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被动式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10:48
【摘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由于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效、环保、结构简单、便携性强、可低温启动等优点,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年随着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的普及使得微型甲醇燃料电池(Micro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μDMFC)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国际微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根据反应物供给方式μDMFC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由于主动式需采用泵、阀和风扇等有源元件控制电池的燃料输运,因此被动式μDMFC(靠扩散和自然对流等方式输送燃料)更有利于减小体积、重量和能耗进而提高能量密度。但是在微小尺度下,被动式μDMFC在阴极水淹、甲醇渗透等气液两相输运问题愈发明显,严重影响了输出性能;另一方面,电池性能依赖于反应动力学速率,因此提升催化效率、降低催化剂成本可以促进μDMFC商业化进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从被动式μDMFC阴极结构中的膜电极和集流板等几方面展开理论和实验研究,从而提高电池的输出效能。首先,提出了在μDMFC质子交换膜阴极侧与催化层之间创建超薄亲水层的新电池结构。通过建立气液两相传质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超薄亲水层的引入结合阴极催化层的超疏水界面提高了阴极水浓度,依靠浓差梯度迫使水返回阳极;同时阴极返水使得阳极侧的甲醇浓度降低,减小了阳极向阴极的甲醇渗透。在实验中利用喷涂等微纳加工技术将羧基化碳纳米管制备成超薄亲水层并用于膜电极制备,而后进行电池组装、测试与性能分析。新结构μDMFC展现出了优于传统电池的输出功率和稳定性,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其次,为改善阴极较慢的ORR动力学反应和催化剂较高的贵金属用量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MoS_2-Pt/C二元催化剂。通过建立电池阴极Pt和MoS_2-Pt模型,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对催化剂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催化剂模型的ORR催化活性并阐述反应机制,揭示MoS_2的引入对Pt催化剂ORR活性促进作用的机理,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方面,以炭黑作为载体,使用微波还原等方法制备了MoS_2-Pt/C二元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MoS_2-Pt/C二元催化剂具有比Pt/C更高的OR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MoS_2-Pt/C二元催化剂的开发为发展低成本高活性的μDMFC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针对长时间放电下被动式μDMFC阴极流场水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水收集和定向输运能力的被动式μDMFC阴极集流场结构。阴极反应产生的一部分水在阴极催化剂界面会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多孔扩散电极向外输运,扩散至阴极集流板处冷凝成液态水附着于扩散电极表面,长时间积累形成水滴导致扩散电极的进气通道堵塞,减少了氧气进入量,致使阴极电化学反应效率下降进而影响电池性能。利用表面腐蚀、表面改性和激光刻蚀等工艺制备出具有超亲水与超疏水结合的水收集板,并在表面规划超亲水收集界面、超亲水引流沟道和超疏水束缚界面。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带有储水槽的电池夹具,并在阴极引入了可收集并定向传输水的阴极水收集板。组装测试发现阴极水收集板的引入解决了阴极流场的水淹问题,电池长时间放电性能几乎没有衰减;同时该结构还可以实现对阴极水的收集、定向输运和储存,为被动式μDMFC阴极水的再利用打下了基础。
【图文】:

示意图,燃料电池,电解质,基本原理


图 1-1 按电解质分类的各种燃料电池基本原理示意图Fig. 1-1 Schematic of principles of fuel cells classified by electrolytesMFC 的燃料主要为氢气和甲醇,然而,由于目前储存与运输氢气所以阻碍氢气为燃料的 PEMFC 的发展与商业化进程。目前,有研类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几乎接近于汽油和 些碳氢化合物。

内部结构,吉布斯自由能变,电池电动势,电池反应


图 1-2 μDMFC 内部结构图Fig. 1-2 Schematic of the structure of μDMFC internal为 298K 大气压强为 P=1.0atm 的标准状态下,μDMFC为-689.2kJ/mol,其中每 个甲醇分子进行反应对应着6算公式,电池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与电池电动势的关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兴兴;倪红军;朱昱;钱双庆;佘德琴;;V形截面DMFC的设计、制作及测试[J];电源技术;2016年11期

2 苗青,曹广益,朱新坚;Two Models of DMFC under Effects of Cathode Humidification Temperature an d Anode Flow Rate[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5年03期

3 宋树芹,梁振兴,周卫江,孙公权,辛勤;DMFC的阻甲醇渗透研究进展[J];电池;2004年04期

4 张健;尹鸽平;赖勤志;;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在笔记本电脑中的应用[J];电池工业;2007年03期

5 张淳;李新海;张云河;;DMFC甲醇渗透问题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06年03期

6 宋文生;王宇新;张玉清;;DMFC研究进展及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年01期

7 吴韬;齐亮;郭建伟;王要武;谢晓峰;唐有根;陈昊;;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在军事领域上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7年01期

8 马文涛;唐浩林;潘牧;邬静杰;;酞菁类化合物用于DMFC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7年05期

9 Peng Lim;;DMFC燃料电池便携式应用前景[J];电子产品世界;2009年01期

10 刘桂成;刘文兵;王慢想;王新东;;DMFC性能稳定性改善措施的探索[J];电池;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巍;张玮琦;苏华能;徐谦;;通过构造双微孔层提高DMFC电极性能[A];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2 孙雪敬;孙海;杨林林;孙公权;;甲醇中异丙醇对DMFC性能的影响及缓解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3 李忠芳;王素文;于如军;张骞;樊彩霞;;含硫芳杂环卟啉配合物类DMFC催化剂的制备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强熙贵;刘娟英;王文明;田娟;郑丹;夏保佳;;无泵循环的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5 汪国雄;孙公权;王琪;王素力;孙海;毛庆;辛勤;衣宝廉;;空气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金宝舵;王泽;王树博;王金海;谢晓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流场优化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新能源与能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刘怡;周秀艳;吴明松;王野;刘畅;;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现状[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进展——2017年全国水质安全与二氧化氯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8 刘桂成;王萌;王一拓;田哲;王新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2年

9 Naibao Huang;Lishuang Xu;Wan Li;Chenghao Liang;Xiaoye Wang;Tianhang Sun;Min Sun;;Using Localize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Lei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oading Potential Variation on DMFC Anode Performance[A];第二届海峡两岸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峰会(2015)摘要集[C];2015年

10 方军;齐冬辉;宋洪峰;沈培康;;新型DMFC阻醇膜的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为手持设备提供超强电力[N];网络世界;2005年

2 徐维正;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有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于洋 张兆军;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获多项突破[N];科技日报;2011年

4 王江霞;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获多项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王建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于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取得成果[N];中国化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瑞;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高浓度传质阻挡层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洋;金属基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曹伽牧;被动式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于如军;管状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研制及其建模与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5 梁军生;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结构、工艺及阳极气液输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孙灵俊;被动式μDMFC极板加工工艺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袁伟;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结构优化设计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朱应利;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封装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赖勤志;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曹先齐;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内的两相流与热质传输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凌豪;基于超声雾化供给的DMFC热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周钦;DMFC阳极CeO_2载Pt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

3 陈海伦;基于FLUENT的DMFC阳极流道内气泡动力学分析[D];吉林化工学院;2019年

4 朱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系统多类别参数协同设计与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18年

5 阮建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活化与性能影响因素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6 时均浩;基于分形理论的扩散层特性及其对μDMFC性能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7 张鑫;DMFC阳极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8 王星q,

本文编号:2660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60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a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