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大型舰船在水下接触爆炸下的毁伤与防护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1-11 02:53
  大型舰船受到水中兵器的巨大威胁,尤其是在水下接触爆炸情况下,船体结构将产生严重的局部毁伤,给舰船的战斗力乃至生命力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以大型舰船水下防护结构为研究对象,简要概述了各国海军大型舰船水下防护结构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水下接触爆炸下的毁伤载荷以及对舷侧多舱防护结构的毁伤机理,总结了基于具体结构和不同毁伤元的防护措施;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舰船的水下防护设计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我国大型舰船的结构抗毁伤能力 

【文章来源】:爆炸与冲击. 2020,40(1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大型舰船在水下接触爆炸下的毁伤与防护研究综述


水雷接触爆炸[2]

鱼雷,舰船,航母


图1 水雷接触爆炸[2]作为舰载飞机的搭载平台,大型舰船因其昂贵的造价与巨大的战略威胁,成为作战对方重点打击的对象。即使已拥有相当完善的针对各型反舰武器的主动防御体系,美、英等海军强国仍然非常注重大型舰船的被动防御能力(结构性防护),并一直坚持采用抗爆船体结构的设计思想[3],并通过对二战时期被损舰船的毁伤研究以及战后开展的大量舰船水下爆炸试验,积累了丰富的舰船抗爆抗冲击设计经验。直至目前,美国仍坚持首制舰需通过水下抗爆试验才可服役的规定,并在每个财年都消耗巨资对已经退役和没有修理价值的舰船进行“沉船”试验,如图3所示;传统的英国海军航母也十分重视结构性防护,因此也有“防护型航母”的别称,如“光辉”级、“皇家方舟”和“鹰”级。这类航母将相当一部分重量都分配给防护结构用于加强装甲和增加隔舱,以保证航母遭受直接打击时的生存能力。并且,在水下防护结构的设计论证阶段即不惜成本建造实尺寸舱段进行水下爆破试验。有资料显示,美、英两国的航母水下防护结构可抵御近900 kg TNT装药在吃水中部附近的接触爆炸冲击[4]。其他拥有海军的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十分重视舰船的结构抗爆效能,并较早开始了水下爆炸的相关研究。

大型舰船在水下接触爆炸下的毁伤与防护研究综述


水下接触爆炸毁伤试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下爆炸与舰船毁伤研究进展[J]. 张阿漫,王诗平,彭玉祥,明付仁,刘云龙.  中国舰船研究. 2019(03)
[2]矿井瓦斯控爆技术及材料研究进展[J]. 罗振敏,苏彬,王涛,程方明,赵婧昱,王磊.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02)
[3]水下接触爆炸对舷侧空舱结构破坏载荷测试技术研究[J]. 盛振新,刘建湖,毛海斌,张显丕,周章涛,黄文斌.  中国测试. 2018(12)
[4]复合防护液舱抗爆效能对比试验研究[J]. 孔祥韶,王旭阳,徐敬博,郑成,徐双喜,袁天,吴卫国.  兵工学报. 2018(12)
[5]水下接触爆炸下单层与双层液舱防雷结构防护能力对比研究[J]. 张弩,吴林杰,吴国民,周心桃,李德聪.  兵工学报. 2018(S1)
[6]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聚脲材料对钢结构防护效果研究[J]. 代利辉,吴成,安丰江,柳剑,李旭.  中国测试. 2018(10)
[7]装药水下接触爆炸驱动能力测量技术研究[J]. 张显丕,刘建湖,潘建强,毛海斌,张克明.  中国测试. 2018(10)
[8]典型含水复合结构在聚能装药水下爆炸作用下的毁伤[J]. 王长利,周刚,马坤,陈春林,戴湘辉,冯娜,李虎伟.  船舶力学. 2018(08)
[9]水下接触爆炸下液舱前置型防雷舱的动响应分析[J]. 金键,侯海量,陈鹏宇,黄晓明,吴林杰,朱锡.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8(03)
[10]水雾对舱内装药爆炸载荷的耗散效能试验研究[J]. 陈鹏宇,侯海量,刘贵兵,朱锡,张国栋.  兵工学报. 2018(05)

博士论文
[1]水下接触爆炸舰船局部毁伤及防护机理[D]. 杨文山.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2]舰船水下爆炸数值仿真及抗爆结构研究[D]. 陈永念.上海交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水下接触爆炸作用下双层防护结构瞬态动力分析方法研究[D]. 苏怡然.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舰船水下接近爆炸多层结构毀伤特性研究[D]. 李世铭.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3]新型舷侧水下及水上防护结构抗爆性能研究[D]. 郭绍静.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4]舰船舷侧典型防护结构抗爆抗冲击研究[D]. 郭百森.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5]近场非接触水下爆炸舰船新型防护结构抗爆性能研究[D]. 黄超.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6]舰船防护结构的水下接触爆炸模型试验研究及数值计算[D]. 于诗源.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7]水下接触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防护结构研究[D]. 孙逸.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81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3581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