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水下高速航行体超空泡流场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8:15

  本文关键词:水下高速航行体超空泡流场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空泡 空化数 通气率 空化器 空泡形态 阻力特性


【摘要】:随着世界科技及海洋军事的快速发展,超空泡技术被应用于水下航行器设计以极大提高水下航行速度,受到了国内外水动力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超空泡流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自然超空泡和通气超空泡,前者要求航行体速度达到很高时(超过50m/s或更高)才能实现,后者通过调整空穴中的通气压力可在较低的航速下实现超空泡流动。本文在对计算流体力学及超空泡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采用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别开展了二维自然超空泡、三维自然超空泡、三维通气超空泡及三维并、串联自然超空泡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分析了空化数0.319、0.264、0.222、0.189情况下二维与三维带圆盘空化器的水下高速航行体自然超空泡的空泡尺寸,并结合经验公式给出的结果,验证了三维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给出了二维与三维航行体表面的压力分布和阻力系数,并结合空泡尺寸研究了二维与三维航行体压力分布、阻力系数差别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空化数的减小,空泡长度和直径均不断增加,但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不断减小,当空化数达到0.189时,空泡长度和直径分别为空化数0.319时的2.14与1.59倍,而摩擦阻力与压差阻力只占空化数0.319时的95%和91%,故水中航行体速度越快,表面附着的空泡尺寸越大,减阻效果越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空化数下(0.125、0.080、0.055、0.041)三维带圆盘与圆锥空化器的水下高速航行体自然超空泡,重点分析了空化数、空化器参数对空泡形态、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自然超空泡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圆盘空化器相较于圆锥空化器更有利于超空泡的形成,且空泡长度和厚度与圆盘空化器直径与圆锥空化器锥角成正比,当空化数为0.041时,直径4mm的圆盘空化器是直径3mm的圆盘空化器产生空泡长度的1.56倍,锥角120°的圆锥空化器是锥角90°的圆锥空化器产生空泡长度的1.07倍,但带圆锥空化器的航行体阻力系数更小,且阻力系数与锥角成正比,当空化数0.041时,带锥角90°的圆锥空化器航行体总阻力系数是带圆盘空化器航行体的83.2%。在自然超空泡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小空化数下(0.125、0.080、0.055、0.041)三维带圆盘与圆锥空化器的水下高速航行体通气超空泡的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空化数、通气率及空化器参数对空泡形态、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其内在机理,并与自然超空泡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气超空泡尺寸比自然超空泡更大,且随着通气率的增加,空泡长度和直径均不断增大,但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均呈下降趋势,当空化数为0.041时,通气率4时的空泡长度和直径分别为通气率1时的1.26倍和1.13倍,但摩擦阻力系数与压差阻力系数下降了68%与6.08%,说明通气率对航行体减阻效果影响很大。开展了空化数0.041时并、串联带圆盘空化器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航行体间距对空泡形态和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单航行体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并联航行体的摩擦阻力小于单航行体,这是由航行体间距改变了空泡的形状所导致的,当航行体间距达到3.5倍的航行体直径时,摩擦阻力减少了8.37%;但串联时后航行体的压差阻力小于单航行体,这是由于前航行体以及后航行体空泡形状发生改变共同导致的结果,当航行体间距达到5倍的航行体直径时,后航行体的压差阻力为单航行体时的87.23%。
【关键词】:超空泡 空化数 通气率 空化器 空泡形态 阻力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6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2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6-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4
  • 1.2.1 超空泡理论研究现状19-20
  • 1.2.2 超空泡数值方法研究现状20-22
  • 1.2.3 超空泡试验研究现状22-2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4-26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4-25
  • 1.3.2 创新点25-26
  • 第2章 空化理论及数值计算方法26-38
  • 2.1 引言26
  • 2.2 Rayleigh-Plesset方程26-27
  • 2.3 控制方程27-28
  • 2.4 空化模型28-30
  • 2.4.1 自然空化模型28-29
  • 2.4.2 通气空化模型29-30
  • 2.5 数值计算方法30-36
  • 2.5.1 数值离散方法30-32
  • 2.5.2 离散方程的求解32-34
  • 2.5.3 湍流模型34-36
  • 2.6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水下高速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38-57
  • 3.1 引言38
  • 3.2 二维与三维自然超空泡问题描述38-40
  • 3.2.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38-40
  • 3.2.2 数值计算方法40
  • 3.2.3 计算工况40
  • 3.3 二维与三维自然超空泡形态特性对比分析40-44
  • 3.4 二维与三维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对比分析44-45
  • 3.5 小空化数下三维自然超空泡形态及阻力特性分析45-54
  • 3.5.1 空化数对自然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46-48
  • 3.5.2 空化器参数对自然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48-52
  • 3.5.3 空化器参数对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52-54
  • 3.6 小空化数下三维自然超空泡演变过程分析54-55
  • 3.7 本章小结55-57
  • 第4章 三维水下高速航行体通气超空泡数值模拟57-84
  • 4.1 引言57
  • 4.2 三维通气超空泡问题描述57-58
  • 4.2.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57
  • 4.2.2 数值计算方法57
  • 4.2.3 计算工况57-58
  • 4.3 通气超空泡形态特性分析58-78
  • 4.3.1 空化数对通气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58-65
  • 4.3.2 通气率对通气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65-72
  • 4.3.3 空化器参数对通气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72-78
  • 4.4 通气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78-82
  • 4.4.1 空化数、通气率对阻力的影响分析78-79
  • 4.4.2 空化器参数对阻力的影响分析79-82
  • 4.5 本章小结82-84
  • 第5章 串、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84-100
  • 5.1 引言84
  • 5.2 并联航行体自超空泡问题描述84-85
  • 5.2.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84-85
  • 5.2.2 计算工况85
  • 5.3 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形态分析85-90
  • 5.4 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90-91
  • 5.5 串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问题描述91-92
  • 5.5.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91-92
  • 5.5.2 计算工况92
  • 5.6 串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形态分析92-97
  • 5.7 串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97-98
  • 5.8 本章小结98-100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00-103
  • 6.1 主要结论100-102
  • 6.1.1 二维与三维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100
  • 6.1.2 小空化数下三维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100-101
  • 6.1.3 小空化数下三维航行体通气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101-102
  • 6.1.4 串、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102
  • 6.2 展望102-103
  • 参考文献103-10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107-108
  • 致谢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宁腾飞;孟鹏;;航行体水下点火三维流场数值模拟[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2 丁文镜,罗仁凡,董琳,王树桂;受控航行体水动参数的极大似然辨识[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3 权晓波;赵长见;王宝寿;邢福京;陈敏;;水中航行体绕流数值计算研究[J];船舶力学;2006年04期

4 刘玉秋;于开平;张嘉钟;;水下非流线型航行体减阻的数值模拟与比较[J];工程力学;2007年02期

5 岳剑平;孙良义;贾建龙;;喷射航行体辐射噪声机理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6 孙尧;赵新华;莫宏伟;;水下超高速航行体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赵新华;孙尧;莫宏伟;李雪莲;;水下超高速航行体纵向运动的控制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2期

8 韩云涛;孙尧;莫宏伟;;水下超高速航行体非线性鲁棒控制器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2期

9 尤天庆;张嘉钟;王聪;曹伟;;航行体出水过程头部流场载荷特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欧阳凌浩;师子锋;;半潜式航行体横滚调整方式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吕瑞;;水下高速航行体的纵平面稳定控制[A];2011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2 易文俊;张木;陈志华;谭俊杰;;水下高速航行体测速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易文俊;熊天红;王中原;;带尾翼高速航行体的水动力布局结构设计[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4 韩用波;辛公正;刘登成;周伟新;董世汤;;水下高速航行体导管对转桨设计方法[A];2013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陈雄;吴乘胜;宋长友;田于逵;;大型航行体上层建筑影响下的甲板风场特性数值模拟及实测[A];2004全国结构风工程实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宫兆新;曹嘉怡;鲁传敬;李杰;;发射参数对航行体水下运动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B水动力学基础[C];2014年

7 朱强;凌育进;;基于双推进器小型水面无人航行体的精确自定位技术研究[A];2012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易文俊;张木;谭俊杰;陈志华;;高速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上册)[C];2012年

9 王一伟;黄晨光;于娴娴;杜特专;;回转航行体通气云状空泡非定常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京华;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控制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雪莲;水下超高速航行体微惯性测量组合设计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赵新华;水下超高速航行体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邢彦江;航行体非定常空泡流流体动力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麻震宇;超空泡航行体结构动力学仿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吕瑞;超空泡航行体动力学建模与姿态机动鲁棒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晓建;横流对气幕发射影响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任晓庆;潜射航行体垂直发射过程三维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通;发射筒布局及横流对水下航行体共架发射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薛琨;超空泡航行体自抗扰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洋;水下高速航行体超空泡流场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永攀;水下高速航行体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陈玉;复杂海洋环境下航行体的水动力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赵利娜;水下高速航行体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仇洋;空腔排气对航行体水下发射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崔可;航行体出筒以及水下运动的水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71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671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