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余热吸附制冷用活性炭基复合吸附剂研制
本文关键词:船舶余热吸附制冷用活性炭基复合吸附剂研制
更多相关文章: 吸附式制冷 船舶余热 活性炭 复合吸附剂 吸附模型
【摘要】: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工质对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本文针对活性炭-氨物理吸附工质对中活性炭吸附床导热性能差、系统循环时间长和吸附床尺寸大的缺点,展开以活性炭为基质的复合吸附剂的研制。本文采用两种思路制备复合吸附剂,来改善活性炭的传热和传质性能:一种是在活性炭中添加膨胀石墨来增强其导热性(Ⅰ型复合吸附剂);另一种是在活性炭中添加高导热铝粉增强导热性能、发泡剂高温分解造孔增强其传质性能,再用硅溶胶进行固化定型处理(Ⅱ型复合吸附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吸附剂热导率的影响。通过对复合吸附剂的热导率实验发现,Ⅰ型复合吸附剂中,当膨胀温度为700℃、膨胀时间为40s时制备的膨胀石墨热导率最大,活性炭与膨胀石墨质量比为1:1时复合吸附剂热导率最大为/0(.5 W)91 m?K,是颗粒活性炭热导率(W/(0.)06 m?K)的9.85倍;Ⅱ型复合吸附剂中,当铝粉目数为200目,活性炭与铝粉、发泡剂、粘合剂的配比比例为12:12:3:4时,制备的复合吸附剂的热导率最大为/1(.1 W)01 m?K,是颗粒活性炭热导率的18.4倍。2)确定各添加剂配比对复合吸附剂脱附性能的影响。对复合吸附剂的脱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Ⅰ型复合吸附剂中,活性炭与膨胀石墨添加比例为2:1时制备的复合吸附剂性能最优,其最大脱附速率和氨的累计脱附量分别是颗粒活性炭的9倍和2.11倍;在Ⅱ型复合吸附剂中,活性炭与铝粉、发泡剂、粘合剂的配比比例为3:3:1:1时制备的复合吸附剂性能最优,其最大脱附速率和氨的累计脱附量分别是颗粒活性炭的17.5倍和2.73倍。通过对吸附剂的单位体积有效脱附量比较发现,Ⅰ型和Ⅱ型复合吸附剂的单位体积有效脱附量是颗粒活性炭的1.85倍和4.1倍,采用Ⅰ型和Ⅱ型复合吸附剂可以有效缩小吸附床体积约46%和75%。3)氨在活性炭、Ⅰ型和Ⅱ型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实验及模型分析。在温度与压力分别为293.15~313.15K、0~1.167MPa条件下,测定了氨在纯活性炭、Ⅰ1、Ⅰ3、Ⅱ6和Ⅱ8样品的吸附平衡数据,选择D-A方程进行预测,结果发现,D-A方程在系统压力在0.1~1.06MPa范围时,预测误差在5%以内,氨在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着活性炭所占质量比的上升而上升,选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了样品在293.15~313.15K温度下的等量吸附热,氨在活性炭、Ⅰ1、Ⅰ3、Ⅱ6和Ⅱ8样品上的等量吸附热分别为13.76?26./06kJ mol、13.27?26./05kJ mol、13.37?25./38kJ mol、11.62?15./52kJ mol和11.35?14./71kJ mol,Ⅰ型复合吸附剂对活性炭孔径影响较少,Ⅱ型复合吸附剂对活性炭的孔径影响较大,复合吸附剂的等量吸附热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减少。
【关键词】:吸附式制冷 船舶余热 活性炭 复合吸附剂 吸附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64.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引言10
- 1.2 氨吸附剂研究现状10-15
- 1.2.1 活性炭10-11
- 1.2.2 碱土金属卤化物11-12
- 1.2.3 复合吸附剂12-15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15-17
- 第2章 复合吸附剂试制17-27
- 2.1 引言17
- 2.2 制备方案17-21
- 2.2.1 Ⅰ型复合吸附剂17-20
- 2.2.2 Ⅱ型复合吸附剂20-21
- 2.3 热导率测试21-26
- 2.3.1 测试方法21-22
- 2.3.2 测试结果及分析22-26
- 2.4 小结26-27
- 第3章 氨在复合吸附剂上的脱附性能测试27-34
- 3.1 引言27
- 3.2 测试方案27-29
- 3.2.1 测试平台27-28
- 3.2.2 实验步骤28-29
- 3.3 实验结果分析29-31
- 3.3.1 Ⅰ型复合吸附剂29-30
- 3.3.2 Ⅱ型复合吸附剂30-31
- 3.4 活性炭、Ⅰ型复合吸附剂和Ⅱ型复合吸附剂性能比较31-32
- 3.5 小结32-34
- 第4章 氨在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测试34-50
- 4.1 引言34
- 4.2 吸附剂试样结构分析34-35
- 4.3 吸附平衡测试35-36
- 4.3.1 测试原理35
- 4.3.2 实验装置及设备35-36
- 4.4 测试步骤36-42
- 4.4.1 确定参比槽容积36-37
- 4.4.2 吸附剂的称重与装填37
- 4.4.3 气密性检查37
- 4.4.4 确定吸附槽有效体积37-39
- 4.4.5 吸附等温线测试39-42
- 4.5 吸附平衡分析42-48
- 4.5.1 D-A方程42-45
- 4.5.2 吸附热计算45-48
- 4.6 小结48-5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0-52
- 5.1 总结50-51
- 5.2 展望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7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兰泉,崔金贵,肖举强;沸石复合吸附剂除磷性能研究[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刘业凤,范宏武,王如竹;空气取水器用复合吸附剂的配制及其吸附特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S1期
3 王国庆,林勇,吴锋,陈实;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河北化工;2005年02期
4 蒋赣;方玉堂;丁静;;陶瓷纤维基硅胶/分子筛复合吸附剂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5 王令宝;卜宪标;马伟斌;陆振能;;余热制冷用氯化钙/硅胶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2年03期
6 崔群,陈海军,姚虎卿;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探讨[J];太阳能学报;2004年02期
7 蒋宇,王国庆,吴锋,陈实;一种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研究[J];制冷学报;2004年03期
8 李星;范茜;杨艳玲;;铁铝复合吸附剂去除水中痕量磷效能及机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王国庆,林勇,吴锋,陈实;浸泡法制备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10 王令宝;张刚;卜宪标;李华山;;制冷用木屑基质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J];化工进展;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江涛;李晶晶;延卫;;聚吡咯改性二氧化钛复合吸附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杨国忠;王如竹;夏再忠;;新型高效复合吸附剂开发及吸附性能实验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国忠;王如竹;夏再忠;;新型高效复合吸附剂开发及吸附性能实验[A];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强;宋航彬;苏海佳;谭天伟;;壳聚糖-二氧化钛复合吸附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王云燕;陈清松;赖寿莲;李晓燕;彭扬飞;林文炳;;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对鞣酸吸附性能的研究[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廷贤;王如竹;陈恒;王丽伟;吴静怡;;采用固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低温冷冻系统的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杨宏辉;朗盛“水年”活动展示除砷技术[N];中国化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恒;硅藻土基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除磷性能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余楠;三相吸附储热循环的原理及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佳媛;改性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涛;复合吸附剂渗透特性及强化传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丁磊;CeO_2/Fe_2O_3/粉煤灰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模拟直接染料废水的吸附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程颖;基于碳纳米管的太阳能吸附制冷复合吸附剂的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晟楠;啤酒酿造中降低嘌呤类物质的工艺技术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6 郝宗华;氯化钙及其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衰减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宋子健;CoFe_2O_(4-r)GO磁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王敏;Fe(Ⅲ)/壳聚糖/粉煤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立山;磁性壳聚糖/膨润土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Cu~(2+)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方艳;PANI-磁性介孔硅复合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0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56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