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热特性研究及散热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21-07-30 09:39
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汽车领域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其目的是为了寻找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纯电动汽车凭借锂电池高能量密度、大比能量、环保无污染、可循环充电等优势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之一。但是由于锂电池的工作温度需要长期处于一个安全范围(-2545℃),且电池温差要控制在安全值(5℃)以内,否则将出现热失控问题,造成电池自燃或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设计一套高效、稳定、安全的电池散热系统相当重要。首先,本文调研了目前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发展现状,并根据不同的新能源汽车种类作出系统介绍,对比不同动力电池的优缺点,发现锂离子电池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发展电动汽车较有潜力的动力来源。但是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生热特性,需要电池热管理系统对其进行温度控制,继而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即控制动力电池的温度与温差。而针对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调研,发现目前的热管理技术主要有风冷、液冷、相变、热管散热等主流散热冷却技术。其次,根据某款外形为长方体的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基于锂离子电池单体的反应机理和热效应理论,了解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时的工作原理...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特斯
威马EX5
1绪论11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妨碍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外一些汽车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技术、经济、能源比例等因素,开始研发符合自身国情的新能源汽车,并同时出台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应创新政策。而在国内,在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1],新能源汽车已经被确定为十大重点发展对象之一,因此在以后规划出行领域中,新能源汽车势必成为“十三五”、“十四五”的重点产业[2]。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汽车产业结构变化的有效手段。1.1.1新能源汽车概述就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按其使用的技术原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3]。种类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纯电动汽车(EV)是利用电能作为动力来源的一种汽车。它具有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噪音孝无污染、价格补贴等优势,而技术、电池以及配套设施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4]。如图1-1~1-3是现在市场上几款高端的纯电动汽车,其操作性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实现了人机交互功能,极大提升了驾驶体验,但在续航里程上的表现仍然无法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同时,像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达到正真意义上的普及,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图1-1特斯拉Model3图1-2威马EX5图1-3蔚来ES8电动汽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尺寸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生热分析与实验[J]. 宋新南,叶海军. 电源技术. 2019(02)
[2]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发展的启示[J]. 孙腾,冯丹,胡利明. 化工时刊. 2018(09)
[3]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 汪月英,谢海明. 内燃机与配件. 2018(02)
[4]新能源汽车分类[J]. 徐辰,李伟绩.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7(05)
[5]热管散热装置对车用锂离子电池组内温度分布影响数值模拟[J]. 王建,郭航,叶芳,马重芳. 化工学报. 2016(S2)
[6]德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政策措施与未来趋势[J]. 李晓慧,贺德方,彭洁.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6 (09)
[7]德国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 张长令. 中国发展观察. 2016(17)
[8]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直接接触液体冷却方法研究[J]. 罗玉涛,罗卜尔思,郎春艳. 汽车工程. 2016(07)
[9]UV-LED风冷散热系统瞬态性能分析与测试[J]. 任航,崔晓钰,王大东. 能源工程. 2016(03)
[10]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J]. 卢兰光,李建秋,华剑锋,欧阳明高. 科技导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研究[D]. 谢金红.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顾瑞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硕士论文
[1]某纯电动汽车电池模组散热结构设计与热分析[D]. 李龙飞.重庆理工大学 2019
[2]电动汽车电池组液流热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喻昆仑.长安大学 2017
[3]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双介质耦合散热研究[D]. 陈伟.长安大学 2017
[4]基于流固共轭的锂离子电池组热力学分析及散热结构研究[D]. 皇甫艳芳.长安大学 2017
[5]基于液冷的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热管理研究[D]. 薛超坦.吉林大学 2017
[6]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D]. 张辉明.山东大学 2017
[7]纯电动城市微型物流车能源与动力系统设计[D]. 吕奇奇.太原理工大学 2016
[8]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系统研究[D]. 葛子敬.华南理工大学 2016
[9]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液冷结构设计及散热性能分析[D]. 李存俊.合肥工业大学 2016
[10]纯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组温度场特性研究及热管理系统实现[D]. 李策园.吉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11171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特斯
威马EX5
1绪论11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妨碍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外一些汽车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技术、经济、能源比例等因素,开始研发符合自身国情的新能源汽车,并同时出台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应创新政策。而在国内,在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1],新能源汽车已经被确定为十大重点发展对象之一,因此在以后规划出行领域中,新能源汽车势必成为“十三五”、“十四五”的重点产业[2]。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汽车产业结构变化的有效手段。1.1.1新能源汽车概述就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按其使用的技术原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3]。种类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纯电动汽车(EV)是利用电能作为动力来源的一种汽车。它具有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噪音孝无污染、价格补贴等优势,而技术、电池以及配套设施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4]。如图1-1~1-3是现在市场上几款高端的纯电动汽车,其操作性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实现了人机交互功能,极大提升了驾驶体验,但在续航里程上的表现仍然无法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同时,像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达到正真意义上的普及,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图1-1特斯拉Model3图1-2威马EX5图1-3蔚来ES8电动汽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尺寸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生热分析与实验[J]. 宋新南,叶海军. 电源技术. 2019(02)
[2]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发展的启示[J]. 孙腾,冯丹,胡利明. 化工时刊. 2018(09)
[3]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 汪月英,谢海明. 内燃机与配件. 2018(02)
[4]新能源汽车分类[J]. 徐辰,李伟绩.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7(05)
[5]热管散热装置对车用锂离子电池组内温度分布影响数值模拟[J]. 王建,郭航,叶芳,马重芳. 化工学报. 2016(S2)
[6]德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政策措施与未来趋势[J]. 李晓慧,贺德方,彭洁.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6 (09)
[7]德国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 张长令. 中国发展观察. 2016(17)
[8]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直接接触液体冷却方法研究[J]. 罗玉涛,罗卜尔思,郎春艳. 汽车工程. 2016(07)
[9]UV-LED风冷散热系统瞬态性能分析与测试[J]. 任航,崔晓钰,王大东. 能源工程. 2016(03)
[10]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J]. 卢兰光,李建秋,华剑锋,欧阳明高. 科技导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研究[D]. 谢金红.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顾瑞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硕士论文
[1]某纯电动汽车电池模组散热结构设计与热分析[D]. 李龙飞.重庆理工大学 2019
[2]电动汽车电池组液流热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喻昆仑.长安大学 2017
[3]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双介质耦合散热研究[D]. 陈伟.长安大学 2017
[4]基于流固共轭的锂离子电池组热力学分析及散热结构研究[D]. 皇甫艳芳.长安大学 2017
[5]基于液冷的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热管理研究[D]. 薛超坦.吉林大学 2017
[6]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D]. 张辉明.山东大学 2017
[7]纯电动城市微型物流车能源与动力系统设计[D]. 吕奇奇.太原理工大学 2016
[8]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系统研究[D]. 葛子敬.华南理工大学 2016
[9]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液冷结构设计及散热性能分析[D]. 李存俊.合肥工业大学 2016
[10]纯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组温度场特性研究及热管理系统实现[D]. 李策园.吉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11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31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