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装置,因其具有高的比能量密度、高的电池电压、长的循环寿命、安全性能良好且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在动力、照明、化学、纺织、通信、广播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希望获得更高的比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佳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当它应用在移动设备上,因此积极研发新的体系和新的电极材料成为下一阶段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负极材料可达到的可逆容量已远远超过正极材料,而正极材料成本约占电池总成本的30%到40%,所以,侧重发展正极材料才是提高电池性能的最优选择。富锂层状固溶体因为高的工作电压和容量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中,我们聚焦于富锂层状的Li2RuO3-LiCoO体系和Li3NbO4-NiO体系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总结为以下两个工作。1.通过简单的固相反应法制备出Li2RuO3-LiCoO型复合物,充放电测试表明该体系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在恰当的电压范围内以一定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其放电容量高达240 mAh/g,经过50圈循环后,容量还有180 mAh/g,说明Li2RuO3组分不仅作为电化学反应活性相参与反应为体系提供能量,并且能稳定体系整体结构。2.同样以固相法合成出Li3NbO4-NiO一系列层状富锂固溶体。电化学测试表明该体系高的放电比容量,特别是对于含Nb量高的样品,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以适中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放电比容量可高达340 mAh/g。如此高的放电比容量除了由传统的过渡金属Ni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提供比容量之外,氧参与反应也是比容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尽管该系列固溶体的循环稳定性不高,但通过对比依然可以发现对于含Nb量高的样品的稳定性要好于含Nb量低的样品,表明Li3NbO4对晶体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挑选合适的过渡金属以诱导氧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是提高正极材料比容量的一条重要策略。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 固相反应法 结构与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6;TM9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1.1 引言10-11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11-16
- 1.2.1 锂离子电池简介11-13
- 1.2.2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史13-15
- 1.2.3 正极材料的选择要求15-16
- 1.3 常见的氧化物正极材料16-25
- 1.3.1 LiCoO_216-19
- 1.3.2 LiNiO_219
- 1.3.3 LiMnO_219-20
- 1.3.4 LiNi_(1-y)Co_yO_220-21
- 1.3.5 LiNi_(1/3)Co_(1/3)Mn_(1/3)O_221-23
- 1.3.6 Li_2MnO_323-24
- 1.3.7 LiMn_2O_424-25
- 1.4 本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25-27
- 第二章 试验方法27-31
- 2.1 实验原料27-28
- 2.2 电极制备28
- 2.3 材料表征28-29
- 2.3.1 X射线衍射28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28-29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29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29
- 2.4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29-31
- 2.4.1 恒流充放电测试29
- 2.4.2 循环伏安测试29-30
- 2.4.3 交流阻抗测试30-31
- 第三章 富锂层状Li_2RuO_3-LiCoO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31-42
- 3.1 引言31-32
- 3.2 实验32-33
- 3.2.1 固相反应法32
- 3.2.2 液相混合法32-33
- 3.3 结果与讨论33-41
- 3.3.1 Li_2RuO_3-LiCoO_2型复合物的结构表征33-37
- 3.3.2 Li_2RuO_3-LiCoO_2型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37-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富锂层状Li_3NbO_4-NiO的电化学性能研究42-49
- 4.1 引言42-43
- 4.2 实验43-44
- 4.3 结果与讨论44-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9-51
- 5.1 本论文创新之处49
- 5.2 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59
- 致谢59-6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萃辰;脂肪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结构基础[J];自然杂志;1979年07期
2 何林生;;钛白废酸提钪及钪的应用[J];杭州化工;1991年02期
3 张勇;霍庆媛;王力臻;张爱勤;宋延华;;LiFePO_4/MWNTs/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4 杜霞;薛卫东;刘帆;李昱树;;n型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01期
5 ;钛及钛钼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1978年03期
6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Degussa;徐翔飞;;“白炭黑”的制备工艺及其物理—化学性能[J];橡胶译丛;1981年03期
9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章宗穰;许传经;潘幼良;;旋转环—盘电极的研制和电化学性能研究[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锌的性质与用途[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刘清朝;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石丽丽;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兵;锡/钼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储锂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志同;钒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莎;多巴胺炭球及MOFs@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燕平;氢驱动化学反应法制备Li_xal_ySi_z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文静;新型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康怡然;纳米二氧化锰/碳材料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亦弛;低维氧化钼纳米材料微观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涛;Fe-Mn-Ti-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申亚举;水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Ti_2(P0_4)_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