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研究
【摘要】: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核心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与上下游产业的广泛联系,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与海洋运输安全意义重大,而且船舶工业的发展,还会对产生扩散效应和社会效应。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家对船舶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规模体量与应有的行业地位、竞争力严重不符,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不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随着船舶工业的竞争重心由“点”的竞争向“产业链”竞争转变,对产业链运营能力的提升和掌控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思路和视角来研究船舶工业的发展和提升,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船舶工业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链整合视角来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基于船舶产业链链条的特殊性,提出从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进行整合,总体思路是“上控前端、中调结构、下增活力”。通过整合,实现产业链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发挥船舶产业链条的“合力”,从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优化船舶制造业的结构布局,推动配套服务环节的转型升级,增强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讲,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船舶工业和产业链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从二者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并根据研究的需要,从船舶设计、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三个环节对船舶产业链进行了内涵的界定。在分析船舶工业属性基础上,对船舶工业产业链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提炼,从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几个层面构建了整个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产业链整合的动力机制视角对船舶工业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动力主要有两种: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内部动力主要是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处于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制约了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推力”,外部动力主要是分析了通过产业链整合所能达到的绩效,表现为提升船舶工业产业链系统价值、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价值创新等方面,这是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引力”。在“推力”和“引力”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整合,并最终形成产业链“合力”,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内外动力有机融合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基础。再次,对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本文从五个层面构建了产业链整合的运行机制,一是信任契约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基础,重点分析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中的主体之间长效机制的建立;二是沟通协调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关键,重点分析产业链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时的协调;三是利益分配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核心,重点分析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原则和方法;四是竞争谈判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手段,重点分析产业链整合的路径;五是监督激励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保障,重点分析产业链整合利益分配的落实和具体措施。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外船舶工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国内外船舶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差异进行对标研究,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战略目标——实现“四个转变”:产业链结构上实现从全能化到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转变;产业链市场拓展上实现从专注国内到专注全球的转变;产业链的政策创新上,实现从国有化主导到多元化的混合产权型体系转变;产业链的功能提升上,实现从注重制造到注重服务的转变。最后,基于现有产业链整合的路径分析,结合我国船舶工业的实际,从上游、中游和下游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相关的整合建议:船舶设计环节要控制前端,拓宽渠道;船舶制造环节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船舶配套环节要转型升级,提升活力。
【关键词】:船舶工业 产业链 整合 动力 机制 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6.4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概述14-27
- 第一节 选题背景14-17
- 一、我国船舶工业地位关键14-15
- 二、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15-16
- 三、船舶工业发展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推动16-17
- 第二节 研究主题和价值17-20
- 一、研究主题17-18
- 二、研究价值18-20
- 第三节 主要创新和研究方法20-22
- 一、主要创新20-21
- 二、研究方法21-22
- 第四节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22-27
- 一、研究思路22-23
- 二、关键词23-25
- 三、结构安排25-2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7-39
- 第一节 对中国船舶工业的研究现状27-32
- 一、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比较研究27-29
- 二、对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研究29-32
- 第二节 对产业链的研究现状32-36
- 一、产业链的概念32-35
- 二、产业链的类型35-36
-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36-39
- 一、研究评述36-37
- 二、本文研究立足点37-39
- 第三章 理论分析架构39-56
- 第一节 船舶工业产业链概述39-43
- 一、船舶设计39-40
- 二、船舶制造40-42
- 三、船舶配套42-43
- 第二节 船舶工业产业链的基本特征43-47
- 一、船舶工业的基本特征43-45
- 二、船舶工业产业链的特征45-47
- 第三节 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理论基础47-56
- 一、产业组织理论47-51
- 二、交易费用理论51-53
- 三、企业能力理论53-56
- 第四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动力机制56-93
- 第一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的内部动力——推力56-67
- 一、船舶设计环节整合的障碍56-60
- 二、船舶制造环节的整合障碍60-64
- 三、船舶配套环节的障碍64-67
- 第二节 我国船舶产业链整合的外部动力——引力67-88
- 一、提升船舶产业链系统价值67-71
- 二、降低船舶产业链整体运营成本71-77
- 三、提高船舶产业价值创新77-84
- 四、增强创新动力84-88
- 第三节 内外部动力的融合——合力88-93
- 一、合力产生的微观基础——企业视角的分析89-90
- 二、合力产生的中观基础——产业视角的分析90-91
- 三、合力产生的宏观基础——社会视角的分析91-93
- 第五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运行机制93-110
- 第一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基础——信任契约机制94-97
- 一、产业链信任的内涵94-95
- 二、产业链信任的类型95
- 三、产业链信任的形成过程95-96
- 四、船舶产业链企业间信任长效机制的建立96-97
- 第二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关键——沟通协调机制97-100
- 一、产业链协调机制的内涵97
- 二、产业链的协调层面97-99
- 三、船舶产业链协调机制的构建99-100
- 第三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核心——利益分配机制100-104
- 一、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原则100-101
- 二、产业链利润分配中的风险共担机制101
- 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方法101-104
- 第四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手段——竞争谈判机制104-106
- 一、竞争机制的地位作用104-105
- 二、产业链谈判的一般原则105
- 三、产业链谈判过程105-106
- 第五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保证——监督激励机制106-110
- 第六章 国外船舶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10-119
- 第一节 国际船舶巨头发展趋势110-112
- 一、重视对船舶设计研发的投入,,夯实发展的基础110-111
- 二、重视核心业务,构建核心竞争能力111
- 三、重视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增强市场竞争力111
- 四、重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进行战略调整111-112
- 五、重视管理创新,提高运营效率112
- 第二节 国内外各大船舶集团经营特点的对比112-114
- 一、船舶设计环节:技术研发领域的差异112-113
- 二、船舶制造环节:产业结构布局的差异113-114
- 三、船舶配套环节:发展重点与技术研发领域的差异114
- 第三节 我国船舶产业整合的战略目标114-119
- 一、结构优化上实现从全能化到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转变115
- 二、市场拓展上实现从专注国内到专注全球的转变115-116
- 三、政策创新上实现从高度国有化到多元化的产权混合型体系转变116-117
- 四、功能提升上实现从强调制造到强调服务的转变117-119
- 第七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路径选择119-131
- 第一节 现有船舶产业链整合研究119-124
- 一、产业链整合的途径之一——并购119-120
- 二、产业链整合的途径之二——外包120-122
- 三、产业链整合的途径之三——重组122-124
- 第二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路径选择的依据124-126
- 一、我国船舶产业链整合路径选择的原则124-125
- 二、影响产业链整合路径选择的因素125-126
- 第三节 我国船舶产业链整合的路径选择126-131
- 一、设计环节发展路径126-127
- 二、制造环节发展路径127-129
- 三、配套环节发展路径129-130
- 四、合三为一,发挥整体协同效应130-131
- 第八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建议131-138
- 第一节 船舶设计环节要控制前端、拓宽渠道131-132
- 一、科学布局,提升我国船舶设计总体实力131-132
- 二、高度重视前端设计,提升船舶设计环节的技术含量132
- 三、拓宽渠道,开展跨国合作132
- 第二节 船舶制造环节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132-135
- 一、明确战略规划,调整船厂产能结构133
- 二、优化船型结构,降低造船成本133-134
- 三、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134-135
- 第三节 船舶配套环节要转型升级、提升活力135-138
- 一、调整重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35-136
- 二、重中之重,加快转型升级136
- 三、逐步建立并完善全球服务体系136-138
- 参考文献138-145
- 后记1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波;;差异化激励理论与差异化激励机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周宏,蒋志勇,马晓平;基于绿色制造的造船供应链[J];船舶工程;2005年04期
3 汤朝明;日本韩国船舶配套工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措施[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1998年01期
4 杨志军;日本、韩国造船业大规模重组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0年02期
5 张长涛;日韩船舶工业新时期发展战略比较分析[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年02期
6 张长涛;;关注日韩船舶工业来华投资[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年10期
7 曹惠芬;;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现状分析[J];船艇;2006年07期
8 李玉山;;从世界演化大势看未来世界造船市场[J];船艇;2008年06期
9 王班;;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船艇;2008年10期
10 曹惠芬;;日本、韩国船舶工业政策支持体系及其演变[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尤德武;宋友良;;我国造船工艺现代化之路[A];2008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暨纪念《中国造船》创刊6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强;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柯王俊;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竞争风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洪增;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马祥芹;中韩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谭宏;大连造船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4 李荣百;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东华大学;2007年
5 邱尔妮;我国船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李琳;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林海燕;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徐英平;船舶工业关键竞争力国际比较及我国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0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62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