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伏发电的混合储能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伏发电的混合储能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现有能源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人类需求,需要借助新能源缓解能源危机。光伏能源以其清洁环保,能量巨大等优点备受瞩目,成为全球各国争先研究的重点对象。然而,单一光伏发电方式在天气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端正常需求。此时,加入储能系统即可保证能量正常输出,不再受日照强度、时间长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组成,分别给出光伏电池、铅酸蓄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基本工作原理与相应数学模型,重点分析光伏电池P-U特性与I-U特性,对混合储能系统元件各自充放电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系统采用基于光伏发电的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结构,利用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器提供系统冲击功率部分,在降低冲击功率对蓄电池寿命的影响的同时,减少混合储能系统蓄电池容量配置。其次,构建整个混合储能系统,并根据混合储能系统10种基本工作状态以及负载需求,使单向DC/DC变换器与双向DC/DC变换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之间灵活切换。针对不同功率变换器的不同工作模式,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单向DC/DC变换器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工作模式与恒压工作模式下分别采用电导增量法与PID补偿控制法;双向DC/DC变换器在Buck与Boost工作模式下采用双向电压-电流环控制策略。综合光伏电池、蓄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充放电特性,给出一种混合储能系统能量控制策略,确保能量在系统中合理有效的流动。最后,给出变换器参数设计,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工作状态与控制策略正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与混合储能元件之间的配合完全符合要求,除此,通过系统应对阻性负载与阻感负载的对比,证明该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光伏发电 蓄电池 超级电容器 混合储能 能量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光伏发电研究现状10-11
- 1.3 混合储能系统研究现状11-13
- 1.3.1 储能技术研究现状11-12
- 1.3.2 混合储能研究现状12-13
- 1.4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13-14
- 第2章 独立光伏系统的主要组成及特性分析14-27
- 2.1 系统的主要组成14
- 2.2 光伏电池特性14-18
- 2.2.1 工作过程14
- 2.2.2 等效电路分析14-15
- 2.2.3 工程用数学模型与分析15-18
- 2.3 蓄电池模型及特点18-22
- 2.3.1 基本工作原理18
- 2.3.2 等效电路模型18-21
- 2.3.3 特性分析21-22
- 2.4 超级电容器的模型及特点22-26
- 2.4.1 基本工作原理22-23
- 2.4.2 等效电路模型23-24
- 2.4.3 特性分析24-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27-47
- 3.1 混合储能系统构建27-28
- 3.2 混合储能系统工作状态28-31
- 3.3 单向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31-34
- 3.3.1 MPPT工作状态31-32
- 3.3.2 恒压工作状态32-34
- 3.4 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34-44
- 3.4.1 双向DC/DC变换器Buck工作状态35-41
- 3.4.2 双向DC/DC变换器Boost工作状态41-44
- 3.5 混合系统能量控制策略44-46
- 3.6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独立光伏混合储能系统仿真与分析47-56
- 4.1 变换器参数选择47-49
- 4.1.1 开关管选择47-48
- 4.1.2 电容选择48-49
- 4.1.3 电感选择49
- 4.2 系统仿真验证49-55
- 4.2.1 阻性负载工作状态49-54
- 4.2.2 阻感负载工作状态54-55
- 4.3 本章小结55-56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5.1 结论56
- 5.2 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1
- 在学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新;超级电容器在直流电源系统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桂长清;新型贮能单元超级电容器[J];电池工业;2003年04期
3 ;超级电容器[J];电源世界;2004年03期
4 文建国,周震涛,文衍宣;超级电容器材料研究的辩证思维[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李荐,钟晖,钟海云,戴艳阳,温俊杰;超级电容器应用设计[J];电源技术;2004年06期
6 Bobby Maher;;超级电容器简介[J];今日电子;2006年01期
7 王鑫;;超级电容器在汽车启动中的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6年05期
8 Matt Reynolds;;替代能源中的超级电容器介绍[J];今日电子;2006年07期
9 陈新丽;李伟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广东化工;2006年07期
10 常建中;;超级电容器串联应用中的均压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衍伟;张熊;余鹏;陈尧;;新型超级电容器纳米电极材料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易宁;何腾云;;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钟辉;曾庆聪;吴丁财;符若文;;聚苯乙烯基层次孔碳的活化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4 赵家昌;赖春艳;戴扬;解晶莹;;扣式超级电容器组的研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单既成;陈维英;;超级电容器与通信备用电源[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08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燕;吴英鹏;黄毅;马延风;陈永胜;;单层石墨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赵健伟;倪文彬;王登超;黄忠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张琦;郑明森;董全峰;田昭武;;基于薄液层反应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马衍伟;;新型超级电容器石墨烯电极材料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10 刘不厌;彭乔;孙s,
本文编号:272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