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的设计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的设计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电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由国家电网统一供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如果电力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人身伤亡。电力系统遭受破坏的原因很多,尤其是雷电的破坏作用,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对建筑物和电力系统的损坏非常巨大,雷电在放电过程中产生高电压和大电流,对电力设备的绝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雷电中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对于不同的雷电形式,采取的防御措施也各不相同,对于直击雷采取的防御措施主要是避雷针和避雷线,对于其它形式的雷电也有对应的防御措施,本文主要阐述对各种雷电的防御措施。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内的变压器造价高,维护成本大,如果一旦遭受破坏,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见变电站的防雷成为我们关心的一大问题。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为:1.对雷电的产生、参数、危害等做了一个系统化的阐述,确定各种用于变电站的防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它们的原理、作用以及保护范围等。对变电站的防雷设备进行选择,选出最适合此变电站的防雷设备。2.采用各种相应的防雷装置,结合变电站实际情况,实现对变电站直击雷防护和感应雷防护的设计,确定不同雷击所选用的防雷方法和技术。3.对进出线、主变压器所采用的防雷设计方法和技术。4.接地的基础知识及变电站接地的分类,并介绍接地网的敷设方法及常用的降阻措施。5.接地电阻的设计方案及计算。
【关键词】:防雷装置 防雷措施 接地电阻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3;TM8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7-9
- 1.2 选题在该领域国内、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1 世界范围变电所防雷现状9
- 1.2.2 我国变电所防雷发展现状9-10
- 1.3 变电站防雷保护措施概述10-11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11-12
- 第二章 雷电的产生及对电力系统的影响12-20
- 2.1 雷电的形成12
- 2.2 雷电的危害12-13
- 2.3 雷电的放电过程13-15
- 2.4 雷电的防护15-17
- 2.5 雷电参数17-20
- 2.5.1 雷暴日和雷暴小时17-18
- 2.5.2 落雷密度18
- 2.5.3 雷道波阻抗18
- 2.5.4 雷电流18-20
- 第三章 防雷装置及防雷原理20-32
- 3.1 避雷针20-24
- 3.1.1 简介20-21
- 3.1.2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21-24
- 3.2 避雷线24-26
- 3.3 避雷带和避雷网26-27
- 3.4 避雷器27-32
- 3.4.1 保护间隙27-28
- 3.4.2 管式避雷器28-29
- 3.4.3 阀型避雷器29-30
- 3.4.4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30-32
- 第四章 接地及常用的降阻措施32-40
- 4.1 变电站接地的分类33-37
- 4.2 变电站接地装置的敷设要求37-38
- 4.3 降低土壤电阻率的措施38-40
- 第五章 变电所防雷保护设计和接地设计与研究40-52
- 5.1 变电站的基本情况40
- 5.1.1 变电站防雷保护及接地设计的目的40
- 5.1.2 变电站的规模40
- 5.1.3 变电站平面布置图40
- 5.2 防雷保护措施40-48
- 5.2.1 变电所对直击雷的防护40-42
- 5.2.2 对雷电侵入波的防护42-43
- 5.2.3 变电所进线段保护43-46
- 5.2.4 变压器的防雷保护46-48
- 5.3 接地系统的设计研究48-52
- 5.3.1 接地电阻值的要求49
- 5.3.2 接地电阻值的计算49-51
- 5.3.3 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的允许值计算51-52
- 第六章 结论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殿江;王殿海;;关于接地电阻的探讨[J];黑龙江气象;2007年02期
2 应征;王挥蜃;刘春;;接地电阻的测量与降低[J];移动电源与车辆;2012年01期
3 徐传洋;;接地电阻试验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24期
4 梁清强;非均质土壤接地电阻的测量[J];电测与仪表;1978年04期
5 高桥健彦;常玉燕;;接地电阻与季节的关系[J];建筑电气;1992年01期
6 郑天鹤;接地电阻及其测量[J];福建建设科技;1995年03期
7 陈立辉;接地电阻的确定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1997年06期
8 胡登宇,陈彩屏;二层土壤矩形基础接地电阻的计算[J];高电压技术;2000年01期
9 胡登宇,汤放奇,陈彩屏;双层土壤中基础接地电阻的计算[J];广西电力技术;2000年04期
10 张志英;一种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J];江西煤炭科技;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一平;;接地电阻检测中应注意问题探讨[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2 侯长健;;变电所接地电阻允许值计算分析[A];湖南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剑涛;;变电站接地电阻与测量[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4 陈胜果;杨红贵;;接地电阻对杆塔防雷性能的影响及减小杆塔接地电阻的措施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陈胜果;杨红贵;;接地电阻对杆塔防雷性能的影响及减小杆塔接地电阻的措施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姜辉;刘全桢;王建国;刘宝全;张源源;何鹏飞;;化工装置接地电阻影响因素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C];2014年
7 廖文春;陈加清;孙鹏;陈岩;;测量两种常见不规则建筑基础接地电阻时的有限差分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年
8 邓宇翔;聂长春;周宝琴;;接地电阻常规测量方法分析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年
9 鲁明响;;大型地网接地电阻的测量与试验结果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10 张坤;;钳形接地电阻仪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A];2013年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长林;运用新技术测量接地电阻[N];华北电力报;2000年
2 上海 沈建鸿;接地电阻的间接测量[N];电子报;2005年
3 江西 尹石荪;接地电阻简易测试方法[N];电子报;2014年
4 浙江 周尚伟;对《巧用万用表测量接地电阻》的异议[N];电子报;2004年
5 浙江 王美聪;巧用万用表测量接地电阻[N];电子报;2004年
6 单小平;220千伏呼黑输电线路接地电阻改造试验成功[N];东北电力报;2011年
7 福建 秦风 编译;输出频率只与接地电阻有关的振荡器[N];电子报;2014年
8 江苏 朱庭楼;接地电阻测量[N];电子报;2000年
9 侯海洋 赵玉玲;庆云一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N];德州日报;2010年
10 记者 严凌邋通讯员 郑志杰;市区供电提高配网防雷能力[N];黄石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的设计与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2 周积强;接地电阻季节系数及其自动检测系统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汪庭霁;动车组接地电阻的高频特性及电阻抗浪涌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宋茂宏;降低青岩110kV变电站接地电阻的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刘黎;地网接地电阻短距测量方法和降阻新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周彦斌;接地电阻自动监测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黄伟超;复杂土壤结构中接地电阻的计算及在接地改造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拓行;基于DSP的接地电阻仪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晓庆;航天测试系统接地网接地电阻和配电制式研究与实践[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10 许聪颖;接地网接地电阻近距离测试原理及测试装置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的设计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