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频电压突变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引线故障监测方法
【图文】:
母咂档缪雇槐涠韵呗饭收辖鈉斜媸丁J?先,在研究接地极引线在故障时高频电压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高频电压突变量的故障监测判据。其次,分析了该判据在经过渡电阻故障时的性能。最后,利用电磁暂态仿真程序PSCAD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原理能够有效地识别接地极线路故障,具有一定的抗过渡电阻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基于高频电压突变量的接地极引线故障监测原理1.1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接地极引线故障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目前,接地极引线故障监测普遍采用高频电流注入法,其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高频电压突变量的接地极引线故障监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由图1可知,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引线采用双回并架的方式将双极不平衡电流输送至接地极,双回线路共用一套接地极引线故障监测装置对线路故障状态进行检测。为提高故障监测的可靠性并防止高频电流注入换流站,在接地极线路两端还分别串联了一个截止频率为13.95kHz的阻波器。其中,为减少线路上的驻波效应,接地极址侧的并联滤波器还会配置并联电阻,并联电阻的阻值Rp与接地极线路的波阻抗Zc相匹配[21],即pcR≈Z(1)1.2接地极引线故障特性分析由于接地极引线采用同杆双回架设方式,因此存在双回同点接地以及单回接地两种故障类型,,以下将分别加以分析。1.2.1双回接地极引线同点接地故障接地极引线出现倒塔等严重故障时,可能出现双回线路同点接地的情况,该工况下的故障分量网络如图2所示。图2中,M、N点为接地极引线的首末两端,F点为故障点,UZ为正常运行时,故障点的运行电压。由于接地极线路末端电阻与线路波阻抗匹配,因此线路各点电压和电流有效值分别相等。因此,有图1基于高频电压突?
咂档缌髯?入换流站,在接地极线路两端还分别串联了一个截止频率为13.95kHz的阻波器。其中,为减少线路上的驻波效应,接地极址侧的并联滤波器还会配置并联电阻,并联电阻的阻值Rp与接地极线路的波阻抗Zc相匹配[21],即pcR≈Z(1)1.2接地极引线故障特性分析由于接地极引线采用同杆双回架设方式,因此存在双回同点接地以及单回接地两种故障类型,以下将分别加以分析。1.2.1双回接地极引线同点接地故障接地极引线出现倒塔等严重故障时,可能出现双回线路同点接地的情况,该工况下的故障分量网络如图2所示。图2中,M、N点为接地极引线的首末两端,F点为故障点,UZ为正常运行时,故障点的运行电压。由于接地极线路末端电阻与线路波阻抗匹配,因此线路各点电压和电流有效值分别相等。因此,有图1基于高频电压突变量故障监测的硬件结构Fig.1Structureofhigh-frequencyvoltagevariation-basedUHVDCgroundelectrodelinefaultmonitoringsystem图2接地极线路双回同点接地故障分量网络Fig.2Faultcomponentnetworkfordoubleelectrodelinefault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毛晓明,吴小辰;南方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问题分析[J];电网技术;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峰;张英;;直流偏磁对变压器的影响及抑制措施[J];变压器;2008年07期
2 赵志刚;刘福贵;张俊杰;刘兰荣;范亚娜;程志光;颜威利;;直流偏磁条件下变压器励磁电流的实验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3 赵志刚;刘福贵;程志光;刘兰荣;张俊杰;范亚娜;颜威利;;直流偏磁条件下叠片铁心的磁性能模拟[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9期
4 陈允平;时春蕾;伍丹;舒东胜;;接地极直流分量对交流电网的影响[J];电气应用;2006年11期
5 赵志刚;刘福贵;程志光;颜威利;刘兰荣;;变压器直流偏磁励磁方式的实验研究和分析[J];电气应用;2010年05期
6 ;Review on Commissioning Test of Three Gorges Power Transmission & Substation Project[J];Electricity;2009年02期
7 杨万开;印永华;曾南超;王明新;;三沪直流输电工程调试概述[J];电力建设;2007年11期
8 陈英慧;卢铁兵;郭薇;;直流偏磁对电力变压器影响的实验与仿真计算[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9 刘之尧;唐卓尧;张文峰;黄明辉;段新辉;赵曼勇;张弛;张哲;;直流换相失败引起继电保护误动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19期
10 任祖怡;左洪波;吴小辰;黄河;陈松林;刘志;周剑;王新宝;孙光辉;;用于安全稳定控制的高压直流极闭锁判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凌;牟才荣;高文建;刘南平;刘蔚;;平班水电厂单机小扰动稳定性试验研究[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2 陈延秋;张建设;张尧;钟庆;林凌雪;肖星;;含特高压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稳定特性的RTDS仿真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钱峰;典型FACTS装置在电网中接入点、容量及类型选择方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赵志刚;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的工程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薛振宇;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暂态仿真及其稳定性分析与参数优化[D];天津大学;2011年
4 马玉龙;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5 石颉;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力系统阻尼控制器设计[D];天津大学;2007年
6 孙强;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域及低频振荡[D];天津大学;2007年
7 袁世强;用于增强系统整体功角稳定性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协调设计[D];天津大学;2009年
8 张宝珍;大规模电力系统动态等值方法及相关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焕辉;博罗换流站接地极电流对惠州电网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郑伟;变压器直流偏磁下电容器谐波保护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谭平;电网侧扰动引起的共振型低频与超低频振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吴娜;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分析与控制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群英;基于Agent的高压交直流混合系统协调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孙士云;南方电网交直流混联输电系统稳定裕度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7 杨毅;基于PMU的云电送粤输电断面静态安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董璇;大区互联电网失步解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沈梁;小干扰稳定分析软件包SSAP的完善和在交直流并行输电系统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宁琳;PSS和TCSC抑制低频振荡交互及协调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济南供电新型接地极获实用专利[J];电气技术;2013年08期
2 何金良;曾嵘;张波;;斜接地极对改善接地网接地性能的作用[J];陕西电力;2008年03期
3 毕志强;初秀莉;;接地极安装标准[J];民营科技;2008年09期
4 李月强;杜翠薇;冯皓;赵钺;;接地极的土壤腐蚀[J];环境技术;2010年01期
5 王建武;李岩;白古月;;广东电网广域接地极方案研究[J];供用电;2010年06期
6 朱伟;李庆洋;;接地极的改进[J];农村电工;2011年04期
7 邓建忠;;浅议煤矿井下接地极打设[J];煤;2011年04期
8 徐斌;张颖;赵森林;叶雷;;接地极开路保护的改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5期
9 刘海群;宋孝俊;窦才;闫凤云;;高海拔沙漠地区接地极工程极环施工技术应用[J];青海电力;2012年04期
10 保敏;;±660kV直流工程换流站接地极施工经验浅谈[J];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恒;张波;孟宪清;;斜接地极对改善接地网接地性能的作用[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友飞;陈光师;陈圣儿;;巧用地下水—建造经济实用的接地极[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3 高森;吕宁;林晓东;周奇;张万年;;±660kV银东直流胶东接地极入地电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高森;林晓东;周奇;吕宁;高翔;;±660kV银东直流系统胶东接地极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现[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宦永和;;联合接地的接地极系统的探论[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钟连宏;皇甫成;阮江军;;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电流对变压器影响的研究[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毛荣方;;关于深埋接地极接地方法的探讨[A];闽、浙、赣、皖毗邻地区军队地方气象联防协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毅亭;钱之银;武烈;;阴极保护和接地极工程新材料高纯度低阻抗碳素填料的研究开发[A];第二届石油石化工业用材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薛炳琪;;浅议岩石地段地线的优化设计[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陈云亭;贵广二回接地极工程建设加速[N];中国电力报;2007年
2 黄艳莉 拉毛东治;格尔木换流站接地极工程开工[N];国家电网报;2011年
3 胡艳波邋陈旭东 孟玲国;防雷整治让设备不惧“天公”[N];人民铁道;2008年
4 记者 徐晶;接地,BTV强劲的“防护伞”[N];中华建筑报;2008年
5 孔令文 董杰元;农村建筑接地防雷[N];湖南科技报;2009年
6 胡祖梁;我国推广使用铜覆钢高强度防腐接地棒[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志超;直流系统接地极电流场的分布特性及其对交流电网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李景丽;接地网频域性能及杆塔接地极冲击特性的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龙;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对输电线路腐蚀作用的模拟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张竞;斜接地极对改善地网接地性能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张敏;杆塔接地极冲击接地技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雷超平;基于冲击散流时地中电场分布的接地极结构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崔明德;±800kV直流输电接地极设计及影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6 钱龙;直流系统接地极监测与保护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唐妍;土壤介电常数频变特性与接地极冲击散流降阻措施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褚优群;特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计算及评估软件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刘焕辉;博罗换流站接地极电流对惠州电网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贯科;HVDC系统接地极引线故障监测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8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4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