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浮筏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船舶浮筏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浮筏隔振系统 动力学模型 有限元法 振源参数 功率流
【摘要】:船体是一个空间结构复杂的弹性体,在动力设备及风浪等各种干扰力作用下的振动形式相对复杂。动力设备过大的振动会对设备自身性能及寿命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引起船内噪声的增大,降低船内舒适度,对长期驻扎船上人员健康造成危害。随着船舶结构日益轻量化和大型化以及动力设备的高速化,船舶动力设备的减振降噪问题也日益严峻。浮筏隔振是目前船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一种隔振形式,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对多扰源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展开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单自由度及双自由度经典隔振系统理论,隔振效果评估指标基本概念及其优缺点。分析单双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分析上下隔振器刚度及中间质量对系统特性的影响。(2)介绍了有限元法求解结构振动响应的基本理论,建立某隔振装置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ANSYS谐响应分析对输入输出上下层隔振器的加速度响应进行了计算;搭建了该隔振装置试验台架,对比分析了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差异性,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正确性。(3)通过子结构综合法建立多扰源浮筏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激励相位对位移响应的影响,介绍了系统功率流响应的求解方法,为工程隔振设计及隔振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4)通过MATLAB编写相关程序对多扰源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位移及功率流进行求解,同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求结果,论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位移响应幅值与相位之间的关系,从位移响应及功率流传递两个方面分析了浮筏隔振系统的传递特性,探讨了振源参数(幅值、相位、多方向性)、结构参数对系统位移响应及功率流传递的影响,总结了浮筏隔振系统设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及基本准则。
【关键词】:浮筏隔振系统 动力学模型 有限元法 振源参数 功率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61.4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浮筏隔振技术研究现状12-15
- 1.3 浮筏系统的建模及分析方法15-17
- 1.4 本文主要内容17-18
- 第2章 隔振理论基础18-28
- 2.1 引言18
- 2.2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18-21
- 2.3 双自由度隔振系统21-26
- 2.3.1 振动响应理论推导22-23
- 2.3.2 双自由度系统振动传递特性分析23-26
- 2.4 隔振效果评定方法26-27
- 2.5 小结27-28
- 第3章 某隔振装置有限元分析及试验28-39
- 3.1 振动问题的有限元法28-30
- 3.2 隔振装置有限元建模30-32
- 3.2.1 结构组成及参数30-31
- 3.2.2 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31-32
- 3.3 振动响应预测及分析32-34
- 3.4 隔振装置隔振性能试验34-37
- 3.4.1 试验方案34-35
- 3.4.2 试验结果35-37
- 3.5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37-38
- 3.6 小结38-39
- 第4章 多扰源浮筏隔振系统动力学建模39-48
- 4.1 前言39
- 4.2 多扰源浮筏隔振系统理论模型建立39-45
- 4.2.1 机组子系统40-41
- 4.2.2 隔振器子系统41-42
- 4.2.3 弹性薄板子系统42-44
- 4.2.4 耦合系统44-45
- 4.3 激振力相位差引起的系统响应分析45-46
- 4.4 系统功率流分析46
- 4.5 小结46-48
- 第5章 浮筏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数值分析48-64
- 5.1 系统参数48
- 5.2 系统响应理论计算及结果分析48-50
- 5.3 振源参数对位移响应影响50-55
- 5.3.1 激励相位影响50-54
- 5.3.2 幅值差异性影响54
- 5.3.3 激励多方向性影响54-55
- 5.4 功率流传递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55-63
- 5.4.1 系统物理参数对功率流传递的影响56-60
- 5.4.2 振源参数对功率流传递的影响60-63
- 5.5 小结63-64
- 结论64-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橡胶软木隔振系统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1期
2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1期
3 宋玉超;于洪亮;;隔振系统布置及振动相位对基础响应影响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5期
4 施引;;双层隔振及其初步计算方法[J];海工科技;1979年04期
5 沈荣瀛;严济宽;;双层隔振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6 张士义;多自由度隔振系统的隔振效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7 周世雄;周明溥;;双层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8 龙志强,,佘龙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的行为与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9 龙志强,佘龙华,尹力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袁惠群;具有分布质量的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2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参数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贺华;冯奇;;双层隔振系统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朱宜生;;减少电子设备隔振系统耦合振动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7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8 陈维山;陈再礼;王培江;;自动调平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1992年
9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强;于维平;罗增宁;宋继萍;林嘉祥;;水泵管道隔振结构振动测试分析[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雪;一类液固混合介质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树桢;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李盈利;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湖南大学;2013年
8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吴文江;正负刚度并联精密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朱石坚;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杨俊;橡胶弹簧动态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明月;分布参数双层隔振系统的主被动控制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崔由美;车载担架随机振动隔离系统主被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孙伟;复杂隔振系统主被动控制分析与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严柏熠;正负刚度并联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彭亮;浮筏隔振系统的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8 宋楚晨;直升机主旋翼半主动DAVI隔振系统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9 昝浩;惯容器对隔振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邦民;六自由度隔振平台优化设计与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5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94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