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海上搜寻最佳区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9:03

  本文关键词:海上搜寻最佳区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上搜寻 搜寻区域 发现概率 概率密度


【摘要】:我国的大陆海岸线由北至南,绵延18000公里,同时拥有着广达470万平方公里的内边海总水域。然而由于配备的搜寻设施的数量有限,在如此广阔的海域设施覆盖率每一百平方海里还不足0.43%。如何在海难事故发生后快速准确的确定搜寻区域,合理分配搜寻力量一直是国内不断研究的课题。海难发生后,指导搜寻行动计划制定最直观的标准是最终搜寻成功率。在传统的研究中,往往只是单一的考虑漂移运动、发现概率、包含概率等对于搜寻行动的影响,忽略了搜寻行动的整体性。事实上,一切有关于最终搜寻成功率的研究都需要对所有因素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本文的研究角度从最终搜寻成功率出发,整体考虑其中各种因素,以海上搜寻基础理论知识为理论基础,归纳并分析了之前对于漂移模型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影响物体漂移的主要因素,同时选定了本文使用的确定初始搜寻区域的漂移模型。通过研究库普曼经典搜寻理论中包含概率、发现概率的相关内容,对经典公式进行了修正改造,同时结合搜救手册与概率论的知识,提出了一套新的计算初始搜寻区域中不同位置的搜寻成功率的数学方法。在计算机软件MATLAB的辅助下,实现了具体数值的计算,更直观的展示出了数字的分布情况。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将来进一步精确海上最佳搜寻区域提供参考,让搜救行动的决策更为科学,对我国未来的搜救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海上搜寻 搜寻区域 发现概率 概率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7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2
  • 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9-10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0-11
  • 1.4 主要创新点11
  • 1.5 本文研究思路11-12
  • 第2章 综述12-31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12-13
  • 2.1.1 国外相关研究12
  • 2.1.2 国内相关研究12-13
  • 2.2 我国海上搜救应急反应行动的运行分析13-18
  • 2.2.1 我国海上救助组织结构与应急反应的运行13-16
  • 2.2.2 我国海上应急救助力量与应急反应的运行16-18
  • 2.3 海上搜救信息系统应用现状18-22
  • 2.3.1 SARIS系统18-19
  • 2.3.2 MOTHY系统19-20
  • 2.3.3 SARMAP和OILMAP系统20
  • 2.3.4 USGG CP2C Automated Manual Solution系统20-21
  • 2.3.5 各系统特点分析21-22
  • 2.4 海上搜寻理论基础概述22-31
  • 2.4.1 搜寻基准22-23
  • 2.4.2 扫海宽度23-26
  • 2.4.3 覆盖因数26-27
  • 2.4.4 最佳搜寻因数27
  • 2.4.5 发现概率、包含概率与搜寻成功概率27-29
  • 2.4.6 范围因数29
  • 2.4.7 范围相对因数与相对因数累加值29
  • 2.4.8 搜寻能力和相对搜寻能力29-30
  • 2.4.9 最佳搜寻力量分配30-31
  • 第3章 船舶漂移模型的建立及初始搜寻区域的确定31-44
  • 3.1 漂移的基本原理31
  • 3.2 影响目标漂移的因素31-37
  • 3.2.1 自然因素31-36
  • 3.2.2 自身因素36-37
  • 3.3 影响因素的矢量合成37-38
  • 3.4 船舶漂移模型的建立38-41
  • 3.4.1 总水流的计算38-40
  • 3.4.2 风压差的计算40-41
  • 3.5 海上初始搜寻区域的确定41-44
  • 3.5.1 确定初始搜寻区域基点41-42
  • 3.5.2 确定初始搜寻区域42-44
  • 第4章 海上搜寻最佳区域模型的建立与解析44-59
  • 4.1 初始搜寻区域内各分区域包含概率计算模型44-48
  • 4.1.1 传统外切正方形内包含概率计算方法44-45
  • 4.1.2 基于库普曼搜寻理论的新包含概率计算方法45-48
  • 4.2 随机搜寻下的发现概率计算模型及改造48-50
  • 4.2.1 随机搜寻模型中的发现概率48-49
  • 4.2.2 原有发现概率模型的改造49-50
  • 4.3 海上搜寻最佳区域模型的建立与解析50-55
  • 4.4 模型的应用55-5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A 公式意义及作用63-65
  • 附录B 风压特性表65-66
  • 附录C 网格选择表与宽度匹配表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桂令,杨友山;在南太平洋救助遇险船经过[J];航海技术;2001年03期

2 薛忠林;徐敏;;遇险船舶如何增加获救机会[J];航海;2011年03期

3 危敬添;;有关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问答[J];航海科技动态;1999年11期

4 安飞;决胜万里巧运筹——CCS紧急救助太平洋上遇险船舶纪实[J];中国船检;2003年03期

5 王东林;区海事搜救中心应急机制反应迅速 多艘遇险船舶海上脱险[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4年02期

6 ;不辱使命 抢险救灾 服务社会——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抢险救援纪实[J];珠江水运;2009年07期

7 王东林;两案例引发海上风浪搜救技术的探讨[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5年02期

8 王世铨;;一九四八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续)[J];中国造船;1951年01期

9 胡友聪;透视中国海上救捞[J];中国船检;2001年06期

10 陶杰锋;;一次成功的台风中救助及启示[J];航海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锦章;顾伟豪;;浅谈如何做好救助前的准备工作[A];2009年度救捞论文集[C];2009年

2 柳秉坦;;AIS系统及与其他船岸通信系统的关系[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与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通信导航分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小明邋通讯员 雷军 梅竞艳;三峡遇险船舶应急停泊区启用[N];湖北日报;2007年

2 记者 薛志伟;交通运输部:去年遇险船舶和人员明显减少[N];经济日报;2012年

3 谭文武 李彦林 本报记者 尹航;海空“营救”2小时[N];解放军报;2010年

4 李轩邋通讯员 赵世野;海事救捞密切合作 成功救助失火遇险船舶[N];中国水运报;2007年

5 宋学春 张小钢;山东救助5艘海上遇险船舶[N];人民日报;2006年

6 本报通讯员 刘超勋 曲仁珠 袁绪龙;无国界救援[N];中国远洋报;2007年

7 记者 严冰;运量创纪录 服务“成色更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通讯员 张亚静;海事及时出击 遇险船舶获救[N];中国水运报;2008年

9 郑娜;中国救捞参与国际合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林妍;28年未变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大部分已过时[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博研;海上搜寻最佳区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张琛;海上遇险船舶避难地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84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784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f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