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系统滑模控制与干扰抑制
本文关键词:伺服系统滑模控制与干扰抑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伺服系统在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鲁棒性和控制精度要求不断提高,对控制算法的研究也日益重要。本文开展了伺服系统滑模控制和干扰抑制问题的研究,以伺服系统两种常用执行机构:永磁同步电机和直流电机为被控对象。结合迭代学习和解耦方法,针对伺服系统中存在的干扰和鲁棒性问题,开展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的研究,并在控制力矩陀螺外框架和三轴转台伺服系统实际工程中应用。为了提高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增强其鲁棒性,研究了PI型自适应增益时变滑模控制算法。采用积分型的滑模面保证系统对整个运行过程中误差的抑制。改进传统时变滑模的时变项,增强了系统的全局鲁棒性。采用自适应切换增益,减轻了系统抖振。在MATLAB中搭建仿真平台,进行仿真验证。在直流电机伺服系统中进行迭代滑模复合控制算法研究。设计了迭代学习和PID并联位置控制器,设计了滑模速度控制器,使系统控制器兼具有迭代学习高精度跟踪和滑模控制强鲁棒性的特点。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研究。搭建了控制力矩陀螺外框架伺服系统实验平台,在PI型自适应增益时变滑模控制器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数学模型补偿的控制器。在实验平台上完成PI型自适应增益时变滑模控制和数学模型补偿算法的实验验证。研究三轴转台伺服系统框架间耦合干扰的解耦策略。证明系统可解耦,设计基于逆系统的解耦控制算法,将系统解耦为三个单自由度伪线性子系统。对所用解耦算法进行仿真研究。在三轴转台实验平台实现了迭代滑模复合控制算法,实验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
【关键词】:滑模控制 解耦 干扰抑制 伺服系统 鲁棒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21.5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伺服系统滑模控制与干扰抑制现状11-15
- 1.2.1 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现状11-13
- 1.2.2 伺服系统干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13-14
- 1.2.3 控制力矩陀螺和三轴转台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15-18
- 第2章 伺服系统数学模型18-26
- 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18-21
- 2.2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21-22
- 2.3 伺服系统干扰模型22-24
- 2.3.1 伺服系统的转矩干扰分析22-23
- 2.3.2 伺服系统摩擦模型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时变滑模控制26-38
- 3.1 时变滑模变结构理论26-28
- 3.2 PI型自适应增益时变滑模控制器设计28-32
- 3.2.1 PI型时变滑模设计28-30
- 3.2.2 误差参考的时变滑模项30-31
- 3.2.3 自适应切换增益31-32
- 3.2.4 负载转矩估计32
- 3.3 PI型自适应增益时变滑模控制器仿真验证32-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第4章 直流伺服系统迭代滑模复合控制38-54
- 4.1 迭代学习控制理论介绍38-40
- 4.2 迭代滑模复合控制器设计40-44
- 4.2.1 复合控制器设计41
- 4.2.2 迭代学习位置控制器设计41-43
- 4.2.3 滑模速度控制器设计43-44
- 4.3 迭代滑模复合控制器仿真验证44-52
- 4.4 本章小结52-54
- 第5章 控制力矩陀螺外框架时变滑模控制54-64
- 5.1 控制力矩陀螺动力学模型54-55
- 5.2 基于干扰模型的转矩补偿55-57
- 5.2.1 转矩补偿控制器设计55-56
- 5.2.2 转矩补偿仿真分析56-57
- 5.3 实验分析57-63
- 5.3.1 实验平台实现57-61
-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61-63
- 5.4 本章小结63-64
- 第6章 三轴转台解耦迭代滑模控制64-84
- 6.1 三轴转台伺服系统数学模型64-69
- 6.2 解耦策略及解耦设计69-77
- 6.2.1 基于逆系统的解耦策略69-72
- 6.2.2 三轴转台伺服系统解耦设计72-75
- 6.2.3 三轴转台伺服系统解耦仿真分析75-77
- 6.3 实验分析77-83
- 6.3.1 实验平台介绍77-79
-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79-83
- 6.4 本章小结83-84
- 总结与展望84-86
- 参考文献86-9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92-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一讲 伺服技术的基本概念[J];伺服控制;2006年01期
2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四讲:伺服系统的组成(三)[J];伺服控制;2006年05期
3 张春凤;;浅谈伺服系统的设计[J];职业;2010年14期
4 陈娇;高新东;郭光荣;雷丽;;某型伺服系统校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年09期
5 黄紫霞;线性最佳伺服系统问题[J];航空火控译丛;1980年04期
6 李生良;王毅;;用于精密跟踪的复合轴伺服系统[J];光学机械;1980年02期
7 陈志良;贺国楷;;伺服系统的结构参数模拟[J];火控雷达技术;1988年04期
8 罗善瞀;电—气伺服系统的设计[J];液压与气动;1990年01期
9 薛燕军;伺服系统一典型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机床;1993年02期
10 卢虹霞;浅议《伺服系统》课程的教学[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祁若龙;刘伟军;;高速高精度伺服系统四阶模型及参数优化[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义;陈彦辉;李明涛;;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研究与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6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向军;刘万兵;曹勇;;搬运装置伺服系统的改造[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炯;李军;陆刘兵;王执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神经元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期待,,中国伺服系统企业之“蝶变”[N];机电商报;2006年
2 ;纺机的伺服系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5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王雯;埃斯顿 EDB伺服系统在剑杆织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汇川技术 扩充产品的“梯队化”建设[N];证券时报;2010年
8 陈淆;瓦楞纸印刷机的控制系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辽宁 韦公远;日立637录像机伴音变调的检修[N];电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哲;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盛;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符玉襄;空间高精度二维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孙显彬;基于异类传感器融合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5 谭文斌;伺服系统摩擦与温度变化干扰的建模及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宋彦;伺服系统提高速度平稳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7 陈晨风;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年
8 王闻宇;伺服系统柔性连接负载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向红标;开放式伺服系统的摩擦建模与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孙凯;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远东;天基目标探测伺服系统构型及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艳春;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何颖;横机伺服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江月;伺服系统的分析与辨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淦;基于以太网的伺服驱动器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志嘉;基于现场总线的多轴伺服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9 路瑶;转台伺服系统非线性的补偿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杨晓东;上海开通伺服系统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伺服系统滑模控制与干扰抑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