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制备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制备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船舶污损生物问题是人类自接触海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复杂问题,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增大船舶负载,降低船速、增加燃油消耗并且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会严重影响船舶性能。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使有毒防污涂料遭到淘汰,探索环境友好型防污方法已成为趋势。通过调控材料表面微结构可以达到不同的防污效果,本文从仿生角度出发,以具有不同表面微结构的海洋贝壳为仿生对象,使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具有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为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防污方法研究奠定基础。 选用日本镜蛤、加夫蛤、华贵栉孔扇贝、青蛤和锥形光壳蛤这5种防污能力不同的贝壳为仿生对象,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阴模材料,环氧树脂E44和聚氨酯’PU胶分别为阳模材料,采用生物复制成型方法制备出具有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为了研究环氧树脂和聚氨酯复型精确性,以及比较这两种材料制备的贝壳仿生表面的优劣,利用三维表面轮廓测量设备对贝壳及仿生模板的表面形貌进行了测量。采用双正交小波变换对所测形貌数据进行处理,去除表面形状误差。 选用表面平均粗糙度Sa,均方根Sq,表面峭度Stdi,表面十点不平整值Sz,谷峰距Sy以及表面纹理指数Stdi这6个参数来评价贝壳及其仿生表面表面形貌的相似度。绘制出贝壳及仿生表面各个相应测量部位的微观形貌图。分析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材料制备出的仿生表面,其形貌参数与5种贝壳实际表面粗糙度参数相对误差较小,基本都在10%以下,可以说明环氧树脂材料可以较精确复型贝壳表面特殊微结构。采用聚氨酯PU材料制备出的贝壳仿生表面中,日本镜蛤、加夫蛤底部、锥形光壳蛤底部形貌的粗糙度参数与贝壳实际表面形貌参数相对误差较大。原因是聚氨酯PU和固化剂固化反应非常快,使阴模细密纹理间存在的细微气泡受热膨胀但来不及逸出,另一方面,聚氨酯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会导致PDMS阴模弹性体的变形,从而使脱模后的阳模表面形貌失真,引起日本镜蛤和光壳锥形哈仿生表面数据误差偏大。
【关键词】:贝壳 船舶防污 仿生制备 表面微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U6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0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8
- 1.2.1 污损生物附着过程11
- 1.2.2 污损生物防除方法11-14
- 1.2.3 表面微结构防污14
- 1.2.4 表面微结构制备14-18
- 1.3 研究来源18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20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4.2 技术路线19-20
- 第2章 贝壳表面微结构的测量20-32
- 2.1 拟采用的测量设备20-22
- 2.1.1 表面形貌测量20-21
- 2.1.2 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21-22
- 2.2 基于小波分析的三维粗糙度计算22-29
- 2.2.1 三维表面形貌的评定22-25
- 2.2.2 参数的表征25-26
- 2.2.3 小波分析26-29
- 2.3 测量分析流程29-31
- 2.3.1 表面形貌参数测取29-30
- 2.3.2 微观形貌获得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仿生表面制备32-41
- 3.1 仿生对象的选择32-34
- 3.1.1 传统仿生对象32-33
- 3.1.2 海洋贝壳33-34
- 3.2 实验材料和制备流程34-36
- 3.2.1 试验材料34-35
- 3.2.2 制备流程35-36
- 3.3 制备过程36-40
- 3.3.1 以环氧树脂E44为阳模的仿生表面制备36-39
- 3.3.2 以聚氨酯PU为阳模的仿生表面制备39-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原始贝壳表面与仿生表面对比分析41-64
- 4.1 E44仿生表面与原贝壳表面微观结构的比较41-49
- 4.1.1 微观结构对比41-46
- 4.1.2 粗糙度参数对比46-49
- 4.2 PU仿生表面与原贝壳表面微观结构的比较49-57
- 4.2.1 微观结构对比49-54
- 4.2.2 粗糙度参数对比54-57
- 4.3 两种仿生表面形貌对比分析57-63
- 4.3.1 微观形貌分析57-60
- 4.3.2 粗糙度参数60-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5.1 结论64-65
- 5.2 展望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明明;赵文;于世超;;我国海洋污损生物的研究概况[J];水产科学;2008年10期
2 张涛,杨德斌;海洋防污涂料发展现状及对我军舰船防污问题的建议[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4年10期
3 罗爱梅;蔺存国;王利;张桂玲;;鲨鱼表皮的微观形貌观察及其防污能力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4 曾文涵,高咏生,谢铁邦,李柱;三维表面粗糙度高斯滤波快速算法[J];计量学报;2003年01期
5 陈庆虎,李柱;表面粗糙度评定的小波基准线[J];计量学报;1998年04期
6 张德远;蔡军;李翔;姜兴刚;韩鑫;陈博;;仿生制造的生物成形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7 白秀琴;袁成清;严新平;刘雪梅;;基于贝壳表面形貌仿生的船舶绿色防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李成贵,董申;三维表面微观形貌的表征参数和方法[J];宇航计测技术;1999年06期
9 李惠芬,蒋向前 ,李柱;三维表面形貌的功能评定方法[J];宇航计测技术;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成清;磨损过程中的磨粒表面和磨损表面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雪梅;基于船舶绿色防污的贝壳表面形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亚超;基于小波变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与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章国明;纳米压印技术以及仿生结构的制备[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安正国;新型防污涂料组成设计及其防污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黄新雁;磨削表面的预测及其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制备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315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