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变压器线圈绝缘层微动磨损研究
【图文】:
图1.1 1100kV 换流变压器Fig.1.1 1100kVConvertertransformer在实际工作中,变压器在稳定工作时也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变压法正常工作,这样会使整个电力系统都收到影响,,一旦发点机不能按照正常的计划输出且稳定的电量,这种波动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还会对供电系统中其他的设电器造成损坏,甚至导致整个供电系统的瘫痪,因此,变压器能否稳定正常的工作是整电系统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我们身安全,提高变压器技术、解决变压器问题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对于变压器而言,在开闸合闸或者电流发生突变时,变压器绕组所承受的瞬时电流是工作情况时的 10 倍甚至 30 倍。在发生这种情况时,匝间导线间及导线与垫片接触区域生循环轴向机械力, 绕组所承载的机械力、电动力都将超过其承载能力,使得绕组出现和形变,从而导致其机械强度下降,甚至当绕组内导线位移量过大时,还将其外部的绝纸得破损。在承受多次的开闸合闸或者电流突变时,假如绕组的结构设计达不到标准,
第 1 章 绪论3图1.2 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图Fig.1.2Windingdeformationofpowertransformer1.1.1 变压器发展历史轨迹早在1887 年,在世界上第一台配电变压器出现在欧洲西部地区,但因为其铁芯采用碳素钢作为材料,这种碳素钢铁芯会大大影响变压器的导磁率,使磁感应强度 B 值偏小,导致变压器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匝数过多,一次二次线圈轴向和幅向尺寸偏大从而导致变压器体积过大、重量大。在1904 年 ,欧洲有人发现,往碳素钢里加入0.8%-4%的硅元素,碳素钢铁芯导磁率大大提高,这是变压器工业史上的大变革。由于碳素钢铁芯里加入少量硅元素,因此人们把这种新铁芯材料叫做“硅钢片”。自从有了硅钢片后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磊;;可调式变压器线圈吊具的研制[J];金属制品;2017年04期
2 沈逸英;;用频率法计算变压器线圈的暂态电压[J];华北电力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3 刘军;;变压器线圈结构特点和工艺装备[J];变压器;1988年11期
4 黄海平;;改进小型变压器线圈骨架的方法[J];电气时代;1989年11期
5 陈鹤声;;变压器线圈的内部保护[J];变压器;1976年02期
6 中曾根皓;张少鹤;;阻抗耦合变压器线圈的结构[J];变压器;1978年05期
7 姚缨英,常挥,谢德馨,孙立时;用短路试验结果判定变压器线圈的股间短路[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2年02期
8 阳斌;一套实用的变压器线圈吊具[J];机电工程技术;2002年04期
9 杨培功,刘文先;110kV变压器线圈变形的分析及对策[J];山西电力;2001年04期
10 杨学昌,戚庆成,崔益彬;暂态分析中变压器线圈等值参数的确定[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毛行奎;陈为;;高频开关电源功率变压器线圈优化设计技术[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程明昆;李晓东;李毅民;;干式变压器噪声特性及控制[A];第十五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毛行奎;陈为;;采用新型双绞铜箔的变压器线圈交流损耗建模与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姚缨英;常挥;谢德馨;孙立时;;用短路试验结果判定变压器线圈的股间短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殿利;特高压电场的数值计算与全局优化[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瑞峰;大型变压器线圈绝缘层微动磨损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2 胡金星;特快速暂态过电压下变压器线圈的建模与仿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李林骜;500kV电力变压器线圈模型匝间绝缘电老化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铁英;分段层式干式变压器线圈波过程及传输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志霄;自然油循环电力变压器线圈冷却结构换热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6 李众祥;变压器线圈冲击分布测量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7 苗青;电力变压器铁心线圈组松动的振动监测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8 李莹;磁激涌流引起的变压器电动力研究与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
9 裴震;500kV电力变压器线圈模型匝间绝缘局部放电试验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38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3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