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损伤及剩余强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损伤及剩余强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洋核动力平台 反应堆舱 搁浅 数值仿真 剩余强度
【摘要】:海洋核动力平台可以为海洋石油开采和远海岛礁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随着不断加大对海洋的开发,人们对这种新的能源供给方式的需求日益增强,海洋核动力平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海洋核动力平台中的放射性物质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在设计、建造和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搁浅是各类船舶经常发生的海上事故之一,搁浅是指船舶底部结构与礁石、浅滩和沉船等海底障碍物之间发生接触碰撞的事故,一旦发生搁浅事故,可能会导致船体破损,物质泄漏,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对船舶搁浅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海洋核动力平台反应堆舱搁浅问题的研究。搁浅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复杂的,影响搁浅的因素有很多,想要通过精确的理论模型得到完全的解析解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线性有限元法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搁浅的研究中。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ABAQUS对某海洋核动力平台反应堆舱搁浅的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研究了结构搁浅损伤后的剩余强度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搁浅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搁浅和剩余强度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做了总结;2、介绍了搁浅损伤的基本理论,包括搁浅过程中基本构件的各种失效模式,并给出了用于预测船舶搁浅力的经验公式,对非线性有限元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做了介绍;3、对某海洋核动力平台的堆舱结构进行了搁浅模拟仿真,首先分析了模拟仿真的建模方法,并对有限元建模的一些关键技术做了详细介绍,然后对模型进行简化,通过仿真结果研究了结构的变形损伤、搁浅力的变化以及能量的吸收与转化情况;4、讨论了各种搁浅参数对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别研究了结构开孔与否、不同礁石半顶角、不同摩擦系数和不同搁浅速度下搁浅力和能量吸收的变化情况;5、研究了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损伤后的剩余强度,首先计算了海洋核动力平台双层底破损进水后的浮态变化,然后按照美国船级社双壳油船剩余强度校核规范并结合数值仿真结果对剩余强度进行了校核。
【关键词】:海洋核动力平台 反应堆舱 搁浅 数值仿真 剩余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61.4;U674.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8
- 1.1 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2 搁浅问题的分类12-14
- 1.2.1 软搁浅13
- 1.2.2 硬搁浅13-14
- 1.3 搁浅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方法14-16
- 1.3.1 研究现状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4 剩余强度的研究状况和方法16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6-18
- 2 搁浅损伤基本理论及数值仿真技术18-29
- 2.1 搁浅损伤的解析法介绍18-22
- 2.1.1 构件的压溃强度18-21
- 2.1.2 构件的撕裂强度21-22
- 2.2 船舶搁浅力经验公式22-23
- 2.3 非线性有限元仿真计算原理23-28
- 2.3.1 简介23-24
- 2.3.2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24-26
- 2.3.3 显示有限元求解方法26-27
- 2.3.4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用于搁浅计算的准确性验证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3 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动力响应的分析计算29-49
- 3.1 建模方法研究29-30
- 3.1.1 流固耦合法29
- 3.1.2 等效船体梁法29-30
- 3.1.3 附加水质量法30
- 3.2 有限元建模关键技术30-33
- 3.2.1 网格划分30
- 3.2.2 定义材料30-32
- 3.2.3 定义接触32-33
- 3.2.4 定义载荷和边界条件33
- 3.2.5 定义输出请求33
- 3.2.6 模型检查33
- 3.3 目标船舶选取33-35
- 3.4 搁浅仿真的主要参数35-36
- 3.5 数值仿真结果36-48
- 3.5.1 结构的损伤变形36-41
- 3.5.2 结构的等效应力41-45
- 3.5.3 结构的搁浅力45-46
- 3.5.4 结构的能量吸收46-48
- 3.6 本章小结48-49
- 4 搁浅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49-60
- 4.1 结构开孔与否的影响49-51
- 4.1.1 搁浅方案49-50
- 4.1.2 计算结果分析50-51
- 4.2 礁石半顶角的影响51-55
- 4.2.1 搁浅方案51
- 4.2.2 计算结果分析51-55
- 4.3 摩擦系数的影响55-57
- 4.3.1 搁浅方案55
- 4.3.2 计算结果分析55-57
- 4.4 搁浅速度的影响57-59
- 4.4.1 搁浅方案57
- 4.4.2 计算结果分析57-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5 海洋核动力平台搁浅损伤后的剩余强度研究60-72
- 5.1 船舶搁浅破损后的浮态计算60-64
- 5.1.1 计算浮态的两种基本方法60
- 5.1.2 破舱进水的舱室分类60-61
- 5.1.3 双层底进水后的浮态计算61-62
- 5.1.4 实船浮态计算62-64
- 5.2 载荷计算64-68
- 5.2.1 静水弯矩计算64-67
- 5.2.2 波浪附加弯矩计算67
- 5.2.3 总纵弯矩计算67-68
- 5.3 剩余强度校核68-71
- 5.3.1 许用最小剖面模数计算68
- 5.3.2 最小剩余剖面模数计算68-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结论72-74
- 参考文献74-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7-78
- 致谢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怡;复合材料拉伸剩余强度及其分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郭树祥;许希武;;含共线分布多裂纹板的剩余强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敖波;张定华;赵歆波;徐夏刚;王唤抒;;多级载荷作用下剩余强度的估算[J];机械强度;2007年03期
4 骆华锋;白清东;王莉;;基于有限元法在腐蚀管道剩余强度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3期
5 徐晓飞,姚卫星;含多处损伤结构的剩余强度研究[J];洪都科技;2001年04期
6 赵新伟;罗金恒;郑茂盛;李鹤林;张华;;点腐蚀损伤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价方法[J];机械工程材料;2006年06期
7 吴富强;姚卫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剩余强度衰减模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张延辉,陶梅贞;复合材料剪切板的裂纹扩展与剩余强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9 葛森;李仲;张积广;张有宏;张弛;;含多处损伤未加筋铝合金壁板的剩余强度[J];航空学报;2008年02期
10 何洋洋;赵星;;考虑剩余强度的焊接箱形梁动态可靠性分析[J];起重运输机械;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帅健;;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晓飞;姚卫星;;含多处损伤结构的剩余强度分析[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郭乾坤;蒋持平;;陶瓷热震裂纹构型与剩余强度关联的数值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唐毅;刘维平;孙海涛;乔维;吴小亮;桂春;;含矩形缺陷圆柱形管的剩余强度评定方法[A];第十七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刘伟;王辉;崔少敏;徐志辉;苑健康;;腐蚀海底管道剩余强度评估[A];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第三届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马存旺;刘勇;张呈林;;应用剩余强度方法预测复合材料板的疲劳寿命[A];探索 创新 交流——第三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第三集)[C];2008年
7 刘朝君;肖玉明;刘马宝;;含MSD铝合金平板剩余强度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8 王志智;陈莉;聂学州;;多裂纹剩余强度判据在××飞机上的应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9 鞠树生;燕瑛;成传贤;;复合材料低速冲击特性分析[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葛森;李伸;张积广;符行初;聂学州;丁惠良;;广布疲劳损伤机身壁板的剩余强度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铭伟;多相流海管CO_2内腐蚀及剩余强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李陈峰;破损舰船剩余强度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马春燕;水面舰艇新型抗损结构设计与剩余强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蕊;氮气钻完井管柱的冲蚀机理分析及剩余强度预测[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迟博轩;破损船舶剩余强度安全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于玉梅;川口—南泥湾输油管道φ219弯管腐蚀后强度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李燕萍;含缺陷陆上油气管道剩余强度评价及维修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易美琦;层合板分层损伤等效模拟方法及剩余强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苏文正;雷击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和电热性能影响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7 卢鹏飞;含多裂纹典型蒙皮连接剩余强度评估[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8 潘悦然;在役海底管道剩余强度评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徐凯;基于剩余强度的沥青混凝土耐久性室内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孙佳琳;含两类缺陷承压设备剩余强度有限元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30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93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