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励下基于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661.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1 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1.2.2 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损伤识别方法
1.2.3 基于计算智能的损伤识别方法
1.3 应变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应变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2.1 应变模态的理论推导
2.1.1 基于有限元方法推导应变模态振型
2.1.2 基于位移与应变关系推导应变模态振型
2.1.3 基于振动微分方程推导应变模态振型
2.2 应变模态正交性
2.3 结构瞬态应变响应函数
2.4 结构应变频响函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NExT-ERA的应变模态识别方法
3.1 基于应变模态的自然激励技术
3.2.1 单点激励下的应变响应函数
3.2.2 应变响应互相关函数
3.2 基于应变模态的特征系统实现算法
3.2.1 基于应变模态的状态空间模型
3.2.2 离散时间系统的最小实现
3.2.3 应变模态参数辨识
3.3 系统模态辨识问题
3.3.1 系统阶次确定
3.3.2 有效模态辨识
3.4 基于应变响应的NExT-ERA算法操作流程图
3.5 本章小节
4 基于应变模态的弹性薄板损伤识别研究
4.1 弹性薄板弯曲振动基本理论
4.1.1 弹性薄板弯曲振动方程
4.1.2 不同边界条件的薄板振动
4.2 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指标研究
4.2.1 基于应变模态的振型损伤指标
4.2.2 基于应变模态的模态柔度损伤指标
4.2.3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指标
4.2.4 基于模态柔度的损伤识别新指标
4.3 基于两端简支梁的数值仿真验证
4.3.1 简支梁数值模型
4.3.2 应变与位移模态振型损伤对比
4.3.3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指标
4.3.4 基于应变模态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指标对比
4.4 基于弹性薄板的数值仿真验证
4.4.1 弹性薄板数值模型
4.4.2 模态振型与模态柔度损伤指标验证
4.4.3 基于模态柔度的损伤识别新指标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弹性薄板的损伤识别实验验证
5.1 弹性薄板实验平台及实验流程
5.2基于应变格式NExT-ERA方法的模态识别实验
5.3 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指标实验验证
5.4 电阻应变传感器与PVDF传感器对比实验研究
5.4.1 模态频率与振型对比
5.4.2 损伤位置识别效果对比
5.4.3 识别距离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工作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辉;梁宁;赵锦南;;基于应变模态的轨道车辆车体应力计算方法[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2 周邵萍;郝占峰;韩红飞;张佳程;章兰珠;;基于应变模态差和神经网络的管道损伤识别[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5年02期
3 李浩;高阳;;压力管道检验检测中对应变模态变化率的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年13期
4 韩红飞;周邵萍;郝占峰;章兰珠;;基于应变模态差的管道损伤识别仿真[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3年S1期
5 李圭;戴佑才;戴宏亮;洪力;;应变模态法在桥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公路工程;2012年04期
6 顾培英;邓昌;汤雷;;基于工作应变模态损伤识别方法的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11期
7 杜永峰;邵云飞;;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8 孙建刚;郭巍;;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弯曲薄板结构损伤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9 顾培英;陈厚群;李同春;邓昌;;基于损伤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直接指标法[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10 方治华,顾永强,贾宏玉;等截面弹性梁的应变模态分析[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顾培英;吴亚忠;邓昌;;基于损伤应变模态的损伤程度直接指标法[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亚涛;谭静;陈辉;应怀樵;;结构在不同约束下的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石庆贺;王晓军;李晓;;基于应变模态物理量的结构健康监测算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顾培英;邓昌;汤雷;;工作应变模态时域识别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7 许斌;刘崇武;;基于光纤光栅宏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8 刘文峰;柳春图;应怀樵;;梁结构的应变模态识别[A];第十五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黄国君;黄晨光;江中华;刘乙君;伍敏;;基于光纤光栅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A];2010’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志华;张向东;马宏伟;;基于应变曲率法的悬臂梁多位置损伤识别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顾培英;基于应变模态技术的结构损伤诊断直接指标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曹辉;高速动车组车体振动控制与应变模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吴春利;基于应变模态桥梁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郭国会;桥梁结构动力损伤诊断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5 李栋;矿用振动筛大梁裂纹故障模拟及扩展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6 秦文科;钢管输电塔法兰联结节点螺栓脱落损伤诊断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包振明;基于应变模态法智能识别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构件裂纹[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伟强;环境激励下基于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史富强;基于应变模态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3 徐鑫;基于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许宗敏;基于应变模态差的索桁架—索网结构的损伤识别[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5 张丛;基于应变模态方法的结构分布动载荷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6 汪雨;应变模态差在预损伤梁损伤诊断应用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戴恩彬;应变模态分析及参数识别[D];中南大学;2010年
8 任志浩;基于工作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姜宏维;基于应变模态的连续桥梁损伤统计识别方法[D];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2008年
10 王连发;基于统计模态分析的城市现役连续桥梁健康诊断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3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83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