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大型曲轴在红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0:00

  本文关键词:大型曲轴在红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感应加热 红套 耦合场 船用曲轴


【摘要】:“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高速发展,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在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船用设备本土化配套能力快速提升,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对于推动几万吨到几十万吨船舶进行远洋航行的船用低速柴油机,用于传递巨大扭矩的曲轴更是一个制造要求极高的关键零部件,这种半组合式曲轴整体质量大,材质要求特殊,冷热工序多,加工精度高,因此有极大的制造难度。红套作为其中的关键工艺步骤,会极大的影响曲轴质量。在船用曲轴红套的实际加工中,研究发现为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存在很多的制造难题和加工局限,为此本文依据常用的电磁感应加热原理,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借此提高曲轴红套工艺的操作速度和成型质量,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并节约能源。 因此,本文用ANSYS14.0软件,对特定型号的船用曲轴进行感应加热仿真。研究曲轴红套过程中温度场变化与曲轴受力及变形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影响曲轴红套质量的关键要素。基于ANSYS分析,寻求曲轴红套过程质量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实例对研究工作进行样本实验。从而提高红套质量,缩短红套时间,为曲轴红套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一种机型曲轴的计算分析,过渡到其他机型曲轴的计算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曲轴有限元分析与研究的专家知识库,最终实现曲轴红套参数化设计,为工程设计开发人员的开发设计提供便利的手段与方法。 本论文课题源于上海电气船用曲轴研究项目,通过理论、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以下内容进行研究: (1)船用曲轴红套工艺过程及要求分析。对曲轴的红套流程进行了探讨,分析工艺要求达到的精度以及红套过程难点。结合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加热过程中影响能量的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对红套温度的影响,对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做了详细的分析。 (2)曲轴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计算。为了从理论角度分析并掌握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对曲轴电磁感应加热模型进行数学建模,并建立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同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相应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得出电磁场分布和温度场的分布。 (3)影响加热的参数主要有电流密度、电流频率和加热时间,通过对不同参数组合分别进行电磁一热耦合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各参数对曲轴加热后温度分布的影响关系。根据分析结果,选定合适的数据组合得到温度分布,分析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4)感应加热过程中曲臂膨胀变形,冷却过程中曲臂收缩变形。研究改善由于红套孔周围几何不对称引起的结构变形的措施。理论上虽然无法彻底消除这些不利影响。但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曲臂和红套孔的不规则形变,针对某一些型号的曲轴寻找一定的形变与温度,采取一系列的办法优化设计从而尽可能的消除不理影响。
【关键词】:感应加热 红套 耦合场 船用曲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664.121
【目录】:
  •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3-4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6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0-12
  • 1.2 红套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12-14
  • 1.3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14-16
  • 第二章 红套工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16-23
  • 2.1 红套流程分析17-18
  • 2.2 感应加热温度分析18-21
  • 2.2.1 加热温度的确定18-19
  • 2.2.2 加热原理19-20
  • 2.2.3 感应加热的能量参数20-21
  • 2.3 红套变形控制技术21
  • 2.4 本章小结21-23
  • 第三章 曲轴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23-33
  • 3.1 耦合中的关键点23-25
  • 3.2 曲臂感应加热数值仿真25-26
  • 3.2.1 计算模型的构成25
  • 3.2.2 单元类型选择及材料性能参数的设置25
  • 3.2.3 网格划分25-26
  • 3.2.4 边界条件说明26
  • 3.3 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26-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曲轴三维应力场有限元分析33-50
  • 4.1 热弹性理论基础33-35
  • 4.2 有限元模型和接触问题35
  • 4.3 热-力耦合数值模拟35-41
  • 4.4 复套变形分析41-44
  • 4.5 优化设计44-48
  • 4.5.1 方案 144-45
  • 4.5.2 不等高垫块优化45-48
  • 4.6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曲轴温度场实验研究50-54
  • 5.1 实验方案50-51
  • 5.2 实验结果51-53
  • 5.3 实验分析53
  • 5.4 本章小结53-54
  • 第六章 总结54-56
  • 6.1 总结54-55
  • 6.2 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光菊;王正仕;陈辉明;;感应加热状态保护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06年08期

2 周跃庆;高忠科;武猛;;移动式平板感应加热磁热耦合的数值模拟[J];热加工工艺;2007年14期

3 许雪峰;刘晓光;赵敏;;非均匀磁场环境下坯料感应加热模拟技术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10期

4 ;在感应加热应用中提升效率和系统可靠性[J];电子设计技术;2008年05期

5 张成涛;刘洋;;中型电机装配感应加热工艺的应用[J];防爆电机;2008年05期

6 高俊山;刘福祥;孙真和;;新型感应加热负载动态模型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7 张雪彪;刘玉君;胡雪锋;纪卓尚;;钢板感应加热成形的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沈庆通;;从国际感应加热专题会议看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J];热处理;2009年02期

9 张月红;;感应加热温度场的实验与仿真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04期

10 葛华山;贾婷;;超导直流感应加热及其关键技术[J];工业加热;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光;汪友华;刘福贵;;三维有限元法在横向磁通涡流感应加热中的应用[A];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CTEE'2001)论文集[C];2001年

2 赵晶;齐铂金;陈景武;;感应加热中延伸电缆的选择和设计[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3 李宏;刘焕;;感应加热用中高频电源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潘三强;徐哲;孔亚广;薛安克;;基于神经网络的连铸坯感应加热过程温度预测模型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志琴;张惠娟;胡旭东;颜威利;;电磁涡流加热有限元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兵芽;刘莹;;感应加热石蜡驱动器的二维数值模拟[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吴强;张雪彪;刘玉君;;基于水火弯板工艺的钢板感应加热方式对比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飞;耿程飞;张永亮;;基于DSP的全数字化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建敏;;感应加热重熔技术最新进展——真空/气体保护气氛感应加热重熔炉[A];第八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兵;;IH磁感应加热分析[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296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感应加热还原炼镁装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赵志伟;洛阳民企攻克世界节能难题[N];洛阳日报;2007年

3 成都 彭春梅荐;一种新型感应加热电饭煲[N];电子报;2014年

4 记者 吴夏炎邋岳双才 通讯员 郭青;西气东输二线用X80感应加热弯管通过鉴定[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QHeat长材和板带感应加热系统介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6 江苏 沈亦飞 董强;电磁炉一个机心带多个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5年

7 江苏 黄启军;KGPS型宽频带感应加热中频炉的“怪病”[N];电子报;2007年

8 江苏 沈亦飞;电磁灶双组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4年

9 王宇宙 赵春莲 刘凯;盱眙强势推进“轴承之都”建设[N];江苏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晓光;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庞玲玲;行波感应加热问题的研究及粒子群算法的改进[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赵前哲;钢棒生产线感应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陈明祥;基于感应加热的MEMS封装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文明;感应局部加热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浩;连铸直轧电磁感应补偿加热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红;感应加热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江南大学;2008年

2 吴强;钢板感应加热工艺参数实验分析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晨光;42CrMo钢轴类件变功率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冷波;感应加热炉温控制算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程亦晗;平板移动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王军华;行波感应加热中涡流场问题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汤猛猛;铜铝导管接头感应加热参数敏感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朱翠玉;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及有限差分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9 曹宏;大型工件感应加热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广大;单面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7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897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