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起降限制区域及主要影响参数
本文关键词:舰载机起降限制区域及主要影响参数
【摘要】:舰载机起降作业能力直接反映了航空母舰(简称"航母")的作战能力。根据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图片资料进行航母船型的设计,通过STF切片理论对本船的运动参数进行理论预报,并结合CV/CVN甲板运动限制准则,利用判断函数,以极坐标图形式直观反映航母运动参数对舰载机起降作业的限制区域和非限制区域。从航母自身运动特性出发,逐项分析航母运动参数对舰载机起降作业的影响,明确提出不同浪向下限制舰载机起降的主要运动参数,并分析影响舰载机起降运动参数的敏感性。为航母设计过程中改善耐波性、扩大舰载机起降作业区域指明优化方向。
【作者单位】: 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关键词】: 航空母舰 舰载机 耐波性 限制区域
【基金】:国家部委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U674.771
【正文快照】: 0引言目前,国内外对航母舰载机起降作业的研究偏重于着舰引导的过程,一般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对航母运动进行极短期预报,然后结合合理的引导控制律,实现舰载机进舰下滑过程的模拟。国2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武汉430064内许多学者对运动极短期预报和引导控制律分别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茂;黄胜;赵永振;王超;;蒙特卡罗法的舰载机高峰出动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3年02期
2 黎漫斯;陈春良;张惠霞;;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舰载机保障系统建模与仿真[J];舰船科学技术;2013年08期
3 徐劳立;;舰载机的起飞和弹射技术[J];物理与工程;2013年03期
4 岳奎志;孙聪;罗明强;赵红超;;舰载机动态调运系统的运行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5 雷德颖;;关于舰载机起飞降落方法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24期
6 吕开东;朱齐丹;李新飞;;舰载机航空保障需求及排队网络模型研究[J];飞行力学;2014年01期
7 汪梦西;蔡畅;马野;孙涛;;舰载机安全着舰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13期
8 周晓光;冯百胜;迟志艳;张原;;基于闭排队网络的舰载机出动架次率分析[J];兵工自动化;2014年04期
9 尹敦兵;;舰载机归来——浅谈舰载机着舰[J];航空知识;2007年07期
10 哨兵;;话性能·舰载机特点多[J];航空知识;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南;;舰载机防护救生技术探讨[A];第二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2 王媛;张伟;;舰载机磁悬浮式电磁弹射系统研究[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3 李永胜;王伟力;姜涛;;准静态条件下爆炸作用对航母舰载机毁伤特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方斌;;舰载机着舰阶段飞行员视场研究[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航空发展——2013首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马会宁;;舰载机附件“三防”及起飞增推设计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周建斌;金栋平;张澍森;;舰载机拦阻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控制[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马善智;陈国平;何欢;;基于高斯伪谱法的舰载机偏心拦阻过程最优控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8 王孜;王玉辉;;航母舰载机机载雷弹保障模式探析[A];武备维修保障理论与应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论文集.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瑞虎 姚雁 李斌富;舰载机团长政佃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侯亚铭 本报记者 张强;舰载机让战舰所向披靡的“无影脚”[N];科技日报;2011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徐秉君;舰载机:“海上霸主”的作战利器[N];中国航空报;2012年
4 胡勤;舰载机着舰过程解析[N];中国航空报;2012年
5 记者 李鹏;中国舰载机首次在“刀尖上跳舞”[N];北京科技报;2012年
6 陈万军 吴登峰 本报记者 苏银成;海天雄鹰[N];人民日报;2004年
7 ND,
本文编号:742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74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