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钒氧化物@C复合电极材料有序构筑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14:31
【摘要】:一维钒氧化物,因其独特的纳米尺度特征,在声、光、电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尤其是应用于电化学储能材料时,一维钒氧化物所具有的大表面积、短离子传输路径、高理论容量、低成本等特点使其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应用方面表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水热合成的方式,制备了一维纳米结构的钒氧化物,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对一维钒氧化物的物相、结构以及形貌进行了表征,探索其生长机理;对合成的钒氧化物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的循环伏安性能、恒流充放电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1)以VOSO_4·2H_2O为原料,水为溶剂,190℃水热反应温度下,制备出具有一维纳米带结构的钒氧化物,XRD与XPS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为具有正交结构的VOSO_4·2H_2O晶体。对不同水热反应时间制备的产物进行物相分析,结合其形貌结构,将其生长过程总结为“溶解-氧化-剥离-成片”过程。对制得样品进行物相表征;循环伏安(CV),恒流冲充放电,电化学阻抗(EIS)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水热反应时间的增加,产物结晶性提高,电化学性能也得到显著提高。水热反应时间为48h时,产物首次放电比容可以达到245.7 mAh g~(-1),循环充放电5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仍可以维持在87.99%。(2)选择实验一中制备的V_3O_7·H_2O纳米带为前驱体,在400℃温度下,空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对退火处理后获得的样品进行XRD分析,得出产物为具有斜方结构的V_2O_5晶体,SEM测试发现,V_2O_5完整保留了前驱体V_3O_7·H_2O的纳米带结构特征,说明产物结构稳定性较强。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前驱体水热时间越短,制得样品电化学性能越佳,选取水热时间为12h时制得的V_3O_7·H_2O为前驱体,煅烧后获得的V_2O_5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32.2 mAh g~(-1),充电比容量为202.5 mAh g~(-1),库伦效率为87.2%,远高于水热时间为48h时制得的样品。这与制得的V_2O_5晶体结构有关,制得样品无定形程度越高,电极活性物质颗粒尺寸越细小,有利于电极材料与电解质间的接触,缩短锂离子传输路径,促进离子扩散,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3)然而,由于钒氧化物本身固有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小,且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的结构变化,使得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对制得样品进行表面包覆处理,选取葡萄糖对V_2O_5进行包覆,探究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碳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入外加碳源后,并没有改变钒氧化物的结构,而且包覆后产物电化学性能都得以提升,葡萄糖质量分数为3%时,电化学性能最优,这是因为电极活性物质表面包炭后,一方面可以提高电极材料表面电导率,另一方面表面炭层可以起到缓解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钒氧化物结构变化时产生的应力,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图文】: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圆柱状,结构示意图


后仍表现出优异的电池性能。碳材料做锂电负极材料时,表现出比大多数氧化物、物、聚合物更高的比电荷量,,更负的氧化还原电位;由于碳材料本身良好的结构稳,表现出比金属锂作负极材料时更佳的循环稳定性[17]。Nagaura[20]等人于 1990 年成备出以 LiCoO2为正极材料,石油焦炭为负极材料,LiClO4/PC+EC 做电解质,具有循环稳定性和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1991 年,日本的索尼公司发布了以碳材料作负新型锂二次电池,并命名为锂离子电池,并实现商用化,开始大规模推广。此后,对锂离子电池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开发出不同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子电池种类和性能均得到长足发展。表 1.1[21]为截止 90 年代锂二次电池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锂离子电池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锂//聚合物电池,Li/SO2电池等。.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一般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集流体(正极一般为金属铝,为铜)、电池隔膜、正极引线、负极引线、电池外壳、安全阀、中心端子、绝缘材料温度控制端子等。为满足不同需求,目前市场常见的锂电池主要分为圆柱形电池、电池、方形电池和薄膜状电池,如图 1.2 所示,分别为上述几种电池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钒氧化物,工作原理


钒氧化物@C 复合电极材料有构筑成及性能研究体-电解质-界面(SEI)。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放电LiCoO2Li1-xCoO2+ x Li++ x e-充电放电6C + x Li++ x e-LixC6充电放电6C + LiCoO2Li1-xCoO2+ LixC6充电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32;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辉;;锂钒氧化物的掺杂改性研究[J];新疆有色金属;2013年03期

2 崔朝军;吴广明;张明霞;孙娟萍;杨辉宇;沈军;;锂钒氧化物纳米管的合成与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4期

3 刘古,何丕模,季振国;V(100)面硫、氧偏析特性[J];真空科学与技术;1988年02期

4 王功厚,陈延民,朱元凯;碳热还原钒氧化物反应体系的研究——制取碳化钒(V_2C)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J];钢铁钒钛;1989年02期

5 杨辉;;锂钒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J];新疆有色金属;2013年06期

6 吴阳;叶兆宝;陈前火;童庆松;连锦明;;层状锂锰钒氧化物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闫超杰;陈树军;赵晓杰;李福民;吕庆;;高炉炉渣中钒氧化物还原的试验研究[J];上海金属;2017年04期

8 童庆松;刘永梅;施继成;连锦明;;掺氟锂钒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J];应用化学;2006年07期

9 顾军;李娟;;F-掺杂锂钒氧化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09年03期

10 闫超杰;陈树军;赵晓杰;李福民;吕庆;;高炉炉渣中钒氧化物还原的试验研究[J];上海金属;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良苗;罗宏杰;高彦峰;;利用原位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钒氧化物水热制备机理[A];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2 严嘉荣;谢兵;王永红;曾小义;黄青云;;高炉块状带区钒氧化物的还原机理[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2年

3 朱佳;;CeO_2(111)表面负载低核钒氧化物团簇的构型和电子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汪超;韦林森;吴封;付文;李千文;王小江;;从还原窑尾气中回收钒氧化物的工艺比较[A];第26届全国铁合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5 童庆松;成月;施继成;刘永梅;郑立群;程林;;改性锂钒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学进;费允杰;熊艳云;冯克安;;钒氧化物薄膜的拉曼散射[A];第十一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周灵德;陈求索;余海湖;;钒氧化物干凝胶薄膜的制备及其湿度敏感性质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8 冯怡;任铁真;廖志威;阿古拉;袁忠勇;;一维钒氧化物对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童庆松;刘永梅;吴俊莉;连锦明;;掺氟锂钒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英文)[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张岩;丁迅雷;廖珩璐;王雅雅;陈一鸣;何圣贵;;基于钒氧化物团簇担载金上的H_2氧化反应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锦芳;韩国科学家证实“绝缘体导电”猜想[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记者 吴长锋 通讯员 杨保国;中国科大成功合成混价钒氧化物的三维纳米网络结构[N];科技日报;2015年

3 燕希东 郝斌;山东东佳集团废酸中提钪取得新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宾;钒氧化物外延薄膜制备及物性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麦立强;低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齐济;钒氧化物及其复合玻璃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毛立娟;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5 刘建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钒氧化物的制备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6 金伟;钒氧化物纳米管的表面修饰与气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玉泉;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清华大学;2008年

8 王素清;纳/微复合结构的铜铁钒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宋锵;微纳米结构钒氧化物可控制备及锂电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Hayder Abdulhasan Abbood;几种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颜料催化降解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钒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2 裴德轩;钒氧化物@C复合电极材料有序构筑及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3 李萍;钒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4 王朋朋;蒙脱石负载含钒氧化物催化甘油脱水氧化性能探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5 晏好武;过渡金属钒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6 李慧芬;钒氧化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模拟酶特性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7 井绪阳;等级孔结构钒氧化物的控制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8 葛振华;钒氧化物薄膜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龙航宇;热致变色钒氧化物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周炽炜;一维钒氧化物纳米阵列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7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57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2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