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锂离子电池用硅甲氧基聚环氧丙烷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发布时间:2017-03-28 18:10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用硅甲氧基聚环氧丙烷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聚合物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隔绝正负极片、避免电池短路和提供锂离子传输的作用。本论文通过添加液体增塑剂、无机纳米材料和塑性晶体设计并制备了以硅甲基甲氧基封端的低聚环氧丙烷(BSPPO)为基体凝胶、复合凝胶、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采用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DSC)、热重分析(TGA)、交流阻抗、线性伏安扫描(LSV)、极化电流-时间曲线等方法分别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及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该聚合物电解质不仅表现出较高的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还具有较高电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离子电导率以及高的离子迁移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化学交联法制备了BSPPO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BSPPO-LiBOBPC),并且考察了聚合物电解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电解质中-O/Li摩尔比为8:1,PC质量分数为15%时,其室温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7.55×10-4 S cm-1,此时,其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4.6 V vs.Li+/Li),高的锂离子迁移数(tLi+=0.56),良好的力学强度(1.12 MPa)和热稳定性。Li-LiFePO4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0%,在2 C下放电容量为80 mAh g-1。(2)添加纳米Al2O3制备了BSPPO基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Al2O3-BSPPO-LiBOB-PC)。研究结果表明,当Al2O3纳米粒子质量分数为15%时,该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1.1×10-3 S cm-1,电化学稳定窗口为4.8 V(vs.Li+/Li),离子迁移数为0.61,同时表现出较高的拉伸强度(1.53MPa)和良好的热稳定性。Li-LiFePO4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在2 C下放电容量为95 mAh g-1。说明纳米Al2O3不仅提高电解质的力学强度,而且还改善了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以及其与金属锂的界面稳定性。(3)化学交联法制备了掺杂塑性晶体丁二腈的BSPPO基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BSPPO-SN-Li BOB),丁二腈的加入有效的提高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当丁二腈含量为30 wt%时,该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5.3×10-4 S cm-1,此时,聚合物电解质室温和高温下都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5 V vs.Li+/Li),较高的锂离子迁移数(25℃下tLi+为0.24,50℃下tLi+为0.32,80℃下tLi+为0.42)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LiLiFePO4电池在25℃下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放电倍率:0.1 C),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3%;50℃和80℃下电池表现出良好循环稳定性(放电倍率:0.5 C)和倍率性能,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2%和90%,在1 C下放电容量分别为103 mAh g-1和112.8 mAh g-1。Li-Li Fe0.2Mn0.8PO4电池在50℃下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放电倍率:0.5 C)和优异的倍率性能,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1%,在3 C下放电容量为91.6 mAh g-1。
【关键词】:聚合物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锂离子迁移数 电化学窗口 锂电池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9
  • 1.1 引言11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11-15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11-12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2-13
  • 1.2.3 锂离子电池材料13-15
  • 1.2.3.1 正极材料14
  • 1.2.3.2 负极材料14
  • 1.2.3.3 隔膜14
  • 1.2.3.4 电解质14-15
  • 1.2.4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15
  • 1.2.5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15
  • 1.3 聚合物电解质15-27
  • 1.3.1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历程15-16
  • 1.3.2 聚合物电解质的优点16-17
  • 1.3.3 聚合物电解质分类17-20
  • 1.3.3.1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17
  • 1.3.3.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17-18
  • 1.3.3.3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18-19
  • 1.3.3.4 其他聚合物电解质19-20
  • 1.3.4 聚合物电解质组成20-27
  • 1.3.4.1 聚合物和增塑剂20-26
  • 1.3.4.2 锂盐26-27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27-28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28-29
  • 2 实验部分29-34
  • 2.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29-30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29-30
  • 2.1.2 实验仪器30
  • 2.2 极片的制备30-31
  • 2.3 性能测试31-34
  • 2.3.1 物理性能31-32
  • 2.3.1.1 红外光谱(FTIR)31
  • 2.3.1.2 交联密度31
  • 2.3.1.3 机械强度31-32
  • 2.3.1.4 热性能32
  • 2.3.2 电化学性能32-34
  • 2.3.2.1 界面稳定性32
  • 2.3.2.2 离子电导率32-33
  • 2.3.2.3 电化学稳定窗口33
  • 2.3.2.4 锂离子迁移数33-34
  • 3 BSPPO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表征34-50
  • 3.1 引言34-35
  • 3.2 实验部分35-36
  • 3.2.1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35
  • 3.2.2 电池的组装35-36
  • 3.2.3 电池性能测试36
  • 3.3 结果与讨论36-48
  • 3.3.1 聚合物电解质聚合36-39
  • 3.3.1.1 聚合物电解质溶胀36
  • 3.3.1.2 红外光谱36-37
  • 3.3.1.3 交联密度37-38
  • 3.3.1.4 -O/Li摩尔比与聚合时间关系38-39
  • 3.3.1.5 聚合温度与聚合时间关系39
  • 3.3.2 力学强度39
  • 3.3.3 热性能39-40
  • 3.3.4 界面稳定性40-41
  • 3.3.5 离子电导率41-43
  • 3.3.5.1 锂盐量的优化41-42
  • 3.3.5.2 增塑剂量的优化42-43
  • 3.3.5.3 离子电导率与温度关系43
  • 3.3.6 电化学稳定窗口43-44
  • 3.3.7 锂离子迁移数44-45
  • 3.3.8 电池性能45-48
  • 3.3.8.1 循环性能45-46
  • 3.3.8.2 倍率性能46-47
  • 3.3.8.3 软包电池性能47-48
  • 3.4 本章小结48-50
  • 4 BSPPO基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表征50-59
  • 4.1 引言50
  • 4.2 实验部分50-51
  • 4.2.1 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50-51
  • 4.2.2 电池的组装51
  • 4.2.3 电池性能测试51
  • 4.3 结果与讨论51-57
  • 4.3.1 离子电导率51-52
  • 4.3.2 力学强度52-53
  • 4.3.3 热性能53-54
  • 4.3.4 电化学稳定窗口54
  • 4.3.5 锂离子迁移数54-55
  • 4.3.6 电池性能55-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5 BSPPO基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表征59-72
  • 5.1 引言59-60
  • 5.2 实验部分60-61
  • 5.2.1 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60-61
  • 5.2.2 电池的组装61
  • 5.2.3 电池性能测试61
  • 5.3 结果与讨论61-70
  • 5.3.1 红外光谱61-62
  • 5.3.2 热性能62-63
  • 5.3.3 离子电导率63-65
  • 5.3.3.1 丁二腈量的优化63-64
  • 5.3.3.2 离子电导率与温度关系64-65
  • 5.3.4 电化学稳定窗口65
  • 5.3.5 锂离子迁移数65-66
  • 5.3.6 电池性能66-70
  • 5.3.6.1 室温电池性能66-67
  • 5.3.6.2 高温电池性能67-70
  • 5.4 本章小结70-72
  • 结论72-75
  • 参考文献75-85
  • 致谢85-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7-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健,杨维芝,赵佳明;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开发[J];电池工业;2000年01期

2 ;如何正确使用锂离子电池[J];电子科技;2000年09期

3 ;我国第一条现代化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在潍坊建成投产[J];电池工业;2001年01期

4 陈洪超;李相东;;锂离子电池原理、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军事通信技术;2001年01期

5 ;新型锂离子电池[J];炭素技术;2002年03期

6 朱晓军;;全球最薄锂离子电池[J];家庭电子;2002年03期

7 启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J];金属功能材料;2003年01期

8 杨捷;锂离子电池的特点与使用[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05期

9 周园 ,韩金铎;锂离子电池:机遇与挑战共存——参加“锂离子电池与电动车”研讨会有感[J];盐湖研究;2003年02期

10 石保庆;锂离子电池的必测项目——电池平台[J];中国无线电管理;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名飞;郭永兴;李新海;吴显明;;锂离子电池气胀问题探析[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宏伟;邓爽;肖海清;王超;杨宗辉;施亚申;;锂离子电池误使用的安全检测与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勇;盘毅;谢凯;芦伟;;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俊乾;;锂离子电池中的扩散应力和破坏[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康慨;戴受惠;万玉华;王树安;;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张千玉;马晓华;;二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千玉;马晓华;;新型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壮;新国标9月实施锂电池门槛加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陈颖;深圳锂电产量已占全国六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实习记者 徐恒邋记者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受关注 新材料研究是热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5 徐恒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备受关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李燕京;锂离子电池国标年内将出台[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新材料在线首席研究员 李国强;锂离子电池产业:中日韩三分天下[N];中国电子报;2004年

9 金信;全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在津建成[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黄新培;业内专家对生产企业提出三点建议[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龙;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玉荣;锰基混合型金属氧化物孪生微纳结构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储锂性能[D];山东大学;2015年

3 易金;锂离子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张千玉;绿色能源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及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袁庆丰;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和电池安全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明海;高容量或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合成与相应全电池的组装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杨智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锗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兰州大学;2015年

8 董汉成;卫星电源电池健康状态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涛;废弃锂离子电池破碎及富钴产物浮选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张立强;锂离子电池多物理模型参数辨识及健康特征提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失效锂离子电池破碎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宇宏;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会军;过渡金属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任婉;锂离子电池镍—锰二元正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6 玄哲文;微纳结构MnO_2及CuO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7 邢程程;原位生长FeS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8 白钢印;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猛酸锂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宋赢;锂离子电池二氧化钛负极材料掺杂改性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安平;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用硅甲氧基聚环氧丙烷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2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0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