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离子电池组SOC在线估算
本文关键词:动力锂离子电池组SOC在线估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与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的背景下,电动汽车因其在节能和环保上具备无法代替的优势,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而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状态评估,尤其是荷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的估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且在整个能量管理系统中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实际应用中,由于动力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都是成组连接的,且对于动力电池的SOC值需要实时进行评估,故本论文对电池组动力锂离子电池组SOC在线估算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列:首先,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对电池容量、内阻、SOC-OCV曲线等基本参数的温度特性,老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为状态估算构建了模型基础;基于电池电路模型和PI观测器状态估算原理搭建了单体电池SOC估算模型,并重点对SOC估计误差进行建模和敏感性分析,获得了影响估算误差精度的关键影响因子。其次,对于影响SOC估算误差的关键因子SOC-OCV曲线,本文提出了一个全寿命、模型系数可在线辨识的通用OCV模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鲁棒性;利用递归最小二乘法实现了对模型关键参数的在线更新,进一步保证并改善了各情况下SOC的估算精度。此外,由于电池组内各单体存在不一致性,文中给出了基于单体电池SOC的电池组SOC定义,提出了观测器和安时积分相结合的成组SOC估算方法,搭建了仿真模型,并且以三元电池为测试对象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最后,搭建了硬件在环的电池组SOC估计实验验证平台,对不同温度、工况下的不同电池组模块分别进行了验证实验,使本文所提出的成组SOC估算方法得到了在线验证;此外该论文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对于其他类型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串联电池组 SOC 误差敏感性 硬件在环 在线估算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11-12
- 1.1.2 车用动力电池概述12-14
- 1.2 SOC估算研究意义及现状14-16
- 1.2.1 研究意义14-15
- 1.2.2 研究现状15-16
-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16-19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参数特性19-29
- 2.1 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19-20
- 2.2 电池参数特性20-27
- 2.2.1 电池电路模型20-23
- 2.2.2 电池参数特性23-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锂离子电池SOC估算与误差敏感性分析29-51
- 3.1 基于PI观测器的SOC估算原理29-31
- 3.2 SOC估算误差敏感性分析31-37
- 3.2.1 估算误差建模31-33
- 3.2.2 模型参数对SOC估计精度的敏感性分析33-37
- 3.3 全寿命SOC-OCV通用模型37-42
- 3.3.1 SOC-OCV通用模型38
- 3.3.2 模型对不同种类锂电池的适用性38-40
- 3.3.3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40-42
- 3.4 基于在线数据的模型参数辨识42-47
- 3.4.1 电池等效电路模型阻容参数的辨识43-45
- 3.4.2 SOC-OCV通用模型的参数辨识45-46
- 3.4.3 参数辨识效果验证46-47
- 3.5 SOC实际估算与实验验证47-50
- 3.6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串联锂离子电池组SOC在线估算实现51-59
- 4.1 串联电池组不一致性51-53
- 4.2 电池组SOC在线估算方法53-58
- 4.2.1 电池组SOC定义53-55
- 4.2.2 PI观测器与安时法结合的成组SOC估算55-58
- 4.3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硬件在环平台及估算验证分析59-71
- 5.1 实验平台59-61
- 5.2 两串锂离子电池组SOC估算验证61-65
- 5.2.1 BJDST工况验证61-63
- 5.2.2 DST工况验证63-65
- 5.3 十二串三元加锰锂离子电池组SOC估算验证65-69
- 5.3.1 25℃下的工况验证65-68
- 5.3.2 10℃下的工况验证68
- 5.3.3 35℃下的工况验证68-69
- 5.4 本章小结69-7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7
- 作者简历77-81
- 学位论文数据集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海军;;邦普:动力电池的中转站[J];资源再生;2011年09期
2 刘芳波;郭楚怡;赵恒晨;;动力电池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年11期
3 谢元锋,康志君,吴伯荣,朱磊;动力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有色金属工业;2000年07期
4 焦庆丰 ,刘涤萍;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J];大众用电;2001年04期
5 刘亚飞,白厚善;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最新发展动向[J];新材料产业;2003年05期
6 蔡年生;国外鱼雷动力电池的发展及应用[J];鱼雷技术;2003年01期
7 ;武汉力兴全力打造动力电池检测设备[J];电源技术;2004年04期
8 ;“2005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J];新材料产业;2005年06期
9 厉海艳;李全安;文九巴;张清;张荥渊;;动力电池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立松,张晶;大容量锂动力电池化成电源全数字控制技术[J];电源技术;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李建玲;赵淑红;王子冬;王新东;;锂动力电池性能衰退规律研究进展[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2 胡信国;;动力电池进展[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马军;李爱魁;杜涛;刘飞;;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配组工艺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伟东;王海涛;;动力电池新型材料[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曾小华;陈万忠;吴强华;王庆年;;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试验检测系统[A];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C];2002年
6 闫智刚;杜虎;王仲飞;;慢脉冲化成技术在铅酸动力电池中的应用[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亚飞;陈彦彬;白厚善;;动力电池与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徐舟;唐有根;唐广笛;;锌-空气动力电池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9 杨毅夫;;中倍率方型塑壳氢镍动力电池开发(摘要)[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建军;何向明;王莉;任建国;刘志祥;;水下航行器用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研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碧君邋陈建军;牵手香港超霸 力元新材进军汽车动力电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主持人 陈瑜;动力电池:奏响新能源汽车序曲[N];科技日报;2008年
3 孙广明 顾介铸;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在泰州成立[N];新华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晓东;中关村成立动力电池产业联盟[N];北京商报;2010年
5 记者 张海燕;江苏成立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创新联盟[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韩义雷;动力电池,增长莫忘“退烧”[N];科技日报;2010年
7 海伦;部大力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张海燕;工信部将制订动力电池发展思路[N];中国质量报;2010年
9 记者 陈黎明 通讯员 江春文;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N];中国冶金报;2010年
10 黄腾飞;谨防“伪国产”企业冒领动力电池政府补贴[N];中国电力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征;电动汽车光伏充换电站集成系统的优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2 张潇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集成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姚雷;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特性与控制基础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国洪;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与动力电池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李文成;电动汽车用C-LiFePO_4动力电池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6 于智龙;基于自放电技术的电动车用锂动力电池SOC预测算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7 高纯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容量预测模型及抗扰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年智;基于ERT的动力电池内部视电阻率温度特性与安全状态监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松松;基于LPV-Kalman滤波的动力电池SOC估算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尤适运;动力电池主动均衡策略和SOC估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鹏;应用于高寒地区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维;动力电池梯次开发利用及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侯兵;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7 黄Z,
本文编号:257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