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式电站与光伏发电站的互补优化调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1 16:54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对电网正常运行、电能质量均产生影响,也为电能消纳、存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本地区光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型能源,把本地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天然水库多、河流交错的优势发挥出来,将抽水蓄能发电站与光伏发电站联合运行,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对电网的冲击和影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介绍了本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包括基于Boost直流升压电路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实现;三相电压源型逆变并网原理介绍;基于双向Buck-Boost电路的蓄电池及超级电容的直流母线功率平抑和稳压,分析了在不同工作模式下,Buck-Boost模块如何通过双向电流变换电路实现能量存储和能量释放;介绍了基于全功率变流器(FSC)电路的可变速抽水蓄能电站工作原理,发电电动机分别工作在抽水模式、发电模式下的运行情况。其次,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配电网用电负荷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误差小,满足精度要求;利用本地区某中型光伏发电站半年的发电功率大数据,采用人工蜂群(ABC)改进BP神经网络对发电功率进行预测,仿真证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高精度。然后,...
【文章来源】:湖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抽水蓄能式光伏发电系统结构框图
图 2-2 光伏发电原理Fig.2-2 Principle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如图 2-2 所示,光照射到光伏板上,N 型半导体侧的空穴向 P 型半导体侧移动,P 型半导体侧的电子向 N 型半导体侧移动,随着电子和空穴的不断积累,在
图 2-3 Boost 电路拓扑图Fig.2-3 Boost circuit topology件的安装角度和方位的变化导致每块光伏板最大功率的实现。如图 2-4 所示,选择每两组光伏板组件汇入 MPPT 模块集成在一个控制箱中,每个 MPPT 单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光伏MPPT改进算法[J]. 鄂翔宇,谭建军,邹蕾,郑建鄂,宋池.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2]非隔离双向四端口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J]. 崔红芬,姚良忠,桑丙玉,杨波,陶以彬. 中国电力. 2018(10)
[3]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研究[J]. 谭瑾,刘国峰,郝丽丽,马洲俊,徐同庆,李乃双. 电气应用. 2018(06)
[4]风电-光伏-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运行模型建立与应用[J]. 马实一. 供用电. 2018(01)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压配电台区电压估算[J]. 尹忠东,牟锴,金涌涛,童力,赵启承.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6]一种BP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在配电网故障定位的研究[J]. 钟建伟,刘俊夫,周文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7(04)
[7]全功率变流器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的功率调节特性分析[J]. 畅欣,韩民晓,郑超. 电力建设. 2016(04)
[8]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网损的影响分析[J]. 郑诗昱,纪建伟,王嵩,吴仕宏.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02)
[9]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J]. 庞伟,王帆.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5(06)
[10]风-光-水联合发电系统优化调度研究[J]. 罗毅,张若含. 太阳能学报. 2015(10)
硕士论文
[1]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并网研究[D]. 张雷.长沙理工大学 2016
[2]带储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研究[D]. 邓元实.西南交通大学 2012
[3]抽水蓄能—太阳能系统联合运行可行性研究[D]. 邢健.华北电力大学 2012
[4]全功率变流器机械结构关键技术研究[D]. 陶高周.合肥工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1253
【文章来源】:湖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抽水蓄能式光伏发电系统结构框图
图 2-2 光伏发电原理Fig.2-2 Principle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如图 2-2 所示,光照射到光伏板上,N 型半导体侧的空穴向 P 型半导体侧移动,P 型半导体侧的电子向 N 型半导体侧移动,随着电子和空穴的不断积累,在
图 2-3 Boost 电路拓扑图Fig.2-3 Boost circuit topology件的安装角度和方位的变化导致每块光伏板最大功率的实现。如图 2-4 所示,选择每两组光伏板组件汇入 MPPT 模块集成在一个控制箱中,每个 MPPT 单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光伏MPPT改进算法[J]. 鄂翔宇,谭建军,邹蕾,郑建鄂,宋池.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2]非隔离双向四端口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J]. 崔红芬,姚良忠,桑丙玉,杨波,陶以彬. 中国电力. 2018(10)
[3]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研究[J]. 谭瑾,刘国峰,郝丽丽,马洲俊,徐同庆,李乃双. 电气应用. 2018(06)
[4]风电-光伏-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运行模型建立与应用[J]. 马实一. 供用电. 2018(01)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压配电台区电压估算[J]. 尹忠东,牟锴,金涌涛,童力,赵启承.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6]一种BP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在配电网故障定位的研究[J]. 钟建伟,刘俊夫,周文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7(04)
[7]全功率变流器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的功率调节特性分析[J]. 畅欣,韩民晓,郑超. 电力建设. 2016(04)
[8]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网损的影响分析[J]. 郑诗昱,纪建伟,王嵩,吴仕宏.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02)
[9]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J]. 庞伟,王帆.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5(06)
[10]风-光-水联合发电系统优化调度研究[J]. 罗毅,张若含. 太阳能学报. 2015(10)
硕士论文
[1]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并网研究[D]. 张雷.长沙理工大学 2016
[2]带储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研究[D]. 邓元实.西南交通大学 2012
[3]抽水蓄能—太阳能系统联合运行可行性研究[D]. 邢健.华北电力大学 2012
[4]全功率变流器机械结构关键技术研究[D]. 陶高周.合肥工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1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01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