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大缸径船用柴油机喷雾宏观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22:17

  本文关键词:大缸径船用柴油机喷雾宏观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缸径船用柴油机 喷雾贯穿距 雾化锥角 定容弹 三维仿真


【摘要】:柴油机喷雾特性与燃烧室内的空气利用及混合气均匀性有着密切联系,是影响柴油机燃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车用柴油机喷雾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大缸径船用柴油机的喷雾研究较少。由于大缸径柴油机和小缸径柴油机喷孔尺寸差距较大,经大量简化和假设得到的经验公式或喷雾模型都有其适用范围,若不进行验证就直接对大缸径柴油机喷雾及燃烧进行预测往往会造成较大误差。因此,获得大缸径船用柴油机喷雾特性及适用的喷雾模型,为燃烧系统开发提供依据,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分析相关文献,以柴油机喷雾宏观特性(喷雾贯穿距,雾化锥角)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喷射压力、环境气体条件和喷孔结构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定容弹喷雾测试平台进行试验研究。设计了11个试验对比方案,获取了不同条件下的喷雾图像,分析不同因素对喷雾宏观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喷射压力由70MPa升高到160MPa,油滴喷射速度增大,同时油滴平均直径减小、阻力增大,因此喷雾贯穿距增大且增长幅度逐渐减小;而雾化锥角随喷射压力升高由减小的趋势;(2)充入N2或SF6使环境气体密度由11.5kg/m3升高到80.5kg/m3,油滴所受阻力增大,因此喷雾贯穿距减小;环境气体介质相同时,随环境气体密度升高气体与油滴相互作用增强,向径向运动趋势增加,雾化锥角增大;环境气体介质不同时,由于SF6的分子质量大于N2,虽然其密度更高但分子个数少,对油滴的破碎作用减弱,雾化锥角反而更小。(3)环境气体温度由298K升高到393K,在该温度范围内整个喷雾场的蒸发作用有限,因此喷雾贯穿距变化不大;而在喷雾场周围的细小液滴会随着环境气体温度升高而蒸发为气相,阴影测试法无法记录气相,因而造成记录下的雾化锥角减小。(二)在喷雾试验的边界条件范围内,利用三维仿真软件AVL-FIRE对比研究了WAVE和KH-RT模型,比较这两种模型在研究范围内对大缸径船用柴油机喷雾仿真预测精度,进而确定适用的喷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本文定容弹喷雾试验,两种模型的仿真精度差别不大,而WAVE模型需调整的参数少,标定效率高,故选择WAVE模型为适用于大缸径船用柴油机的喷雾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标定了关键参数C2的值。(三)利用标定的喷雾模型,对比分析了非蒸发与蒸发条件下喷雾特性的差异,并研究了蒸发条件下喷射压力、环境气体密度、环境气体温度以及喷孔结构对喷雾贯穿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非蒸发条件下,油滴蒸发缓慢,喷雾油滴一直向前发展达到计算域边缘而碰壁;蒸发条件下油滴大量蒸发,液相喷雾会有最大发展距离,而燃油蒸汽一直向前发展;(2)在环境气体温度800K的蒸发条件下,喷射压力由70MPa升高到160MPa,喷雾动能增大,因此气相贯穿距增大;虽然液相油滴的速度随着喷射压力升高而增大,但液滴平均直径小、蒸发速度快,存在时间缩短,因此最大液相贯穿距反而有减小趋势;(3)在环境气体温度800K蒸发条件下,环境气体密度由11.5kg/m3升高到54.5kg/m3,环境气体对喷雾的阻力作用增大,这种影响对气、液相喷雾影响是一样的,因此气、液相喷雾贯穿距均减小;(4)环境气体温度由600K升高到800K,对喷雾的运动速度影响较小,故气相喷雾贯穿距变化不大;随着环境气体温度升高,液相油滴蒸发速度加快,存在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最大液相喷雾贯穿距急剧减小。(四)在本文的研究中,喷孔直径由0.94D增大到D(D为基准喷孔直径)、喷孔长径比由6.5增大到8.5(只改变喷孔长度)时,对雾化锥角影响较大,而在非蒸发和蒸发条件下对喷雾贯穿距影响都很小。可能是因为大缸径船用柴油机喷孔尺寸大,喷雾贯穿距对本文研究范围内的喷孔直径和长径比的变化不敏感。具体原因可下一步开展喷孔内部流场计算进行研究。本文采用试验结合CFD仿真的方法,掌握了自主研发的大缸径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喷雾宏观特性变化规律,完成了喷雾模型标定,为燃烧系统开发及优化提供了依据,为满足大缸径船用柴油机高效率、低排放性能要求奠定了基础,进而促进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缸径船用柴油机 喷雾贯穿距 雾化锥角 定容弹 三维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舰船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64.1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课题研究背景10-11
  • 1.2 喷雾特性的基本概念11-13
  • 1.3 船用柴油机喷雾研究现状13-19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5-18
  • 1.3.3 小结18-19
  • 1.4 喷雾特性研究方法19-24
  • 1.4.1 试验研究法19-22
  • 1.4.2 CFD仿真计算法22-23
  • 1.4.3 小结23-24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24-26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24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4-26
  • 第二章 燃油喷射雾化过程及机理26-32
  • 2.1 液体射流分裂雾化的四种形态26-27
  • 2.2 喷孔内流的研究27-28
  • 2.3 油滴分裂破碎机理28-29
  • 2.4 燃油液滴的蒸发29-30
  • 2.5 液滴间碰撞与聚合30
  • 2.6 本章小结30-32
  • 第三章 喷雾宏观特性试验研究32-50
  • 3.1 定容弹喷雾测试系统32-40
  • 3.1.1 阴影法测试原理32
  • 3.1.2 试验台架32-35
  • 3.1.3 试验准备35-36
  • 3.1.4 图像处理36-38
  • 3.1.5 重复性检测38-40
  • 3.2 试验方案40-41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41-48
  • 3.3.1 喷射压力对喷雾宏观特性的影响41-43
  • 3.3.2 环境气体密度对喷雾宏观特性的影响43-45
  • 3.3.3 环境气体温度对喷雾宏观特性的影响45-46
  • 3.3.4 喷孔直径对喷雾宏观特性的影响46-47
  • 3.3.5 喷孔长径比对喷雾宏观特性的影响47-48
  • 3.4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喷雾宏观特性仿真计算研究50-74
  • 4.1 基本控制方程50-51
  • 4.1.1 质量守恒方程50
  • 4.1.2 动量守恒方程50-51
  • 4.2 燃油喷雾的物理-数学模型51-57
  • 4.2.1 液滴飞行阻力模型51-52
  • 4.2.2 液滴蒸发模型52-53
  • 4.2.3 湍流扩散模型53-54
  • 4.2.4 液滴破碎模型54-57
  • 4.3 定容弹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57-58
  • 4.3.1 定容弹网格划分57
  • 4.3.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57-58
  • 4.4 求解方法58
  • 4.5 大缸径船用柴油机喷雾模型标定58-63
  • 4.6 非蒸发条件与蒸发条件喷雾宏观特性对比63-64
  • 4.7 蒸发条件下喷雾宏观特性的仿真计算64-71
  • 4.7.1 喷射压力对气、液相喷雾贯穿距的影响64-66
  • 4.7.2 环境气体密度对气、液相喷雾贯穿距的影响66-67
  • 4.7.3 环境气体温度对气、液相喷雾贯穿距的影响67-69
  • 4.7.4 喷孔直径对气、液相喷雾贯穿距的影响69-70
  • 4.7.5 喷孔长径比对气、液相喷雾贯穿距的影响70-71
  • 4.8 本章小结71-74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74-76
  • 5.1 全文总结74-75
  • 5.2 主要创新点75
  • 5.3 工作展望75-76
  • 致谢76-78
  • 参考文献78-80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海岩;;船用柴油机排放法规及控制技术简介(下)[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0年03期

2 魏桃李;孙培廷;李斌;黄连中;;船用柴油机排放实船测试的探讨[J];航海科技动态;2001年09期

3 朱国强;船用柴油机现状和发展动态略述[J];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1年02期

4 朱之垣;对船用柴油机开发工作的展望[J];武汉造船;2001年02期

5 ;新型船用柴油机[J];水路运输文摘;2001年07期

6 罗述健;船用柴油机与环境保护[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2年03期

7 邵天骏;大功率国产船用柴油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07期

8 翁海南;300型系列船用柴油机修理后启动困难的检验及技术操作[J];中国水产;2003年10期

9 郭东波,曾勇;船用柴油机的现状及发展[J];船海工程;2003年02期

10 ;上柴公司鑫龙280型船用柴油机通过市级鉴定[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瑞;;船用柴油机的技术进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叶高文;;绿色船用柴油机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湛;严谨;王希龙;;论船用柴油机轴承的拂刮及其他[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叶扬;;快速装夹超薄车头的设计[A];2009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厦工杯>工艺征文论文集[C];2009年

5 王亮;刘国民;王明宇;刘垂相;;单件小批量生产船用柴油机气缸盖的探讨[A];2011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温宇钦;彭水生;吴恒;张惠泽;;低速船用柴油机增压器匹配模拟计算[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迎新;尹峰;;新型船用柴油机电喷技术的优点及展望[A];现代船舶机电维修技术(2005)[C];2005年

8 冯明志;;船用柴油机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技术发展[A];第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王荣;陆洲;;船用柴油机连杆疲劳断裂失效分析[A];2009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志刚;;船用柴油机抗冲击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魏敬民;集中力量发展国产柴油机[N];中国船舶报;2003年

2 记者 刘颖;船用柴油机:发展之路在何方[N];中国船舶报;2003年

3 特约记者 李积轩;全球船用柴油机需求量激增[N];中国船舶报;2003年

4 张长涛;日船用柴油机产量再创新高[N];中国船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杨伟中;G重机向世界船用柴油机三强挺进[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周六三 徐媛;安庆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投产[N];安庆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胡启林;广州开建全国最大船用柴油机基地[N];中国工业报;2009年

8 记者 陈佳南 通讯员 李平;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公司揭牌[N];中国船舶报;2009年

9 马志广;首台大型船用柴油机3月交货[N];青岛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周升友;2004年超产26台柴油机[N];中国船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胜文;船用柴油机复杂零件CAD/CAPP/CAM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2 王海燕;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建模与系统仿真[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3 姚崇;船用柴油机电控单体泵系统性能研究与开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许乐平;喷水雾加湿进气减少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5 冷先银;船用中速柴油机供油系统及低NO_x排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O ;船用柴油机燃烧室组件的流固耦合传热研究与活塞强度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纯纯;船用柴油机协同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2 丁玉玲;船用柴油机关键件CAD/CAPP/CAM集成系统开发[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文静;船用柴油机信息化系统硬件在环系统的研发[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林洋;基于贝叶斯网络船用柴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5 刘嘉璐;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扫气试验系统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万枝;船用柴油机达标IM0-T3的排放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7 沈刚;大缸径船用柴油机喷雾宏观特性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6年

8 李海鹰;中速船用柴油机的仿真及低NOx排放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雪莲;船用柴油机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彦锋;船用柴油机气缸盖热机耦合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6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826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