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中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
摘 要
作为国民经济生活的命脉,能源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因素。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家生产成本,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电力能源作为最优秀的二次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是供电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电力行业逐步进入市场,与其他能源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开展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减少能源消耗,对节约资源和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深入分析了企业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综合讨论了各种计算功能和优势,重点深入分析了传统的计算方法——等效电阻法,结合等效电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优缺点,对传统等效电阻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等效电阻改进方法,对于提高计算精度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数据分析表明,该新算法是可以满足首端电流形态参数和最大、最小电流近似计算值,算法保证误差在-0.2-至+0.01之间,满足理论计算法再同一水平上的精确度,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新算法对数据的要求小,计算精度可以满足线路损耗计算的要求。关键词:配电网络 线路损耗 等效电阻值法 电能
Abstract
Energy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 rational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energy sufficient not only can greatly reduce the cost of national production , while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 Energy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secondary energy is the basi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oretical Line Loss Calcul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s . In China's energy strateg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industry to gradually enter the market to compete with other energy background, to carry out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theoretical line loss calculations f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 conserve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s ,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 optimize distribution grid structure,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aspec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an in-depth analysis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companies theoretical line loss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calculation features and various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a focus 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alculation methods equivalent resistance method, the equivalent resistance of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search , on this basis ,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equivalent resistance is improved , a new method of calculation - improved method of equivalent resistance , high precision calculations improved method of equivalent resistance .Keywords: distribution network power line loss equivalent resistance method
目 录
一 绪论 5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5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 7
二 线损理论计算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8
2.1线损的构成及分类 8
2.1.1 技术线损 8
2.1.2 管理线损 8
2.2 配电网线损计算所需数据 8
2.3 线损计算代表日的确定 9
2.4 配电网络原件损耗计算 10
2.4.1 输电线路的参数以及其等效电路 10
2.4.2 输电线路的等效电路 12
2.4.3 电力变压器的参数以及其等效电路 13
三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 15
3.1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特点 15
3.1.1 不准确性 15
3.1.2 条件性 15
3.1.3 多方案性 15
3.2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步骤 15
3.2.1明确内容及要求 15
3.2.2 资料的搜集及整理 16
3.3.2对资料进行分析 16
3.2.3 选择计算模型 16
3.2.4 理论线损计算 16
3.2.5 分析计算结果 17
3.3 配电网元件输电线路功率损失数学模型 17
3.3.1 配电线路导线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17
3.3.2 配电变压器绕组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18
3.3.3 配电变压器铁芯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19
3.3.4 并联电容器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19
3.3.5 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本假设 20
3.4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分析 22
3.4.1平均电流法 22
3.4.2 输电线路通过电流最大值法 23
3.4.3 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 24
3.4.4潮流法 25
3.4.5 电压损失法 25
3.5 小结 26
四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的改进 26
4.1 10kV配电线路 27
4.1.1 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的损耗计算方法 27
4.1.2 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分析 28
4.1.3 改进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的损耗计算方法 29
4.1.4 改进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评价 32
4.2 0.4kV配电线路 33
4.2.1 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的损耗计算方法 33
4.2.2 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分析 34
4.2.3 改进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 34
4.2.4 改进输电线路等效电阻值法评价 37
五 配电网降损措施 37
5.1电力网线损管理措施 37
5.1.1 加强计量管理 38
5.1.2 基础资料工作中的降损措施 38
5.1.3 提高线损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9
5.1.4 开展潮流计算,选择最佳运行方式 39
5.2电力网降损的技术措施 39
5.2.1电网升压改造 39
5.2.2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 40
5.3 更换导线截面 41
5.4线路经济运行 42
5.4.1 按经济电流密度运行的降损节电效果 42
5.4.2 增加并列线路运行 42
5.5 变压器经济运行 43
5.5.1 双绕组单台变压器经济运行 43
5.5.2 双绕组多台变压器经济运行 44
5.5.3 多台不同容量变压器经济运行 44
5.5.4 两台三绕组变压器经济运行 45
5.6 降低配电变压器输电线路功率损失 45
六 结论及展望 45
6.1 结论 45
6.2 进一步展望 46
参考文献 46
一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理论上的配电网络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种是网络缺省模型,它是依据损耗部分建立的;第二种是数学统计模型,它是依据馈线数据建立的。传统的计算方法依照计算精度模型又可以分表示两类:一类是简化计算精度下近似模型,另一个是精确计算的高精度模型。配电网10kV等效计算模型计算主要采取输电线路电流的均方根值法,平均电流法,输电线路通过电流最大值法,等效电阻等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依据传统的计算方法进行粗略计算,简化计算精度不高,但数据的计算方法要求简单,,易于计算机编程,同时工程计算精度满足实际要求,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潮流法是典型的高准确度的等效模型计算的传统方法的精确计算方法,精度高,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理论线配电网损耗,是一个复杂的配电网络的结果,但由于故障率较高,操作参数不能完全收集,网络具有太多的元素及节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的不多,所以很少用在实际工程中。
六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能源的关键在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及节约能源充足,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源作表示最优秀的二次能源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线损计算配电网是供电企业的基本任务。在整个中国的能源战略中,逐步实现电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开展配电网络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可以降低能耗,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企业效益与竞争力,优化资源结构。本文深入分析了企业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综合讨论了各种计算功能和优势,重点深入分析了传统的计算方法——等效电阻法,结合等效电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优缺点,对传统等效电阻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等效电阻改进方法,对于提高计算精度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数据分析表明,该新算法是基于首端电流形态参数和首端最大和最小电流近似计算等值算法满足误差在-0.2-至+0.01之间的同一水平上的精确度,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算法一对数据的要求最小,计算精度满足线路损耗计算的要求。6.2 进一步展望
然而,由于时间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提高等效电阻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径向分布网,环网而不考虑;二是结果是否会影响配电网的整个拓扑结构,需要进一步针对理论线损计算过程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侯德明;浅析配电系统中谐波的危害及其抑制措施[J];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任建丽;配电线损的危害及采取的措施[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6期吕冬梅,谢笑林;绕线型转子动平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防爆电机;2001年04期
王少玲;录音机电机噪声过大的原因及降低噪声的措施[J];微电机;2002年01期
王波安,陈军;乌海电业局调度大楼电力通讯设备防雷改造浅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4年02期
石振江;农村三相负荷不平衡的危害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郜俊琴;三相不平衡线路的线损分析[J];电力学报;2001年02期
苗竹梅;刘伟;仇继杨;吕一斌;电网线损实时监测分析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电力设备;2007年07期
杨骥,吴杰;配电网实时线损计算系统[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5年02期
许诺,黄民翔,徐瑞德;可视化配网线损理论计算程序开发[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1年05期
张伏生,李燕雷,汪鸿;电网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系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年04期
吕冬,刘学国,李林川,孙伟;以SCADA、GPS为基础的电力系统实时网损计算[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年05期
李占昌,赵福生;利用实时监控系统计算实际线损的研究与实践[J];电网技术;2000年07期
张海波,李林川;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混合不良数据检测方法[J];电网技术;2001年10期
胡瑛俊;多电源配电线路线损计算系统及关键应用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刘建忠;遵化电网的线损计算及综合降损策略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王静;配电网线损计算模型设计及其应用程序开发[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吉大鹏;基于关口电表数据库的线损计算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张永晖;电网降损综合计算与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杨东;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刘卫华;6~10kV配电网线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D];湖南大学;2002年
谢晓娣;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配电网线损计算[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王东升;金桥供电分局线损计算不对应方法与改善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朱洁;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营销系统线损计算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胡瑛俊;多电源配电线路线损计算系统及关键应用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刘建忠;遵化电网的线损计算及综合降损策略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王静;配电网线损计算模型设计及其应用程序开发[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吉大鹏;基于关口电表数据库的线损计算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张永晖;电网降损综合计算与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杨东;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刘卫华;6~10kV配电网线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D];湖南大学;2002年
谢晓娣;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配电网线损计算[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王东升;金桥供电分局线损计算不对应方法与改善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朱洁;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营销系统线损计算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J.Nazarko,Z.Styczyski,M.Poplawski.The Approach to energy lossescalculations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 Engineering Society Winter Meeting, 2010, IEEE
Mentor Povda.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Power Distribution Losses in an
Environment of High Unregistered Loads.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nference,2009, IEEE
Ramanathun R. Dynamic Load Flow Technique of Power System. IEE PWR,2006, 1(3):144-148
Woodford D A. EMTDC User's Manual[R].Manitoba HVDC Research Centre,2007
Jensen Paul A. Network Flow Programming. New York: Wiley, 2010
IEEE Task Force. IEEE Reliability Tesa System[J].IEEE Tra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2009, 98 (6):1-10:
Van den Bosch P J. Optimal Dynamic Dispatch Owing to Spinning Reserve and
Power-Rate Limits. IEEE Tra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2005,104(12) 41-47
Xia Qing, Song Y H, Zhang Boming. et a1.Dynamic Queuing Approach toPower System Short Term Economic and Security Dispatch[J].IEEE Traps on Power
Systems, 2008, Vol. 13 (2),280-284
Ross Dale W, Kim Sungkook. Dynamic Dispatch of Generation[J]. IEEE
Traps on Power Systems, 2010, 99 (6), 151-158
本文编号:11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