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搜救环境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上搜救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上搜救是海上人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海上人命救助,需要考虑执行搜救任务的整体搜救环境。《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6.4.1要求搜救行动结束后开展搜救后评估工作,根据《海(水)上搜救行动后评估办法》中的《海(水)上搜救行动效果调查表》,搜救现场环境调查考虑了风、浪、能见度、气温、水温、船舶类型和离岸距离等因素,说明环境因素在搜救效果评估中已经引起重视,但考虑的指标数量不够全面且缺少对搜救环境的整体评估。目前对海上人命搜救效果的衡量,也只考虑了海上人命搜救成功率而忽视了与搜救效果紧密相关的海上搜救环境。本文研究的海上搜救环境,是指影响海上搜救效果的各项客观因素的总和。通过研究和评价海上搜救环境的优劣,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海上人命搜救效果,从而更有针对性的组织、协调和配置海上搜救力量,进一步提高海上搜救的效率。 1.本文介绍了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基本情况,列举了我国海上救助力量的组成,通过对救助力量的分析,发现了各类救助力量的不同环境适应性; 2.重点描述了海上搜寻与救助的方法,特别是海上搜救行动的操作过程,包括确定搜寻基点、确定并覆盖搜寻区域和发现目标及救助; 3.结合实际海上搜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分析了影响海上搜救效果的各项环境因素并确定了关键因素。通过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环境因素、搜救辖区因素和通航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指影响搜救的水文气象环境和作业地理环境,搜救辖区因素是指影响搜救的辖区面积、形状和离岸距离因素,通航环境因素是指影响搜救的船舶密度和交通组成因素; 4.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最后用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选择某海事辖区,将其各项因素指标代入模型,计算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海上搜救 搜救环境 模糊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U67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10-14
- 1.1.1 我国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10-11
- 1.1.2 我国海上搜救发展处于瓶颈期11-12
- 1.1.3 环境差异对搜救影响明显12-14
- 1.2 研究意义14
- 1.3 研究现状14-17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4 其他行业的搜救环境研究17-20
- 1.4.1 山地搜救18
- 1.4.2 地面搜救18-19
- 1.4.3 城市搜救19-20
- 1.5 研究内容20
- 1.6 研究方法20-21
- 1.7 主要创新21-22
- 第2章 海上人命救助与搜救环境22-34
- 2.1 海上救助力量22-25
- 2.1.1 专业性救助力量与搜救环境22-23
- 2.1.2 非专业性救助力量与搜救环境23-25
- 2.2 搜寻与救助方法25-34
- 2.2.1 环境与搜寻基点25-26
- 2.2.2 环境与搜寻区域大小26-27
- 2.2.3 环境与搜寻区域的覆盖27-28
- 2.2.4 环境与发现目标28-31
- 2.2.5 环境与实施救助31-34
- 第3章 海上搜救环境因素分析34-47
- 3.1 自然环境因素34-40
- 3.1.1 水文气象环境34-39
- 3.1.2 作业地理环境39-40
- 3.2 搜救辖区环境因素40-44
- 3.2.1 搜救辖区面积因素42-43
- 3.2.2 搜救辖区形状因素43-44
- 3.2.3 搜救辖区离岸距离因素44
- 3.3 通航环境因素44-47
- 3.3.1 船舶密度因素44-46
- 3.3.2 交通组成因素46-47
- 第4章 海上搜救环境评价模型研究47-67
- 4.1 数学方法介绍47-52
- 4.1.1 层次分析法47-50
- 4.1.2 模糊综合评价50-52
- 4.2 海上搜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52-53
- 4.3 海上搜救环境评价评语集建立53-54
- 4.4 自然环境因素隶属度的确定54-59
- 4.4.1 水文气象环境54-58
- 4.4.2 作业地理环境58-59
- 4.5 搜救辖区因素隶属度确定59-61
- 4.5.1 搜救辖区面积因素隶属度59-60
- 4.5.2 搜救辖区形状因素隶属度60-61
- 4.5.3 搜救辖区离岸距离因素隶属度61
- 4.6 通航环境因素隶属度确定61-62
- 4.6.1 船舶密度因素隶属度61
- 4.6.2 交通组成因素隶属度61-62
- 4.7 海上搜救环境评价权重的确定62-67
- 第5章 实例研究67-69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6.1 结论69-70
- 6.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附录A 海(水)上搜救行动效果调查表75-76
- 附录B 蒲氏风级表76-77
- 附录C 国际波级表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寅宝;;谈海上救助[J];航海技术;2006年01期
2 李军亮;胡国才;王浩;;侧风对舰载直升机悬停性能的影响[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徐志远;赵恺;何润添;林报嘉;;内河搜救区域环境感知系统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年01期
4 吴儒宗;张笑明;;浅谈海上搜寻基本技术及应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07期
5 耿宁;;提高骨干社会救助力量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2期
6 吕航;动态待命 随时出击——访中国救助打捞局救助指挥处处长朱宝柱[J];中国船检;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建新;郑超;;海上遇险人员搜救方法探讨[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孙世彬;赵世野;;浅谈专用救助拖轮救助水上失火船舶[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浩;海上搜寻包含概率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周涛;海上搜寻中目标发现概率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于鹏;搁浅船舶危险度定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周江华;宁波港搜救系统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5 陈国勇;汽车安全驾驶中的人眼视线估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仲林;基于模糊积分的海上救助分级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黄跃峰;海上人命救助困难度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杜海鹏;北部海域国家海上专业救助力量配置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海上搜救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32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