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三相光储发电系统并网及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6:12

  本文关键词:三相光储发电系统并网及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迅速。光伏发电通常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光伏和储能组成的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既能避免光伏发电的功率波动问题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因此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光伏电源渗透率不断增加,在局部配电网中,光伏并网系统与配电网交互影响。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为减轻光伏系统对配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及提高并网系统内部稳定性,需使并网系统不脱网运行。因此,各个国家都对光伏发电提出低电压穿越要求。本文基于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搭建仿真模型,分析其在配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情况下的控制策略,要求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满足电网调度要求,故障运行时满足低电压穿越要求。针对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分析其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发电单元和储能单元结构特性。首先基于光伏电池模型分析几种常见的MPPT控制方法,提出基于PI调节的电导增量法(INC-PI),通过仿真不同环境条件下光伏系统追踪效果验证其可行性。其次,分析超级电容和锂电池的特性及优缺点并选用锂电池作为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储能元件;介绍DC-DC变换器控制方式并通过仿真验证各控制方式的可行性,为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在多种模式下的运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针对光储发电系统中与配电网连接的并网逆变器,首先基于配电网正常情况下的数学模型研究三相光储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其次根据功率平衡理论,提出三相光储发电系统在配电网正常情况下的协调控制策略;最后仿真验证提出协调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针对故障情况下并网逆变器锁相环失效现象,首先比较不同锁相环控制策略的优缺点,基于延时滤波器(DSC)的控制方式在锁相和电网电压正序分量幅值检测方面的优势采用级联延时滤波锁相环(CDSC-PLL)的控制策略。其次,基于配电网故障情况下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提出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以抑制并网电流负序分量为控制目标,能够限制并网电流幅值及提供无功补偿。最后,基于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仿真验证在配电网发生对称故障和不对称故障情况下所提出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基于三相光储并网系统拓扑结构,搭建三相光储并网实验平台。首先,对系统主电路参数及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其次,对实验平台进行采样校准和锁相环测试并进行并网逆变器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实验和三相光储并网系统可调度实验,验证三相光储并网系统在配电网正常情况下具有可调度能力;最后,进行配电网故障情况下三相光储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实验,验证三相光储并网系统在配电网故障情况下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
【关键词】:三相光储并网发电 锂电池 并网逆变器 故障穿越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TM46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光伏并网发电及储能技术发展现状11-13
  • 1.2.1 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发展现状11-13
  • 1.2.2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13
  • 1.3 光伏低电压穿越概述13-15
  • 1.3.1 光伏发电低电压穿越要求13-14
  • 1.3.2 光伏低电压穿越研究现状14-15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15-18
  • 第二章 光伏与储能单元结构及控制策略18-38
  • 2.1 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结构18
  • 2.2 光伏单元组成与特性18-21
  • 2.3 光伏最大功率追踪(MPPT)方法21-28
  • 2.3.1 MPPT方法综述21-25
  • 2.3.2 基于PI调节的电导增量法(INC-PI)25-28
  • 2.4 储能单元组成与特性28-31
  • 2.5 双向DC-DC控制器设计31-36
  • 2.5.1 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31-32
  • 2.5.2 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32-34
  • 2.5.3 仿真分析34-36
  • 2.6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配电网正常情况下三相光储并网系统协调控制策略38-50
  • 3.1 配电网正常运行情况下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38-40
  • 3.2 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40-43
  • 3.3 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运行状态分析及控制策略43-45
  • 3.4 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仿真45-48
  • 3.4.1 光伏发电单元输出功率波动并网发电仿真45-47
  • 3.4.2 电网调度变化时光储并网发电仿真47-48
  • 3.5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配电网故障情况下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50-76
  • 4.1 电网故障特征50-51
  • 4.2 配电网故障情况下锁相环设计51-62
  • 4.2.1 锁相环基本结构52
  • 4.2.2 配电网故障情况下锁相环控制策略52-58
  • 4.2.3 故障情况下不同锁相环仿真对比58-62
  • 4.3 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62-69
  • 4.3.1 不对称故障情况下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62-64
  • 4.3.2 故障情况下并网逆变器控制目标分析64-65
  • 4.3.3 不同控制目标下电流控制参考值选取65-68
  • 4.3.4 并网逆变器无功控制及电流限幅策略68-69
  • 4.4 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故障穿越仿真69-74
  • 4.4.1 对称故障仿真分析70-72
  • 4.4.2 不对称故障仿真分析72-74
  • 4.5 本章小结74-76
  • 第五章 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实验平台开发76-98
  • 5.1 主电路参数选取76-80
  •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80-84
  • 5.2.1 总体结构80-81
  • 5.2.2 硬件电路设计81-84
  • 5.3 系统软件设计84-88
  • 5.3.1 主程序设计84-85
  • 5.3.2 ePWM模块设置85-86
  • 5.3.3 子程序设计86-88
  • 5.4 三相光储并网发电平台测试与实验88-96
  • 5.4.1 实验方案90-91
  • 5.4.2 平台测试实验91-93
  • 5.4.3 配电网正常情况下三相光储发电系统并网实验93-94
  • 5.4.4 配电网故障情况下三相光储并网发电系统运行实验94-96
  • 5.5 本章小结96-9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8-100
  • 6.1 总结98-99
  • 6.2 展望99-100
  • 参考文献100-106
  • 致谢106-10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庹元科;徐定成;傅剑锋;彭志春;;高效率并网逆变器发展综述[J];现代建筑电气;2011年05期

2 曾正;赵荣祥;汤胜清;杨欢;吕志鹏;;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用先进并网逆变器研究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24期

3 李蕴知;;一种并网逆变器设计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14期

4 王斯成,余世杰,王德林,苏建徽,董路影,沈玉梁;3kW可调度型并网逆变器的研制[J];太阳能学报;2001年01期

5 陈潼;赵荣祥;;并网逆变器间接电流解耦控制策略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6年03期

6 陈潼;赵荣祥;;一种高频环节并网逆变器的实现方案[J];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张强;张崇巍;张兴;谢震;;风力发电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16期

8 文劲松;戴瑜兴;刘伟;;3kW单相可再生能源并网逆变器设计[J];低压电器;2007年15期

9 蔡磊;钱照明;彭方正;;Z源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的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08年07期

10 王宝诚;郭小强;邬伟扬;;高性能并网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董鹏;毕天姝;薛安成;杨奇逊;;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侯世英;庹元科;;双频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小强;邬伟扬;关雅娟;;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策略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史玉立;;微网中并网逆变器的一种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淑琴;戴敏;韩国志;徐聪;边忠国;;微电源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刘聪;戴珂;张树全;段科威;康勇;;分布式发电并网逆变器实现有源滤波与无功补偿功能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林辉品;王鹿军;吕征宇;;电网谐波背景下并网逆变器的PRI控制方法[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徐志英;许爱国;谢少军;汤雨;;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何占宁;夏东伟;刘玉朋;马秀秀;;一种基于dsPIC30F4011的并网逆变器锁相控制方法[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周伶;我区光伏电站关键设备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N];新疆科技报(汉);2012年

2 姜小莉 左裔;光伏发电若要并网 直流先要变成交流[N];常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林;丰台垒球场成节能示范场[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鹏;蓄电池并网放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许德志;并网逆变器与电网谐波交互的建模分析与抑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李小强;LCL滤波的并网逆变器非理想电网适应性分析及优化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邹常跃;数字控制型并网逆变器与多机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姚志垒;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陈东;并网逆变器系统中的重复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鹿军;分布式发电中三相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李巍巍;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中电网电压引起的谐波和不平衡电流抑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殷进军;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数字单环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宇龙;电网电压畸变情况下三相并网逆变器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越;基于虚拟磁链的三相并网逆变控制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3 熊洁;LCL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振伟;基于电网阻抗辨识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徐修林;含多并网逆变器的配电网谐振机理分析与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姜振廷;三电平T型并网逆变器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程超;单相并网逆变器LLCL型输出滤波器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李朋;不平衡故障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流建;基于键合图和BP神经网络的并网逆变器故障诊断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王军;低压微网中并网逆变器谐振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三相光储发电系统并网及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36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1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