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PMSM伺服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4:08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PMSM伺服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永磁同步电机(PMSM)因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可靠性强、适用范围宽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但永磁同步电机作为伺服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属于一种强耦合、参数易变、非线性的被控对象,易于给系统带来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控制问题,也是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控制难题。自抗扰控制(ADRC)技术是一种继承经典PID“基于误差来消除误差”的控制思想、不依赖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引入自抗扰控制技术,能有效改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抗扰能力、控制精度、动静态性能以及鲁棒性等。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当前伺服系统的发展概况,以及对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策略和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其次,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进行详尽推导,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选定id=0的控制方式对系统进行解耦控制,从而实现对电机励磁、转矩的独立控制。然后,简述了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其优越性,并对自抗扰控制器的具体数学模型进行详尽地分析,分别建立了自抗扰控制器的三个环节:跟踪微分器、扩张状态观测器、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的状态方程。根据这三个环节的具体特性分别对其进行参数整定,并给出整定方法。最后,结合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基于自抗扰控制器设计永磁同步电机的伺服系统。通过搭建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分别对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跟踪性能、抗扰性能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自抗扰控制器的作用下,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具有精确的跟随能力、良好的动静态性能以及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获得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 伺服系统 自抗扰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21.5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2 伺服系统的发展概况12-13
  • 1.3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现状13-17
  • 1.3.1 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13-14
  • 1.3.2 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14-17
  • 1.4 主要研究工作17-19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策略19-31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19-20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20-24
  • 2.2.1 坐标变换20-23
  • 2.2.2 交直轴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23-24
  •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24-30
  • 2.3.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分析24-26
  • 2.3.2 SVPWM控制技术26-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自抗扰控制理论研究31-49
  • 3.1 经典PID控制器的分析与改进31-33
  • 3.1.1 PID控制器的结构及其优缺点31-32
  • 3.1.2 PID控制器改进32-33
  • 3.2 自抗扰控制概述33
  • 3.3 自抗扰控制器模型分析33-39
  • 3.3.1 跟踪微分器34-35
  • 3.3.2 扩张状态观测器35-38
  • 3.3.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38-39
  • 3.4 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整定39-48
  • 3.4.1 跟踪微分器的参数整定39-42
  • 3.4.2 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参数整定42-46
  • 3.4.3 非线性误差状态反馈控制律的参数整定46-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伺服系统设计49-64
  • 4.1 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伺服系统方案设计49-54
  • 4.1.1 二阶位置-速度自抗扰控制器设计50-52
  • 4.1.2 一阶电流环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52-54
  • 4.2 系统仿真与分析54-63
  • 4.2.1 动态性能分析55-57
  • 4.2.2 跟踪性能分析57-60
  • 4.2.3 抗扰性能分析60-63
  • 4.3 本章小结63-64
  • 总结64-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1-72
  • 致谢72-73
  • 附录73-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燕;夏超英;;单级旋转倒立摆的自抗扰控制[J];电气传动;2007年06期

2 高强;侯远龙;钱林方;黄磊;;自抗扰控制在泵控缸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电气自动化;2008年03期

3 易健;;交流永磁同步系统的自抗扰控制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年08期

4 时从波;;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对偶然测量误差的抑制作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7期

5 陈新龙;杨涤;耿斌斌;;自抗扰控制技术在某型导弹上的应用[J];飞行力学;2006年01期

6 郭松山;;电动机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综述[J];机电技术;2009年S1期

7 张伟;陈宇中;胡永明;;遥控武器站的自抗扰控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李一染;陈慧;高博麟;;自抗扰控制在前轮主动转向控制中的应用[J];汽车工程;2011年05期

9 郭峰;白焰;;自抗扰控制技术在风电变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1年04期

10 胡海燕;温阳;杨凌宇;徐敏;;基于自抗扰控制的机翼受损飞机姿态控制器设计[J];飞行力学;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光;孙明玮;陈增强;;典型惯性环节的自抗扰控制性能分析[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陈忻彦;黄一;韩京清;杨雨;魏宗康;;基于自抗扰控制思想的动力调谐陀螺力平衡回路设计分析[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黄一;薛文超;杨晓霞;;自抗扰控制:思想、理论分析及运用[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袁韬;陈皓;兰杰;;倒立摆自抗扰控制算法简易实现[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丽君;童朝南;尹怡欣;李擎;;大时滞监控AGC系统的自抗扰控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李季;陈在平;李超;;基于自抗扰技术的DVR控制器设计[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陈忻彦;黄一;韩京清;杨雨;魏宗康;;基于自抗扰控制思想的动力调谐陀螺力平衡回路控制的实验研究[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8 黄焕袍;聂玲;潘钢;夏明;;自抗扰控制技术在火电机组DCS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姜巍;黄一;M.Svinin.;S.Hosoe;;基于ESO的多指机器手抓取控制方法[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何宇;严英;谢辉;高志强;;汽油机可变气门定时机构的自抗扰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瑞青;超临界机组协调系统频域分析及自抗扰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王U,

本文编号:276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6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1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