创新性设计,并模拟了实际工程中的运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航行器设备的选型,为航行器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真机的制造与组装提供重要指导。
【学位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674.941
【部分图文】:

分类图,水下机器人,分类图,研究现状


图 1.1 水下机器人分类图Fig.1.1 Underwater vehicle classification1.2 研究现状1.2.1 国外水下滑翔机研究现状1989 美国海洋学家 Henry Stommel 第一次提出 AUG 的概念[4]。目前,市场上成熟的 AUG 产品主要有:美国 Teledyne Webb 公司的电能 Slocum Glider[5]、美国 IRobot 公司的 Spray Glider[6]、美国 Bluefin Robotics 公司的 Sea Glider[7]及法国 ACSA 公司的 Sea Explorer Glider。如图 1.2 所示为四种典型 AUG 图。

滑翔机,波浪能,波浪板,温差能


(c)Sea Glider (d)Sea Explorer Glider图 1.2 四种典型 AUGFig.1.2 Four representative AUGs1995 年 WHIO 的 Doug Webb 以 SLOCUM 为基础制作出了温差能水下滑翔机,并进行了总航程 3000km,75 个航次试验,充分验证了温差能水下滑翔机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稳定性[8]。日本大阪府立大学(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根据海洋上面积广阔,太阳能丰富的特点,研制了一款太阳能水下滑翔机 SORA[9]。该款水下滑翔机是在水翼上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用来充电,充电时浮在水面,工作时潜入水下,电量消耗完后,再次浮出水面充电。考虑到,海洋中波浪能丰富的特点,波浪能水下滑翔机(Wave Glider)也被越来越多国家研究[10]。Wave Glider 由 2 部分组成,浮在水面的浮体和水下的波浪板。水面浮体内装有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水下的波浪板可将波浪能转化为动能带动波浪能滑翔机前进。该能量转化装置可大大提高续航力。为了可以调查更深海域的情况,美国 APL 实验室在 2002 年研发了一种能潜

开架式,军事领域,作业系统,研究现状


4(e)Discus (f)X-RAY图 1.3 各种类型 AUGFig.1.3 Various types of underwater gliders1.2.2 国外自主水下航行器研究现状AUV 是一种水下无人高智能化的新型水下机器人。一般外形采用回转体设计,用于特殊工作的 AUV 外形采用开架式设计。AUV 主要由主体框架、推进系统、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与作业系统组成。AUV 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军事与民用领域。由于 AUV 造价过高、技术较新,早期是在军事领域中得到了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维;王小春;刘春;甘文兵;;水下无人航行器壳体抗毁伤性能的数值仿真研究[J];机械制造;2019年03期

2 冯金富;胡俊华;齐铎;;水空跨介质航行器发展需求及其关键技术[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3期

3 杨健;冯金富;齐铎;马宗成;张强;;水空介质跨越航行器的发展与应用及其关键技术[J];飞航导弹;2017年12期

4 代威;张雯;张沥;解春雷;惠俊鹏;;国外海洋无人航行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8年07期

5 张礼华;刘芳华;楼飞;卢道华;王佳;;单体式无人航行器的设计、实验及优化[J];中国造船;2016年04期

6 陈强;;水下无人搜探系统装备使用模式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7年01期

7 赵龙龙;;水下无人航行器声学系统实收实发声隔离度分析研究[J];声学技术;2017年03期

8 余宗金;冯金富;胡俊华;魏永民;;水空跨越航行器出水运动建模[J];计算机仿真;2015年11期

9 赵威;王程成;;复杂涌流下水下自主航行器横滚抑制控制仿真[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6年03期

10 屠晶萍;;中小型无人水域航行器的营销策略[J];管理观察;2016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秋晨;唐国元;;水下航行器搭载装置的工作空间分析[A];第九届武汉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李泽宇;刘卫东;申高展;岳丽娜;;水下航行器空间机动滑模变结构控制仿真[A];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3 李佳jf;陈强;;UUV基于海洋温度变化的搜索效率问题[A];第九届武汉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6年

4 蔡龙飞;王志强;;水下航行器艏部腔体噪声特征分析[A];第十三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贾力平;康顺;;基于FINE/Marine的水面高速航行器的水动力数值模拟[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6 朱文祖;崔海英;李落;;一种利用ICCP的水下地磁导航方法[A];2014’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王惠刚;程翠香;;多普勒和方位的联合估计[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8 卢元磊;蒲勇;;潜载UUV的作战使用分析[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上)[C];2014年

9 周春凯;;水下无人航行器多物理场探测与数据融合方法[A];2018年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年

10 凌国民;;水下信息感知的无人化[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12年水下复杂战场环境目标识别与对抗及仿真技术学术交流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栗浩;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围绕创新合作展开[N];科技日报;2019年

2 孙滨生;澳科学家设计革命性航行器[N];中国航空报;2004年

3 袁亚新;法制成新型水下航行器[N];科技日报;2001年

4 朱在明;大型水下无人航行器受青睐[N];解放军报;2003年

5 唐晓伟 冯雷峗;全国海洋航行器 设计与制作大赛落幕[N];中国船舶报;2013年

6 王琳 谢凌燕 孙晨飞;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制作大赛举行[N];镇江日报;2016年

7 记者 吕扬 实习生 王茜;西工大研制出微小型水下自主航行器[N];陕西日报;2016年

8 章节;外媒热衷拼比中美俄尖端武器[N];中国国防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黎静;“合肥造”机器人就是这么牛![N];合肥晚报;2016年

10 统筹 胡良光 记者 潘晓晨 陈晓 曹丹龄;穿“动力外衣” 秒变超人[N];南方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分布式多水下无人航行器搜捕任务协调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2 何漫丽;水下自航行器水动力学特性数值计算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侯巍;具有着陆坐底功能的水下自航行器系统控制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温秉权;小型浅水域水下自航行器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刘潮东;水下信号处理与航行器路径规划方法[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张宏伟;可着陆水下自航行器系统设计与动力学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王建;多学科优化设计在水下无人航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8 王芳;过驱动水面航行器的控制分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王昊;基于自适应动态面控制的自主海洋航行器协同路径跟踪[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10 王晓鸣;混合驱动水下自航行器动力学行为与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健伟;航行器运动轨迹解算及三维显示研究[D];中北大学;2019年

2 张学丰;混合驱动的水下无人航行器总体设计与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3 孙承亮;摆翼式波浪能发电海洋航行器的推进性能及其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华宇;面向深海移动平台接驳技术的机器视觉末端导航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徐泽斌;基于视觉的AUV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耿君毅;水下无人航行器矢量推进系统设计与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孙涛;小型海洋航行器摆翼式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8 柴煜奇;自主航行器序列学习模糊控制算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9 朱秋晨;水下航行器对接系统及其运动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0 丁颖;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智能航行比赛系统研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2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822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1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