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壳体零件表面粗糙度视觉检测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连接器壳体零件表面粗糙度视觉检测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电连接器组件是航空航天、工业、精密机械乃至家用电器领域的控制与驱动系统中的重要基础元器件。电连接器壳体表面粗糙度是否合格严重影响了其密封性和耐腐蚀性,进而影响电连接器组件质量。为了实现表面粗糙度高效率高精度检测,本文以电连接器壳体为对象,基于机器视觉研究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壳体表面粗糙度的视觉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比人工检测有更高的检测效率和精度,且本文方法的提出对以后类似样品的表面粗糙度检测提供了依据。本文依照图像采集、特征参数提取、关系模型建立和表面粗糙度检测实验的过程,对各关键技术做了深入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高质量图像的获取。以获取高质量图像为目标对光源和照明系统、视觉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单面阵CCD的电连接器壳体表面缺陷检测方法。2.纹理缺陷检测及分割。由于电连接器壳体表面缺陷极大地影响了表面粗糙度检测,本文提出在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前进行壳体表面缺陷检测。首先根据缺陷检测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的特点对缺陷图像进行分类,并根据电连接器壳体表面缺陷所属类别,研究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纹理缺陷检测方法。3.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提取。研究表征表面粗糙度的两种理论:灰度共生矩阵和分形理论,及其特征参数提取方法。对灰度共生矩阵三个构造因子:灰度量化等级、生成方向、生成步长做了具体分析,并确定其取值。4.表面粗糙度关系模型建立。对表征表面粗糙度的14个特征参数各自进行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择优选择拟合优度最大的方差和参数建立表面粗糙度关系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对待测壳体表面粗糙度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表面粗糙度检测误差在7%以下。
【关键词】:机器视觉 表面粗糙度 小波 灰度共生矩阵 分形几何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503.5;TP391.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2
- 1.2 电连接器壳体及其表面粗糙度12-15
- 1.2.1 电连接器壳体概述12-13
- 1.2.2 表面粗糙度基本理论13-14
- 1.2.3 电连接器壳体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14-15
- 1.3 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研究现状15-17
- 1.3.1 国内外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15-16
- 1.3.2 表面粗糙度的图像检测技术16-17
- 1.4 本文关键技术分析17-18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18-19
- 第二章 电连接器壳体表面检测系统搭建19-37
- 2.1 高质量图像获取19-20
- 2.2 光源和照明系统20-27
- 2.2.1 光源种类22-23
- 2.2.2 光照方式23
- 2.2.3 光照结构23-25
- 2.2.4 光源颜色25-27
- 2.3 视觉检测系统参数27-30
- 2.4 基于单面阵CCD的电连接器壳体表面检测系统搭建30-35
- 2.4.1 电连接器壳体和检测要求30-31
- 2.4.2 光源和照明系统分析31-32
- 2.4.3 视觉检测系统参数计算32-34
- 2.4.4 电连接器壳体表面检测硬件方案34-35
- 2.5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纹理缺陷检测37-47
- 3.1 壳体缺陷与表面粗糙度37
- 3.2 几种图像分割方法37-39
- 3.3 基于小波分析的纹理缺陷检测39-46
- 3.3.1 纹理破坏复杂背景型图像分割39-40
- 3.3.2 小波分析40-42
- 3.3.3 Radon变换与旋转变换42-45
- 3.3.4 基于小波分析的图像分割算法45-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提取47-57
- 4.1 灰度共生矩阵47-53
- 4.1.1 灰度共生矩阵的定义47-48
- 4.1.2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点48-50
- 4.1.3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参数50-53
- 4.2 分形理论53-55
- 4.2.1 分形几何理论基础53-54
- 4.2.2 分形维数54
- 4.2.3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54-55
- 4.3 特征参数选取55-56
- 4.4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57-79
- 5.1 照明实验及分析57-58
- 5.2 纹理缺陷分割实验与分析58-59
- 5.3 表面粗糙度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59-73
- 5.3.1 灰度共生矩阵构造因子对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的影响59-70
- 5.3.2 表面粗糙度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分析70-73
- 5.4 表面粗糙度的分形维数特征73-75
- 5.5 表面粗糙度实验分析75-78
- 5.5.1 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最小二乘直线拟合75-77
- 5.5.2 表面粗糙度数据统计分析77-78
- 5.6 本章小结78-79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79-81
- 6.1 总结79-80
- 6.2 展望80-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奋为;航天电连接器的选用[J];机电元件;2000年04期
2 杨奋为;航天电连接器的失效预防[J];机电元件;2001年04期
3 彭祥基;浅谈国内圆形电连接器的标准化[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2年01期
4 匡秀娟;赵仕彬;;小型圆形耐高压电连接器的研制[J];机电元件;2006年02期
5 Roger Sutcliffe;;如何选择电连接器[J];今日电子;2006年11期
6 蒋新悦;;滤波技术在电连接器中的应用[J];机电元件;2006年04期
7 薛云智;党喜龙;;提高电连接器收口质量的工艺研究[J];机电元件;2006年04期
8 王东;刘建华;许良军;;电连接器实验室的联合共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11期
9 杨奋为;;军用电连接器的应用及发展[J];机电元件;2007年03期
10 王小波;;高压电连接器设计技术的研究[J];机电元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华;吴友义;高亮;陈泽宗;潘骏;;电连接器真空环境试验电压加载方式研究[A];2009年全国机械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彭祥基;;圆形电连接器发展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匡秀娟;;小圆形耐高压电连接器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宏霞;董文亮;;航空电连接器标准及体系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张树琨;;浅谈电连接器液体浸渍试验[A];第十一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章文捷;苗枫;张娟;马静;高华;;舰船舱外电连接器防护工艺规范(报批稿)[A];第四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续)[C];2004年
7 刘娟;陈文华;高亮;钱萍;卢献彪;;电连接器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建模与统计分析[A];2012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四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陆劲;;电连接器的混合气体腐蚀试验[A];第五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学永;董文亮;;电连接器可靠性设计探讨[A];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陆劲;;如何确定电连接器的载流容量曲线[A];2007'第十二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沈谦邋实习生 韦娜;西安电连接器产业基地揭牌[N];陕西日报;2007年
2 ;西安电连接器产业基地扬帆起航[N];陕西日报;2007年
3 见习记者 郑彦;电连接器面临发展机遇[N];证券时报;2006年
4 王晶;西安打造电连接器产业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魏明;西安电连接器产业基地扬帆起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6 杨奋为;航天电连接器:重点工程带来机遇 以用立业协作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学斌 通讯员 吴杨;电连接器“连”上了国际市场[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8 吴永升 李树梁;山西首次出口电连接器[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9 记者 田立民;“长虹造”电连接器 助力神九成功发射[N];上海证券报;2012年
10 记者 陈锋 通讯员 崔宁;郑州人打造了神六经脉[N];郑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娟;电连接器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王世娇;耐环境小圆形电连接器接触可靠性设计与试验评价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亮;航天电连接器空间环境可靠性试验与评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强;电连接器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统计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沙龙;电连接器低温温区密封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栾天辉;电连接器参数化建模与仿真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刘鸿亮;宇航用微矩形电连接器激光软钎焊工艺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5 支宏旭;综合环境应力下航空电连接器电接触特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余红光;Micro-USB电连接器无铅焊点热疲劳寿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李淼;热替换条件下电连接器电热耦合失效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陈南波;可插拔微矩形电连接器微动仿真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王雯吉;基于DFQ的电连接器分离性能综合测试系统研发[D];浙江大学;2016年
10 郝双双;电连接器锁紧分离机构关键件可靠性优化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电连接器壳体零件表面粗糙度视觉检测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