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面向移动观测的小型AUV“玄武-1”的设计和制作

发布时间:2017-09-10 01:51

  本文关键词:面向移动观测的小型AUV“玄武-1”的设计和制作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观测 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 模块化设计 数学模型


【摘要】:认识海洋、开发海洋是现今国际上的热点话题。为了获取海洋数据,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卫星遥感、科考船、浮标、水下机器人、海底观测网络等技术手段都在海底探测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海底观测网络是一种日趋成熟的,能够实现全天候观测的固定平台;自主水下航行器是一种重要的移动式大范围观测设备。二者的结合能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不仅实现了固定式观测网向移动式的延伸,而且提高了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水下持续作业时间和数据传输效率。本论文详细论述了“玄武-1”号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设计制作流程和技术细节。这是一种面向移动观测的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以浙江大学海底观测网络为基础,在海底观测网络末端节点设置对接基站,通过和该基站的对接实现无线电能传输和数据交换。为了达到面向移动观测的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设计要求,本论文主要进行“玄武-1”的原型机设计和测试,提出了一种小型化、模块化、可对接、开架式的AUV原型。本论文主要任务包括“玄武-1”的整体功能设计、结构和外形设计、系统硬件设计、数学模型建立、系统总成和测试。基于以上工作基础,本设计为无线充电技术的实现、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的测试以及水下声呐试验提供了可靠的载体。
【关键词】:移动观测 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 模块化设计 数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74.94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9
  • 1.1 项目研究背景10
  • 1.2 水下航行器概述10-12
  • 1.3 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及其对接系统的研究现状12-16
  • 1.3.1 国外小型AUV及其对接系统的研究现状12-15
  • 1.3.2 国内小型AUV及其对接系统的研究现状15-16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16-19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16-17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7-19
  • 2 可对接式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19-35
  • 2.1 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和主体功能设计19-21
  • 2.1.1 航行器的总体设计流程19-20
  • 2.1.2 航行器的任务需求和性能指标20-21
  • 2.2 整体布局和框架的设计21-24
  • 2.2.1 整体布局的设计和分析21-23
  • 2.2.2 框架和导流罩的设计23-24
  • 2.3 推进器的布局分析和设计24-26
  • 2.4 水密舱的设计和分析26-28
  • 2.4.1 水密舱的内部设备支架和壳体设计26-28
  • 2.4.2 水密舱的端盖及其密封结构设计28
  • 2.5 重心与浮心的分析和计算28-32
  • 2.5.1 重心(质心)的计算29-30
  • 2.5.2 浮心的计算30-31
  • 2.5.3 浮力材料的设计和计算31-32
  • 2.6 整体水动影响分析32-33
  • 2.7 对接基站(DOCK)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33-34
  • 2.8 本章小结34-35
  • 3 基于ARM处理器的控制系统设计35-50
  • 3.1 控制系统的整体硬件结构设计36-37
  • 3.2 主控芯片和开发板37-38
  • 3.2.1 ARM芯片的介绍37
  • 3.2.2 mini2440开发板的介绍37-38
  • 3.3 电机控制和驱动系统38-43
  • 3.3.1 无刷直流电机简介38-39
  • 3.3.2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的原理39-40
  • 3.3.3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的选型40-43
  • 3.4 导航系统的设计43-46
  • 3.4.1 设计思路及系统框图43-44
  • 3.4.2 AHRS的工作原理44-45
  • 3.4.3 GPS模块工作原理45-46
  • 3.4.4 深度计的使用46
  • 3.5 温湿度检测模块46-47
  • 3.6 摄像头的接入47-48
  • 3.7 电源及转换电路48-49
  • 3.8 本章小结49-50
  • 4 “玄武-1”的数学模型的建立50-64
  • 4.1 坐标系和坐标转换50-53
  • 4.1.1 坐标系的建立50-51
  • 4.1.2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参数转换51-53
  • 4.2 AUV的运动表达式53-57
  • 4.2.1 水平面运动53-54
  • 4.2.2 垂直面运动54-55
  • 4.2.3 合力作用下的空间运动55-57
  • 4.3 AUV的动力学模型57-63
  • 4.3.1 AUV的水动力分析57-59
  • 4.3.2 AUV受到的浮力和重力59-60
  • 4.3.3 AUV的空间运动方程60-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5 性能分析与试验64-71
  • 5.1 “玄武-1”的性能仿真64-67
  • 5.1.1 流体性能仿真64
  • 5.1.2 水密舱的耐压分析和仿真64-65
  • 5.1.3 关键器件的散热分析和仿真65-67
  • 5.2 运动仿真67-70
  • 5.2.1 水动力系数的获得67-69
  • 5.2.2 本体的运动仿真69-70
  • 5.3 模块调试和试验70-71
  • 6 总结与展望71-73
  • 6.1 总结71-72
  • 6.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8
  • 作者简历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龙;张彩珍;;基于SOPC与嵌入式以太网的温湿度监测系统[J];电子科技;2015年04期

2 程明;张淦;花为;;定子永磁型无刷电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29期

3 任亮;白国柱;周经美;程鑫;;基于MEMS的车辆姿态感知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年08期

4 何希盈;蔡祥;;蓝鳍水下机器人公司及其Bluefin系列AUV[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14年03期

5 谭民;王硕;;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J];自动化学报;2013年07期

6 羊云石;顾海东;;AUV水下对接技术发展现状[J];声学与电子工程;2013年02期

7 刘爽;刘传菊;;基于ARM平台的播放器MPlayer的移植[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年06期

8 梁建宏;田伟程;王田苗;;基于ARM与低成本MEMS器件的AHRS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2年05期

9 宋广钢;李文锋;宋威;;基于ARM9微处理器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35期

10 赵涛;刘明雍;周良荣;;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究现状与挑战[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加胜;锚杆支护巷道随掘钻探一体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2 杜兵;着陆式AUV动力学行为与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李志强;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及四开关逆变器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昌斌;多推进器AUV的分布式并行运动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卢正华;基于超短基线的水下自主航行器回收导航策略的研究与仿真[D];浙江大学;2013年

3 马晓峰;基于旋转调制技术的微小型水下机器人导航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保刚;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自治水下机器人仿真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韩盈盈;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算法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丁祥;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高霓;热液探测水下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及仿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张小波;浅水轻型AUV原理样机初步设计与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白莹;可着陆水下自航行器外形设计与优化[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陈洲;基于低成本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24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824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