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能源直流并网的高压大功率变换器研究
本文关键词:适用于新能源直流并网的高压大功率变换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能源间歇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导致传统的电力装备、电网结构和运行技术无法承受大量新能源接入电网,新能源直流并网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高压大功率DC/DC变换器连接各种新能源与大电网,是直流电网的重要设备。本文针对新能源直流并网系统中高压大功率DC/DC变换器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提出一种新的LC并联谐振升压变换器拓扑结构,该变换器利用LC并联谐振网络可实现很高的电压增益,同时具有开关管零电压开关,整流二极管零电流关断的优点。此外与其他谐振变换器相比,该变换器中半导体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相对较低,对该拓扑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进行了仿真和样机实验验证。2、针对新能源直流汇集以及储能大规模接入中高压直流电网对高增益DC/DC变换器的需求,研究了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MMC)技术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低压侧采用H桥结构,高压侧采用MMC结构,既降低了高压侧各开关管电压应力,又简化了低压侧的结构,兼顾了变换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该变换器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了MMC最近电平逼近的调制方式,以及基于电容电压排序的子模块电压均衡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3、研究了新能源直流并网系统中其他两种DC/DC变换器:单双极性转换DC/DC变换器和多端口DC/DC变换器。分别介绍了各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搭建了一个含多类型DC/DC变换器的四端口多电压等级新能源直流并网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单双极性转换DC/DC变换器不仅具有电压控制能力,还能将新能源连接到双极运行的直流电网;多端口DC/DC变换器能够连接不同电压等级的母线,同时还具有潮流调节能力。
【关键词】:新能源 直流电网 高压大功率 DC/DC变换器 MMC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8
- 1.2.1 电感类变换器11-13
- 1.2.2 电容类变换器13-14
- 1.2.3 谐振类变换器14-15
- 1.2.4 变压器类变换器15-16
- 1.2.5 模块化类变换器16-18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一种新型LC并联谐振升压直流变换器20-40
- 2.1 工作原理分析20-25
- 2.2 特性分析与参数设计25-29
- 2.3 仿真验证29-33
- 2.3.1 稳态仿真29-30
- 2.3.2 动态仿真30-32
- 2.3.3 对比仿真32-33
- 2.4 实验验证33-37
- 2.4.1 控制电路设计33-34
- 2.4.2 样机平台34-35
- 2.4.3 稳态试验35-36
- 2.4.4 动态试验36-37
- 2.5 本章小结37-40
- 第三章 一种基于MMC技术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40-54
- 3.1 工作原理分析40-45
- 3.1.1 低压侧H桥工作原理42-43
- 3.1.2 高压侧MMC工作原理43-45
- 3.2 控制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45-49
- 3.2.1 MMC桥臂级的控制与调制46-48
- 3.2.2 DC/DC变换器级控制48-49
- 3.3 参数设计49-51
- 3.3.1 桥臂电感设计49
- 3.3.2 连接电感设计49-50
- 3.3.3 子模块电容设计50-51
- 3.4 仿真验证51-53
- 3.5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单双极性转换变换器和多端口直流变换器研究54-70
- 4.1 单双极性转换DC/DC变换器研究54-59
- 4.1.1 工作原理分析54-58
- 4.1.2 仿真验证58-59
- 4.2 多端口直流变换器研究59-64
- 4.2.1 工作原理分析59-61
- 4.2.2 控制策略61-63
- 4.2.3 仿真验证63-64
- 4.3 DC/DC变换器在新能源直流并网系统中的应用64-69
- 4.3.1 仿真模型搭建64-66
- 4.3.2 新能源功率跳变仿真66-68
- 4.3.3 潮流调节仿真68-69
- 4.4 本章小结69-70
- 第五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70-72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70
- 5.2 下一步要完成的工作70-72
- 致谢72-74
- 参考文献74-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茹;董淑芳;;探讨中国新能源问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4期
2 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支持[J];汽车工程师;2010年07期
3 胡其颖;;解读德国“国家电动交通工具发展计划”以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借鉴[J];可再生能源;2010年05期
4 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支持[J];北京汽车;2010年05期
5 姚占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困境分析及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12期
6 郭琨q;;关于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年19期
7 高菊珍;;关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思考[J];上海汽车;2011年12期
8 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年12期
9 魏云逸;李维刚;;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06期
10 倪天鹿;;浅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政;赵飞;;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以中国武汉和美国加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胡建;;新能源在车辆工程中的运用[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信国;杨春巍;刘建生;;新能源汽车电池工业的发展现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军;陈龙珠;崔秀丽;张国锋;;新能源光伏产业的示范效应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朱征洪;任广耀;;科技传播创新的概念要清晰准确——以“新能源汽车”为例[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志洪;;新能源汽车技术状况评价与保持技术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玉盟;赵瑞广;张文;;济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罗党;张敬;;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的河南新能源汽车项目风险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石红波;许玉平;;绿色技术视阈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分析:基于山东威海的调查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潘红波;;利用风能等新能源创造低碳城市[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博;基于GM(2,1)复合模型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斐;基于集聚度的榆林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肖天奇;基于在线算法的新能源汽车赁购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姚志超;新能源汽车扩散模型的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赵国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腾飞;北京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周文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8 查文东;考虑学习曲线效应的新能源汽车订货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显志;新能源汽车推广中的决策与博弈行为[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桑杨;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适用于新能源直流并网的高压大功率变换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