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船用柴油机燃烧系统优化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09 19:56
柴油机缸内气体流动、喷油与燃烧室形状的合理匹配,有助于改善气缸内的燃烧过程,从而降低污染物排放与燃油消耗率。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改善燃油经济性,本文开展了170增压中冷船用柴油机燃烧系统的优化模拟研究。基于原机燃烧室形状,保证压缩比不变,设计出了三种燃烧室形状,在AVL Fire软件中建立其燃烧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标定工况下燃烧室形状对柴油机缸内燃烧与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形燃烧室、Ⅰ型双层分流燃烧室与Ⅱ型双层分流燃烧室均有助于改善燃油经济性,其IMEP分别较原机高3.01%、2.68%、1.59%;波浪形燃烧室的NOx排放较原机降低5.0%;Ⅰ型双层分流燃烧室与波浪形燃烧室的soot排放分别较原机降低7.6%、2.8%。利用正交设计法,考虑参数间的交互作用,设计了柴油机燃烧系统的进气涡流比、喷油夹角、喷嘴伸出高度、喷油持续期、喷孔孔径以及燃烧室形状间的多参数匹配方案。选取NOx排放量、soot排放量和指示功作为优化目标,利用多目标优化函数,在船用柴油机E3循环的多工况下,研究不同参数匹配方案对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综合影响。通过...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内燃机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措施
1.2.1 石油能源和大气环境的现状
1.2.2 技术措施和排放法规
1.3 柴油机燃烧室形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柴油机进气涡流比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柴油机喷油参数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AVL Fire软件理论基础
2.1 湍流模型
2.1.1 RNG k-ε模型
2.1.2 k-ζ-f模型
2.2 喷雾模型
2.2.1 蒸发模型
2.2.2 破碎模型
2.2.3 油滴相互作用模型
2.2.4 碰壁模型
2.3 燃烧模型
2.4 排放模型
2.4.1 soot模型
2.4.2 NOx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燃烧室形状对船用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3.1 原机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3.1.1 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
3.1.2 燃烧室移动网格生成
3.1.3 求解器设置
3.1.4 原机仿真模型验证
3.1.5 原机标定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3.2 燃烧室形状设计
3.3 燃烧室形状优化结果
3.3.1 燃烧室形状对当量比的影响
3.3.2 燃烧室形状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3.3.3 燃烧室形状对NOx和soot排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正交设计的柴油机燃烧系统优化
4.1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法
4.2 多目标优化
4.2.1 单工况的多目标优化
4.2.2 多工况的多目标优化
4.3 结果分析
4.3.1 100%工况的优化方案
4.3.2 75%工况的优化方案
4.3.3 50%工况的优化方案
4.3.4 25%工况的优化方案
4.3.5 多工况优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923860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内燃机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措施
1.2.1 石油能源和大气环境的现状
1.2.2 技术措施和排放法规
1.3 柴油机燃烧室形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柴油机进气涡流比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柴油机喷油参数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AVL Fire软件理论基础
2.1 湍流模型
2.1.1 RNG k-ε模型
2.1.2 k-ζ-f模型
2.2 喷雾模型
2.2.1 蒸发模型
2.2.2 破碎模型
2.2.3 油滴相互作用模型
2.2.4 碰壁模型
2.3 燃烧模型
2.4 排放模型
2.4.1 soot模型
2.4.2 NOx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燃烧室形状对船用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3.1 原机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3.1.1 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
3.1.2 燃烧室移动网格生成
3.1.3 求解器设置
3.1.4 原机仿真模型验证
3.1.5 原机标定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3.2 燃烧室形状设计
3.3 燃烧室形状优化结果
3.3.1 燃烧室形状对当量比的影响
3.3.2 燃烧室形状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3.3.3 燃烧室形状对NOx和soot排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正交设计的柴油机燃烧系统优化
4.1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法
4.2 多目标优化
4.2.1 单工况的多目标优化
4.2.2 多工况的多目标优化
4.3 结果分析
4.3.1 100%工况的优化方案
4.3.2 75%工况的优化方案
4.3.3 50%工况的优化方案
4.3.4 25%工况的优化方案
4.3.5 多工况优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923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392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