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新型锂硫电池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12:14

  本文关键词:新型锂硫电池的设计与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电源中取得了极大成功。用于商业化锉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大约在120-200 mAh g-1左右。由于受到了这些材料理论容量的限制,我们已经很难进一步大幅提高这些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难以满足用于长距离运输的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的要求。近几年来,锂硫电池收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在锂硫电池中,活性物质硫的理论比容量为1675 mAh g-1,电池比理论能量更是高达2600 Wh kg-1,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5-8倍。另外,硫元素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而且对环境友好、没有污染,所以与其他正极材料相比拥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锂硫电池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因为其存在几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硫导电性差导致电池功率性能差、负极金属锂表面的枝晶问题使电池存在安全隐患、“穿梭效应”降低电池效率并影响电池循环寿命。其中,“穿梭效应”是锂硫电池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本论文针对锂硫电池存在的缺点,设计了两种新型电池结构,从而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第一种是基于嵌锂碳基负极的锂硫电池,将一般锂硫电池中使用的金属锂片负极替换为基于碳的负极。首先,本文使用热处理的方法合成硫-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电池的正极。这种硫碳复合材料较于传统碳硫复合材料硫载量更高(80%),将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可得到更大的比能量。在0.2 C倍率下,硫碳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304 mAh g-1,循环50次后比容量保留783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60%。之后论文设计了三种基于这种结构锂硫全电池:第一种是将石墨通过电化学方法预嵌锂,然后与硫-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正极组装成全电池,其首圈放电容量为1113 mAh g-1,在50圈后仍能保持在757 mAh g-1,比能量为485 Wh kg-1;第二种是将硫-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正极通过电化学方法预嵌锂,然后与石墨负极组装成全电池,其首圈充电容量高达1226 mAh g-1,在50圈后仍保持515 mAh g-1的容量,其比能量为390 mAh g-1;第三种是将硬碳通过化学方法预嵌锂,然后与硫/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正极组装成全电池,其最大比容量为1235 mAh g-1,在50圈后仍保持628 mAh g-1,比能量为568 mAh g-1.这几种电池的比能量均高于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一般小于250 mAh g-1),所以均具有一定的商业化价值。第二种是基于固态电解质的新型固态锂硫电池结构,将导离子能力较好的全固态LAGP陶瓷片作为锂硫电池的电解质。论文中使用蒸镀的方法将锂沉积到LAGP片上作为负极,将硫-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涂到LAGP片的另一面上作为正极,并且在正极表面滴加少量离子液体以增加正极的导离子能力。这种电池在室温2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圈充放电容量高达1530 mAh g-1,并且在20圈后保持在1400 mAh g-1。采用这种结构的电池完全抑制了“穿梭效应”这一锂硫电池中最大的缺陷。本文通过对锂硫电池结构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缺点,为锂硫电池的实用化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锂硫电池 锂离子电池 硫/碳复合正极材料 嵌锂石墨负极 固态锂硫电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引言12
  • 1.2 锂硫电池简介12-14
  • 1.3 锂硫电池缺陷及改进方法14-23
  • 1.3.1 对锂硫电池正极的改进15-17
  • 1.3.2 对锂硫电池负极的改进17-20
  • 1.3.3 对锂硫电池电解液的改进20-23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23-26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26-34
  • 2.1 实验试剂26-28
  • 2.2 实验仪器28-29
  • 2.3 实验内容29-34
  • 2.3.1 材料的制备29
  • 2.3.2 SEM表征29
  • 2.3.3 热重分析29
  • 2.3.4 晶体结构分析29-30
  • 2.3.5 电极极片的制备30
  • 2.3.6 测试电池的组装30-31
  • 2.3.7 真空蒸镀操作31
  • 2.3.8 电池的电化学测试31-34
  • 第三章 硫/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34-40
  • 3.1 引言34
  • 3.2 实验部分34-35
  • 3.2.1 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34
  • 3.2.2 锂硫电池的组装34-35
  • 3.2.3 结构分析和电性能分析35
  • 3.3 结果与讨论35-37
  • 3.3.1 硫/碳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35-36
  • 3.3.2 硫/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36
  • 3.3.3 硫/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36-37
  • 3.3.4 硫/碳复合材料放电产物XRD表征37
  • 3.4 本章小结37-40
  • 第四章 使用碳基负极的锂硫电池40-48
  • 4.1 引言40
  • 4.2 基于硫正极和锂化石墨负极的电池40-42
  • 4.2.1 电化学锂化石墨负极的制备41
  • 4.2.2 硫/锂化石墨电池的组装41
  • 4.2.3 硫/锂化石墨电池的电性能分析41-42
  • 4.3 基于硫化锂正极和石墨负极的电池42-43
  • 4.3.1 电化学锂化硫正极的制备42-43
  • 4.3.2 硫化锂/石墨电池的组装43
  • 4.3.3 硫化锂/石墨电池的电性能分析43
  • 4.4 基于硫正极和锂化硬碳负极的电池43-46
  • 4.4.1 化学锂化硬碳负极的制备44
  • 4.4.2 硫/锂化硬碳电池的组装44-45
  • 4.4.3 硫/锂化硬碳电池的电性能分析45-46
  • 4.5 本章小结46-48
  • 第五章 使用高锂离子电导固态电解质LAGP的固态锂硫电池48-56
  • 5.1 引言48
  • 5.2 实验部分48-50
  • 5.2.1 固态电解质片LAGP的制备48-49
  • 5.2.2 固态锂硫电池的结构与组装过程49-50
  • 5.2.3 结构分析和电性能分析50
  • 5.3 结果与讨论50-54
  • 5.3.1 LAGP固态电解质片的形貌与结构分析50-51
  • 5.3.2 蒸镀锂层的形貌分析51
  • 5.3.3 使用离子液体的锂硫电池性能分析51-52
  • 5.3.4 固态锂硫电池在室温的电性能分析52-53
  • 5.3.5 固态锂硫电池在不同温度和电流密度下的电性能分析53-54
  • 5.3.6 固态锂硫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GITT性能曲线54
  • 5.4 本章小结54-5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6
  • 文章发表情况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鸿雁;;2013年隔膜大战 锂电池产品整体价格将下拉[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3年03期

2 ;首条自主产权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J];中国有色冶金;2013年05期

3 杨璐;王阳;肖雨;章永春;;手机锂电池的安全性能管控[J];现代电信科技;2013年09期

4 丁运长;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国防科工委电池专业组 联合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会议论文题录[J];电池;1984年01期

5 李诚芳;电池隔膜[J];电池;1986年02期

6 ;1992年《电池》1~6期分类总目次[J];电池;1992年06期

7 杨林;锂电池隔膜纸在重庆通过鉴定[J];电池工业;1996年03期

8 李登科;王丹;;动力锂电池隔膜的技术要求及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4年05期

9 汤雁;苏晓倩;刘浩杰;;锂电池隔膜测试方法评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4年02期

10 李峰;;大连振邦自主研制成功纳米纤维锂电池隔膜[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满长阵;唐昶宇;江彭;刘昊;黄家伟;梅军;刘焕明;;利用超热氢交联技术改善锂电池隔膜浸润性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C];2013年

2 孙亚颇;焦晓宁;;新型电池隔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加强管理,提高“鱼3—丙”一次电池隔膜的质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第四研究室电池隔膜QC小组[A];2003年度电子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3年

4 高效岳;沈涛;唐琛明;邱德瑜;唐定骧;;Zn-Ni电池的进展[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耀明;于波;刘宁;王立民;;快充MH-Ni电池AB3型负极合金与隔膜相互匹配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兵;我国锂电池隔膜技术谋求破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2 山水;美国企业开发出新型电池隔膜[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明;锂电池:大热刚刚开始[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记者 张清华 通讯员 崔巍;锂电隔膜制造 基地昨日试产[N];深圳商报;2010年

5 记者 刘向红;九九久拟建锂电池隔膜生产线[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见习记者 覃秘;拟定增投建锂电池隔膜项目 沧州明珠进军新能源[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谢楠;锂电池隔膜产业大跃进 高端领域仍是蓝海[N];证券时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赵笛;青岛能源所成功研发新型环保锂电池隔膜[N];青岛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罗兵;中国锂电池隔膜技术谋求破壁[N];中国质量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香才;财政部支持电池隔膜产业化[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闫宇星;非水电解质锂空气一次电池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吕慧;锂—空气电池氧电极催化剂—纳米四氧化三铁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陈峭岩;电动汽车电池状态估计及均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刘思思;二次锂电池锂基负极与电解质界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尹利超;二次锂电池用硫基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门阅;钒电池材料改性对正极电对催化活性及电池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星;聚烯烃纤维电池隔膜纸结构及成纸性能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溢镭;用壳聚糖改善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郭自洋;高能量密度锂空气电池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尹翔宇;锂电池化成双向DC/DC模块及并行扩展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林伟;基于石墨烯的锂硫电池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肖科;间位芳纶纳米纤维基锂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7 徐倩;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与隔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章淦;镍锌电池锌负极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张佳卫;锂硫电池用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胡宇翔;二氧化锰基催化剂在可充锂空气电池中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锂硫电池的设计与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38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