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小扰动系统在弱电场条件下的扰动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6 12:17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我国也大力发展多种新兴能源,包括光伏发电在内,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四川、西藏等地的光伏基地,而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虽然还未成为发电的主力军,但是光伏产业已经在新能源发电上占据一席之地。光伏产业的大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并入大电网时的稳定性。对于电力系统稳定而言,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静态稳定中的小扰动稳定,而小扰动一旦发生不稳定的情况系统影响极其严重。因此保证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也是电力系统优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分析光伏系统接入弱电网情况下,发生的小扰动稳定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光伏电池、逆变控制器及电网的建模,形成了完整的光伏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分析模型。利用特征值分析法结合仿真证明了该系统在受到小扰动的情况下能够自行恢复稳定。考虑到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改变时,小扰动的发生情况,之后对参与因子及控制器参数进行修改,仿真结果与之前的振荡结果对比,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当今社会关于小扰动稳定的论文较少,而有关光伏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更是凤毛麟角,本文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光伏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分析,通过仿真证明观点的真实性,...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石能源储量现状
1.1.2 化石能源的诸多弊端
1.1.3 清洁能源的发展
1.2 光伏能源的发现与发展
1.3 小信号扰动后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相关研究内容
1.4.2 各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小扰动稳定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基本思想
2.3 小扰动稳定的基本数学模型
2.4 小扰动稳定分析的基本思想
2.5 特征值和参与因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3.1 综述
3.2 光伏系统的小扰动模型
3.2.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3.2.2 光伏发电系统数学建模
3.2.3 电力电子元件的数学模型
3.2.4 弱电网的数学模型
3.2.5 小扰动的数学模型
3.3 光伏发电系统小扰动的稳定性分析
3.3.1 基于预设条件下的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3.3.2 小扰动稳定的改进
3.3.3 通过改变功率进行特征值的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仿真
4.1 引言
4.2 光伏阵列的设计
4.3 电导增量法
4.3.1 传统电导增量法
4.3.2 改进的MPPT算法
4.4 新型电导增量法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发电系统小扰动仿真计算
5.1 仿真电路图及相关参数设计
5.2 光强变化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能源转型”是否合理?——能源替代-互补关系的实证研究[J]. 刘平阔,王志伟. 中国软科学. 2019(08)
[2]基于PSCAD/EMTDC的光伏并网系统建模与仿真[J]. 秦鸣泓,杨胜云,常湧. 分布式能源. 2019(04)
[3]基于DIgSILENT的光伏并网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J]. 王贞运,李田泽. 科学技术创新. 2017(28)
[4]并网光伏电站的PSASP/UPI仿真建模及分析[J]. 孙文涛,刘涤尘,赵洁,董飞飞,陈恩泽,曾正. 南方电网技术. 2014(03)
[5]浅析能源与利用[J]. 张群力,矫振伟,金英爱.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32)
[6]电能质量复合扰动分类的研究进展[J]. 刘志刚,张巧革,张杨.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13)
[7]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微网电压补偿量检测方法[J]. 崔红芬,李鹏,王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16)
[8]基于PSASP/UD光伏系统建模与并网仿真[J]. 李育强,晁勤,索南加乐. 低压电器. 2013(03)
[9]世界领先的节能电源解决方案[J]. 电源世界. 2012(02)
[10]希尔伯特-黄变换在电力谐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刘德利,曲延滨,梁景凯. 电测与仪表. 2011(06)
博士论文
[1]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的优化研究[D]. 刘思佳.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光伏系统能量高效转换控制方法的研究[D]. 赵健.天津大学 2017
[3]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 陆胜利.中共中央党校 2011
硕士论文
[1]光伏发电系统控制与孤岛检测技术[D]. 崔鹏飞.燕山大学 2018
[2]遮阴条件下光伏电池模型及其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研究[D]. 余晓鹏.南昌航空大学 2018
[3]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策略研究[D]. 李建华.兰州理工大学 2018
[4]基于占空比扰动法的MPPT光伏逆变器的研究[D]. 李加奎.安徽理工大学 2018
[5]基于虚拟同步机技术的光伏系统低压穿越控制方法[D]. 赵培羽.西安理工大学 2017
[6]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研究[D]. 李源启.兰州理工大学 2017
[7]两级三相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王川川.安徽理工大学 2017
[8]能源安全与和平发展[D]. 杨雪.延边大学 2006
[9]世界能源问题中的非国家行为体研究[D]. 陶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80815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石能源储量现状
1.1.2 化石能源的诸多弊端
1.1.3 清洁能源的发展
1.2 光伏能源的发现与发展
1.3 小信号扰动后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相关研究内容
1.4.2 各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小扰动稳定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基本思想
2.3 小扰动稳定的基本数学模型
2.4 小扰动稳定分析的基本思想
2.5 特征值和参与因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3.1 综述
3.2 光伏系统的小扰动模型
3.2.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3.2.2 光伏发电系统数学建模
3.2.3 电力电子元件的数学模型
3.2.4 弱电网的数学模型
3.2.5 小扰动的数学模型
3.3 光伏发电系统小扰动的稳定性分析
3.3.1 基于预设条件下的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3.3.2 小扰动稳定的改进
3.3.3 通过改变功率进行特征值的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仿真
4.1 引言
4.2 光伏阵列的设计
4.3 电导增量法
4.3.1 传统电导增量法
4.3.2 改进的MPPT算法
4.4 新型电导增量法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发电系统小扰动仿真计算
5.1 仿真电路图及相关参数设计
5.2 光强变化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能源转型”是否合理?——能源替代-互补关系的实证研究[J]. 刘平阔,王志伟. 中国软科学. 2019(08)
[2]基于PSCAD/EMTDC的光伏并网系统建模与仿真[J]. 秦鸣泓,杨胜云,常湧. 分布式能源. 2019(04)
[3]基于DIgSILENT的光伏并网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J]. 王贞运,李田泽. 科学技术创新. 2017(28)
[4]并网光伏电站的PSASP/UPI仿真建模及分析[J]. 孙文涛,刘涤尘,赵洁,董飞飞,陈恩泽,曾正. 南方电网技术. 2014(03)
[5]浅析能源与利用[J]. 张群力,矫振伟,金英爱.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32)
[6]电能质量复合扰动分类的研究进展[J]. 刘志刚,张巧革,张杨.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13)
[7]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微网电压补偿量检测方法[J]. 崔红芬,李鹏,王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16)
[8]基于PSASP/UD光伏系统建模与并网仿真[J]. 李育强,晁勤,索南加乐. 低压电器. 2013(03)
[9]世界领先的节能电源解决方案[J]. 电源世界. 2012(02)
[10]希尔伯特-黄变换在电力谐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刘德利,曲延滨,梁景凯. 电测与仪表. 2011(06)
博士论文
[1]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的优化研究[D]. 刘思佳.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光伏系统能量高效转换控制方法的研究[D]. 赵健.天津大学 2017
[3]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 陆胜利.中共中央党校 2011
硕士论文
[1]光伏发电系统控制与孤岛检测技术[D]. 崔鹏飞.燕山大学 2018
[2]遮阴条件下光伏电池模型及其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研究[D]. 余晓鹏.南昌航空大学 2018
[3]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策略研究[D]. 李建华.兰州理工大学 2018
[4]基于占空比扰动法的MPPT光伏逆变器的研究[D]. 李加奎.安徽理工大学 2018
[5]基于虚拟同步机技术的光伏系统低压穿越控制方法[D]. 赵培羽.西安理工大学 2017
[6]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研究[D]. 李源启.兰州理工大学 2017
[7]两级三相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王川川.安徽理工大学 2017
[8]能源安全与和平发展[D]. 杨雪.延边大学 2006
[9]世界能源问题中的非国家行为体研究[D]. 陶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80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98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