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电压内积的带并联电抗器输电线路单相自适应重合闸

发布时间:2018-10-12 09:34
【摘要】:针对带并联电抗器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提出一种基于电压内积的单相自适应重合闸实现方案。在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且故障相两端断路器跳开后,求出健全相电压和与故障相端电压的内积为始化内积,健全相电压和与故障相端电压一阶导数电压的内积为补偿内积。对于永久性故障,经短暂态后,始化内积小于补偿内积,两内积曲线不会出现交点。对于瞬时性故障,在二次电弧初始阶段,始化内积小于补偿内积;随着电弧电阻增加,始化内积逐渐增加,补偿内积逐渐减小,两内积曲线出现交点;在恢复电压阶段,两内积呈低频振荡曲线且相位相差90°,并相互交错再次出现交点。基于上述现象,通过两内积曲线是否出现交点来区别永久性和瞬时性故障,并当出现第二个交点时可以确定瞬时性故障已进入恢复电压阶段。该方法不需要整定,在断路器单相跳开后启动判据,实现简便,不需要频域计算、不受低频振荡分量的影响。EMTP仿真和实际录波数据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行性。
[Abstract]:A single-phase adaptive reclosing scheme based on voltage inner product is proposed for UHV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parallel reactors. After the single-phase grounding fault occurs on the line and the circuit breaker at both ends of the fault phase jumps, the inner product of the perfect phase voltage and the terminal voltage of the fault phase is obtained as the initial inner product, and the inner product of the sound phase voltage and the first derivative voltage of the fault phase voltage is the compensated inner product. For the permanent fault, the initial inner product is less than the compensated inner product after the transient state,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inner product curves will not appear. For transient fault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econdary arc, the initial inner product is less than the compensated inner product; with the increase of arc resistance, the initial inner product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compensated inner product decreases, and the curve of the two inner products intersects. The two inner products show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curve and the phase difference is 90 掳, and the intersecting points appear again. Based on the above phenomenon, the permanent and transient faults are distinguished by whether there are intersection points in the two inner product curves, and when the second intersection occurs,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the transient fault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recovery voltage. The method does not need to be set, and it is easy to realize, and does not need to be calculated in frequency domain, and is not affected by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component. The correct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are verified by EMTP simulation and actual recording data.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7060) 国家电网公司研究开发项目(5216A313500N)资助
【分类号】:TM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匡红刚;刘震;;一起因装置原理缺陷导致重合闸未动作事故分析[J];继电器;2007年17期

2 孙翔;从“2.11”事故浅谈重合闸方式[J];广西电力技术;1997年01期

3 陈远鹏;常规老站改无人值班对重合闸接线的改造[J];继电器;2000年01期

4 雷晓萍;重合闸及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使用方式[J];四川电力技术;2000年03期

5 陈远鹏;老站改为无人值班时重合闸接线的改进[J];供用电;2001年04期

6 林阳;;一例因设计失误导致重合闸故障的原因分析[J];电工技术;2001年12期

7 袁亮荣;广东省几次特殊重合闸拒动事故的分析和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年12期

8 邴文秀,杜春莉,寇振华;地方小电源对线路重合闸的影响[J];农村电气化;2005年09期

9 黄树生;重合闸回路设计不足与改进[J];科技资讯;2005年26期

10 王冰;;双电源单回线路重合闸优化组合与配置[J];湖北电力;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永丽;李晓松;;长期空载充电线路重合闸投切分析研究[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2 刘震;;一起因装置原理缺陷导致重合闸未动作事故分析[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龚俊祥;张菁;许春华;;LFP\RCS-901\902双套微机保护重合闸的正确运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四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传敏;杨绍露;;一起双电源线路重合闸未动作事故分析[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立佳;;微机保护重合闸逻辑中的一个问题及解决办法[A];全国火电600MW机组技术协作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飞翎;蔡金锭;候秀玉;;分布式发电对重合闸影响的仿真分析[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7 李志雷;;一种改进相关法在单相自适应重合闸中的应用[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董爽;赵妍;;模糊神经网络在单相自适应重合闸中的应用[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余荣强;;110kV带小电线路中备自投与重合闸的配合问题[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10 吴建福;;RCS--901B保护无重合闸出口记录分析[A];全国火电大机组(300MW级)竞赛第38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戴礼豪 林梦婕;福建电网重合闸投切技术通过鉴定[N];国家电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昕;短路与重合闸工况下大容量电力变压器绕组强度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章敏捷;暂态稳定双闭锁自适应重合闸系统[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梁林;输电线路最佳重合闸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张冬波;10kV配电网相控重合闸策略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姜艳茹;基于信息熵的输电线路单相自适应重合闸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秦娜;同杆双回输电线路自适应重合闸判据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6 黄锦华;超高压输电线路单相自适应重合闸方法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刘超;特高压电网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洋;特高压断路器重合闸过程电磁暂态特性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允;配电网全故障电流补偿与自适应重合闸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65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265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