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AIS接收机射频干扰测试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9:32

  本文关键词:AIS接收机射频干扰测试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IS接收机 射频干扰 灵敏度 自动化测试


【摘要】:随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用户增加,数据交换需求和数字通讯业务不断增长,系统间射频干扰问题日趋严重,AIS终端设备抗干扰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系统工作性能,对抗干扰性能的指标符合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AIS设备抗干扰机理和自动化测试平台系统,在满足测试要求基础上降低测试复杂度,快速有效地评估AIS终端设备性能指标,对当前AIS市场化设备检测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AIS接收机接收电路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出发,结合射频干扰原理,以IEC 62320-2、IEC 62320-1和IEC 61993-2等AIS台站测试标准为基础,设计了 AIS接收机射频干扰测试方案。为提高灵敏度测量精度和测试效率,创新性地提出了 AIS接收机灵敏度测量评估模型;为更全面测出AIS接收机抗干扰性能,采用控制干扰变量方法增加了测试项,重点设计了扫频方法、特定测试频点及附加测试项;为提高测量结果可靠性,通过对测量误差的统计分析,得出最佳测量数据包的数量。另外,设计开发了 AIS接收机射频干扰测试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针对测试指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设计。系统硬件部分包括测试主机、测量仪器和AIS被测接收机设备,测试主机通过局域网链路控制测量仪器对AIS接收机进行自动化测量和数据采集,并通过串口采集AIS接收机数据报文进行分析。系统软件部分在Windows系统下以Qt为开发平台,利用VISA传送SCPI指令实现仪器自动化测试,并在软件界面显示测试结果。利用AIS接收机射频干扰测试平台系统和AIS接收机性能指标测试方案,系统地测试了 AIS接收机的灵敏度、高电平差错性能、同信道干扰、邻信道选择性、杂散响应抑制、互调响应抑制及阻塞。试验结果表明,AIS接收机灵敏度测量评估模型能够快速反映出AIS接收机在器件线性范围内的接收性能,并能精确估计出接收机灵敏度;能够快速测量计算出接收机基底噪声及动态范围;利用平台系统能够快速分析出不同射频干扰下的接收性能变化特征,进而在AIS接收机在器件选择、电路设计以及现有测试标准的改进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AIS接收机 射频干扰 灵敏度 自动化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75.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3 本文主要内容结构15-16
  • 第2章 AIS接收机射频干扰理论研究16-29
  • 2.1 AIS接收机结构及工作原理16-19
  • 2.1.1 接收机组成结构16-17
  • 2.1.2 AIS接收机工作原理17-19
  • 2.2 射频干扰原理19-29
  • 2.2.1 灵敏度及最大输入电平19-21
  • 2.2.2 同信道干扰21-22
  • 2.2.3 邻信道干扰22
  • 2.2.4 杂散干扰22-25
  • 2.2.5 互调干扰25-27
  • 2.2.6 阻塞干扰27-29
  • 第3章 AIS接收机射频干扰测试方案设计29-47
  • 3.1 AIS接收机射频干扰测试指标29-30
  • 3.2 AIS标准测试信号与干扰信号30-31
  • 3.3 测试方案设计31-47
  • 3.3.1 灵敏度及高电平差错性能测试方案32-35
  • 3.3.2 同信道干扰测试方案35-36
  • 3.3.3 邻信道选择性测试方案36-38
  • 3.3.4 杂散响应抑制测试方案38-40
  • 3.3.5 互调响应抑制测试方案40-42
  • 3.3.6 阻塞测试方案42-43
  • 3.3.7 最佳传输数据包数量PTX43-47
  • 第4章 AIS射频干扰测试平台系统设计47-62
  • 4.1 测试平台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技术方案47-49
  • 4.1.1 测试平台系统需求分析47-48
  • 4.1.2 测试平台系统技术方案48-49
  • 4.2 测试平台系统硬件环境搭建49-52
  • 4.2.1 测量仪器设备及元器件49-51
  • 4.2.2 测试平台系统硬件架构51-52
  • 4.3 自动化测试软件设计52-62
  • 4.3.1 软件总体设计52-54
  • 4.3.2 软件详细设计与实现54-62
  • 第5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62-83
  • 5.1 灵敏度及高电平差错性能62-67
  • 5.1.1 灵敏度及高电平差错性能测试结果62-64
  • 5.1.2 灵敏度及高电平差错性能测试结果分析64-67
  • 5.2 同信道干扰67-70
  • 5.2.1 同信道干扰测试结果67-68
  • 5.2.2 同信道干扰测试结果分析68-70
  • 5.3 邻信道选择性70-73
  • 5.3.1 邻信道选择性测试结果70-71
  • 5.3.2 邻信道选择性测试结果分析71-73
  • 5.4 杂散响应抑制73-78
  • 5.4.1 杂散响应抑制测试结果73-76
  • 5.4.2 杂散响应抑制测试结果分析76-78
  • 5.5 互调响应抑制78-80
  • 5.5.1 互调响应抑制测试结果78-79
  • 5.5.2 互调响应抑制测试结果分析79-80
  • 5.6 阻塞80-83
  • 5.6.1 阻塞测试结果80-81
  • 5.6.2 阻塞测试结果分析81-83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83-85
  • 参考文献85-89
  • 附录 英文缩写词、全写和英汉术语对照表89-90
  • 致谢90-91
  • 作者简介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俊烈;;电子战系统的接收机和接收机技术[J];火控雷达技术;1987年02期

2 U.M.S.MURTHY;V.M.ARO;季金龙;;通过分析揭示电子战接收机中的薄弱环节[J];电子对抗技术;1990年Z1期

3 王继堂;;第二代布喇格器件接收机[J];电子对抗技术;1986年Z2期

4 曾维贵;蔡天一;刘明刚;;基于FPGA的单脉冲雷达接收机幅相不平衡校正[J];仪表技术;2013年01期

5 王忠;黄跃;林君;吕国印;冯晓兰;;高速、大动态范围瞬变电磁接收机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04期

6 姚尚绩;张洪哲;郑继禹;;超宽带能量检测接收机的设计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年12期

7 孙东志,韦其宁,张力余;高动态高码率解扩接收机的设计[J];遥测遥控;1996年06期

8 D.F.Horwood;P.S.Angello;丛秀荣;;MSK和OKQPSK体制的实验评价[J];遥测技术;1980年03期

9 吴启晖,赵春明,高瞻;码片均衡多径干扰抵消联合接收机[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赵烨;王艳丽;杨建华;;关于IR-UWB接收机技术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凤国;岳光荣;李少谦;;基于去噪声的TR-UWB接收机[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牟飞燕;鲍景富;;接收机阻抗失配情况下的噪声系数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长英;刘人杰;杜龙安;;交叠变换域自适应扩频接收机的研究[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巧玲;蒋雨轩;王铁峰;;关于数字化接收机的设计方案[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汪雪松;寇艳红;;基于DSP+FPGA的GNSS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平台[A];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科;空间光通信系统中量子接收机的设计与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李娟;应用于短距离器件的带片上自校准技术接收机的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3 蔡凡;卫星定时接收机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4 尹勇;基于IR-UWB安全通信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王尔申;GPS接收机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彭浩;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宋洪涛;GPS接收机抗干扰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尤明厚;MIMO接收机技术与编码优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陈长英;新型扩频接收机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10 张成;应用于2G/3G移动通信的数字辅助单通道多模接收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鹿勇;便携式探空仪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吕伟;Ka波段小型化接收机设备的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祥杰;AIS接收机射频前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张立哲;无人机机载接收机小型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毕爽君;可重构的直接射频采样接收机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肖龙;六端口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浩;X/Ku波段收发前端关键电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邱于保;太赫兹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王振光;数字跟踪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晓艳;室内外定位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6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696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