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设计艺术理论体系研究
【部分图文】:
船舶设计创新的本质特征、规律与原理辨析的主要研究内容Fig.1Themainresearchcontentofinnovativenaturefeatures,the
空间混合的设计系统,即把工业设计模式分析、船舶工程知识、数字化建模设计三者相结合[7],探索先进、有效的船舶设计艺术创新模式体系,并应用于船舶设计及模型制作的实践中船舶的设计验证与评估与路径图。4)设计验证与评估。通过设计实例的应用和测试,验证船舶设计艺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优化、提升船舶美观度、舒适度、空间功能等起到的作用和该模式对舰船等海洋装备产品起到的设计指导作用,并反愧修正理论,促进设计优化与理论深化,实现循环互动和功能提升。船舶的设计验证与评估路径见图2。2船舶造型及舱室空间的设计方法船舶设计方法论有3层内涵:多学科知识协同设计;船舶造型与空间的形、色、质、人、机、环境系统集成创新;基于人性情感与文化内涵的风格塑造。基于船舶造型和舱室空间的设计原理,从设计学角度探索船舶产品的系统集成设计与关联性设计,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船舶概念设计的生成原理与方法。基于美学概念与风格内涵的船舶创意设计研究,提出本土化船舶的设计美学概念,解决船舶造型及舱室空间系统设计的概念引入与内涵深化等问题[8]。方法1:从设计创新与创意思维的层面切入,挖掘船舶设计创新与原始创意源泉,建立船舶设计创意思维库,便于船舶的概念引发、意象深化、内涵拓展等[9]。可以构建用于仿生设计的海洋生物库,用于仿形设计的东方文化符号库,用于内涵深化延展的文化艺术哲学理念库以及用于跨界、混搭、综合设计借鉴的其他类产品创意库等。方法2:从具体操作技术层面入手,探寻船舶形态设计的创新之源,分尺度建立船舶设计组件数据资源库,对全球代表性游艇、邮轮的典型造型、舱室设计风图1船舶设计创新的本质特征、规律与原理辨析的主要研究内容Fig
第37卷第4期格与特征进行收集归纳与聚集分类,把船舶的各构成组件初步划分为船艏、舷体、上层建筑、船艉、外装造型、舱室空间等。然后总结船舶造型及舱室空间设计的共融性规律,进行船舶概念引入与内涵深化的集成式研发,游艇概念设计方案手绘表现案例见图3。2)针对船舶的多元混合设计方法与应用。以模块化理念研发先进船型、结构、推进方式、复合材料等创新设计的多元混合技术,把基于水动力学、流体力学和仿生学的先进船型和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结构设计技术进行综合,再融合先进的船舶推进方式、复合材料的设计、工艺技术等进行多元化混合应用。3)船舶造型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通过对船舶造型及舱室空间与内饰的设计方法研究,解决船舶设计研发造型与空间单元设计通用性等难题[10]。基于工业设计相关技术,采用系统化和参数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船型进行分类,将造型的主要组件进行模块化集成,并对各个组件部分进行参数化建模,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对这些模块进行自由组合装配,最终形成设计方案并得到三维造型效果图。另外,根据造型风格与主题对造型的各个组件进行创新素材库建设,根据船东的需求将相关组件提取出来进行自由组合,形成多方案变化的可能。4)船舶舱室空间与内饰系统设计研究。内容包括:基于用户生理与心理需求的舱室空间与用品的尺度及人机工程数据库的三维虚拟设计研究;基于与船型、船体结构和船体舱室功能相统一的标准化装饰结构与安装构建设计研究;面向可拆卸回收的环保材料及用品的设计应用。游艇飞桥空间与主舱室设计案例见图4。3船舶设计艺术理论体系模型构建船舶设计与设计学中的常规产品设计明显不同,船舶设计创新与船舶、海洋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也有着显著差异[11]。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嘉龙;船舶设计中生产性问题的探讨[J];造船技术;2001年03期
2 ;团结拼搏 求实创新 科学严谨 优质守信——奋进中的长江船舶设计院[J];船海工程;2004年04期
3 陈章兰;熊云峰;;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及展望[J];江苏船舶;2007年01期
4 潘彬彬;崔维成;;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用于船舶设计(英文)[J];船舶力学;2008年06期
5 徐华;;船舶设计驶入“绿色通道”[J];中国船检;2008年08期
6 张柳;李莉;;船舶设计迈入3D时代[J];现代制造;2009年31期
7 ;热烈庆祝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成立十周年[J];江苏船舶;1988年02期
8 邵天骏;;沪东——三造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诞生[J];技术经济信息;1992年10期
9 ;《船舶设计通讯》1993年总目次[J];船舶设计通讯;1994年01期
10 张灼端;装载一至九类危险货物对船舶设计的要求[J];广船科技;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于授予张金麟等6位同志船舶设计大师荣誉称号的决定[A];2008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暨纪念《中国造船》创刊6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谢严;;船舶设计信息存储与输出管理技术研究[A];2006中国数字化造船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蓓;吴永成;高峰;;船舶设计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A];'06MIS/S&A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雷铭;崔湘龙;张文生;;船舶设计中工程出图自动化研究[A];'06MIS/S&A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批船舶设计大师介绍[A];2008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暨纪念《中国造船》创刊6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肖艳秋;孙厚芳;薛庆;李海超;;船舶模块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A];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六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林锐;吴波;刘敏;;精益设计在船舶设计研发中的应用初探[A];2011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造船企业精益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文生;梁民;雷铭;;船舶异地协同设计技术探讨[A];2008年MIS/S&A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高志龙;姚锦元;王贵芳;严砾;;舰船虚拟设计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福建斯达瑞船舶设计有限公司[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洋;浙江船舶设计走向研发集约化[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李积轩;欧盟开展优化船舶设计研究[N];中国冶金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林一平;因特网为船舶设计提供高效载体[N];中国船舶报;2001年
4 舒婧;船舶设计也在低价竞争[N];中国船舶报;2003年
5 记者 胡晓峰 赵慧;船舶设计:民营公司渐成气候[N];中国船舶报;2005年
6 李积轩;日本开发三维船舶设计系统[N];中国水运报;2009年
7 记者 胡毓;船舶设计单位将有明确分级[N];中国船舶报;2009年
8 记者 程亮;船舶设计:职业巨变就在眼前[N];人才市场报;2010年
9 特约记者 陈元芳;上海佳豪与罗·罗合作优化船舶设计[N];中国船舶报;2010年
10 王进;民营船舶设计企业转型自救[N];中国水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邹劲;船舶设计集成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2 陈晗鸣;基于PDM船舶CAD/CAE集成系统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年
3 陈顺怀;多准则决策方法研究及其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寅;船舶设计过程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吴天宝;船舶设计协同工作流与文件管理系统研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陈刚;基于数字化的船舶设计项目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江忠友;长江船舶设计院转制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陈玲;基于数字化造船的船舶设计计划管理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
6 游前文;船舶设计计划编制与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涂;并行工程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8 程岩;长江船舶设计院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9 顾媛媛;船舶设计中波浪与风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库集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时永鹏;船舶主要要素的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8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82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