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破冰船动稳性敏感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1 08:42
为评估极地破冰船在敞水中的动稳性的安全水平,并为未来新船型的开发积累经验,采用国际海事组织(IMO)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中的薄弱性衡准方法对2种不同尺度的设计方案开展动稳性敏感性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设计方案对参数横摇和过度加速度失效模式表现出了一定的敏感性。通过分析诱发敏感性的船型设计参数,指出了未来优化研究的方向。
【文章来源】:船舶工程. 2020,42(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
图1 中国“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参数横摇、纯稳性丧失和过度加速度衡准校核计算采用中国船级社开发的Compass软件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校核计算模块实现。相关软件对参数横摇幅值、波浪中的GZ曲线和加速度响应的预报效果均已通过模型试验得到验证[5,13,15],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参数横摇衡准校核零航速与服务航速之间的13个航速,浪向包括迎浪和随浪。纯稳性丧失衡准校核迎浪/随浪中不同船波相对位置的GZ曲线(与航速无关),入射波条件为等效规则波(波长与船长的比值为1.0),计算波陡范围为0.01~0.10。过度加速度衡准计算航速为零航速,浪向为90°。3个衡准计算敏感性指数的不规则波条件均采用冬季北大西洋海浪散布图给出的306个不规则波组合。
图3为样船敏感性判定结果,给出了IB1和IB2的许用GM曲线及各装载工况对参数横摇、纯稳性丧失和过度加速度衡准模式的敏感性判定结果。由图3可知,2艘破冰船的设计方案均对纯稳性丧失衡准不敏感,少数GM值较小的工况被参数横摇衡准判定为敏感,而有相当数量的装载工况被判定为对过度加速度衡准敏感。总体上看,2种设计主要受到过度加速度衡准的限制。图3 样船敏感性判定结果(II)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极地船舶能力分析与发展建议[J]. 师桂杰,高大威. 极地研究. 2018(04)
[2]风力载荷对实船参数横摇预报的影响研究[J]. 周耀华,马宁,尹晓辉,鲁江,石珣. 船舶力学. 2018(05)
[3]IMO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对现有万箱船设计的影响[J]. 户艳宏,周耀华. 船舶工程. 2018(01)
[4]基于第二代稳性衡准的实船参数横摇敏感性及衡准完善[J]. 周耀华,张高峰,马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6(03)
[5]纯稳性丧失衡准实船分析研究[J]. 周耀华,张高峰,牛业兴,马宁. 中国造船. 2015(S1)
[6]IMO极地规则和未来极地船舶发展趋势分析[J]. 吴春平,吴刚,王晓琳. 造船技术. 2014(02)
[7]远洋级公务船与调查船的抗风力研究[J]. 吴刚,刘巍,曲宁宁. 船舶工程. 2013(01)
本文编号:3277751
【文章来源】:船舶工程. 2020,42(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
图1 中国“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参数横摇、纯稳性丧失和过度加速度衡准校核计算采用中国船级社开发的Compass软件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校核计算模块实现。相关软件对参数横摇幅值、波浪中的GZ曲线和加速度响应的预报效果均已通过模型试验得到验证[5,13,15],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参数横摇衡准校核零航速与服务航速之间的13个航速,浪向包括迎浪和随浪。纯稳性丧失衡准校核迎浪/随浪中不同船波相对位置的GZ曲线(与航速无关),入射波条件为等效规则波(波长与船长的比值为1.0),计算波陡范围为0.01~0.10。过度加速度衡准计算航速为零航速,浪向为90°。3个衡准计算敏感性指数的不规则波条件均采用冬季北大西洋海浪散布图给出的306个不规则波组合。
图3为样船敏感性判定结果,给出了IB1和IB2的许用GM曲线及各装载工况对参数横摇、纯稳性丧失和过度加速度衡准模式的敏感性判定结果。由图3可知,2艘破冰船的设计方案均对纯稳性丧失衡准不敏感,少数GM值较小的工况被参数横摇衡准判定为敏感,而有相当数量的装载工况被判定为对过度加速度衡准敏感。总体上看,2种设计主要受到过度加速度衡准的限制。图3 样船敏感性判定结果(II)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极地船舶能力分析与发展建议[J]. 师桂杰,高大威. 极地研究. 2018(04)
[2]风力载荷对实船参数横摇预报的影响研究[J]. 周耀华,马宁,尹晓辉,鲁江,石珣. 船舶力学. 2018(05)
[3]IMO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对现有万箱船设计的影响[J]. 户艳宏,周耀华. 船舶工程. 2018(01)
[4]基于第二代稳性衡准的实船参数横摇敏感性及衡准完善[J]. 周耀华,张高峰,马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6(03)
[5]纯稳性丧失衡准实船分析研究[J]. 周耀华,张高峰,牛业兴,马宁. 中国造船. 2015(S1)
[6]IMO极地规则和未来极地船舶发展趋势分析[J]. 吴春平,吴刚,王晓琳. 造船技术. 2014(02)
[7]远洋级公务船与调查船的抗风力研究[J]. 吴刚,刘巍,曲宁宁. 船舶工程. 2013(01)
本文编号:3277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327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