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光伏-储热联合发电系统的多目标容量优化
发布时间:2021-10-09 14:33
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发电系统,该系统由风电场、光伏电站、电加热器、储热系统及发电模块组成。该系统的多目标容量优化以最大化通道利用率和最小化平准化成本为目标,利用非占优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得Pareto前沿,并通过Nash谈判给出容量配比参考最优解。此外,该文考虑风电以及光伏出力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引入保证率使仿真结果更符合电站实际运行情况。案例分析得出,在相同风电光伏容量下,该系统的通道利用率相比于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提高了11.1%,平准化成本降低了0.6%;在相同风电光伏容量及通道利用率下,该系统的平准化成本相比于风电-光伏-蓄电池系统降低了12.6%。因此该系统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文章来源】:太阳能学报. 2020,41(1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风电-光伏-储热联合发电系统结构
Pareto前沿
本文通过比较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发电系统和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在各季节代表日的出力特性来分析储热和电加热的出力调节作用,各季节代表日的出力曲线比较如图6所示。从图6可看出,在春季代表日中,01:00~05:00以及17:00~24:00风电光伏出力小于输电通道容量,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可释放储热系统中的热能推动发电模块发电,从而补充不足部分电能,但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却无法利用这部分输电通道容量;05:00~17:00风电光伏出力超出输电通道容量,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可利用电加热器将多余部分电能转换为热能后储存在储热系统中,但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只能弃风弃光。其他季节代表日的情况同理,但如果风光资源持续短缺时,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也无法充分地利用输电通道容量。综上所述,相比于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能够通过电加热器和储热系统的联合运行更好地利用输电通道容量。7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及挑战[J]. 艾芊,郝然.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8(04)
[2]光伏发电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J]. 庄浩然,王秦鹏. 建筑节能. 2017(03)
[3]基于CMOPSO的混合储能微电网多目标优化研究[J]. 路小娟,郭琦,董海鹰. 太阳能学报. 2017(01)
[4]含电热联合系统的微电网运行优化[J]. 李正茂,张峰,梁军,贠志皓,张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14)
[5]风电场设计年上网电量的概率折减法研究[J]. 胡己坤,吉超盈,刘玮,牛子曦. 西北水电. 2013(05)
[6]风光互补混合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J]. 杨琦,张建华,刘自发,夏澍.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17)
本文编号:3426578
【文章来源】:太阳能学报. 2020,41(1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风电-光伏-储热联合发电系统结构
Pareto前沿
本文通过比较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发电系统和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在各季节代表日的出力特性来分析储热和电加热的出力调节作用,各季节代表日的出力曲线比较如图6所示。从图6可看出,在春季代表日中,01:00~05:00以及17:00~24:00风电光伏出力小于输电通道容量,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可释放储热系统中的热能推动发电模块发电,从而补充不足部分电能,但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却无法利用这部分输电通道容量;05:00~17:00风电光伏出力超出输电通道容量,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可利用电加热器将多余部分电能转换为热能后储存在储热系统中,但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只能弃风弃光。其他季节代表日的情况同理,但如果风光资源持续短缺时,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也无法充分地利用输电通道容量。综上所述,相比于风电-光伏-无储能系统,风电-光伏-储热-电加热联合系统能够通过电加热器和储热系统的联合运行更好地利用输电通道容量。7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及挑战[J]. 艾芊,郝然.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8(04)
[2]光伏发电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J]. 庄浩然,王秦鹏. 建筑节能. 2017(03)
[3]基于CMOPSO的混合储能微电网多目标优化研究[J]. 路小娟,郭琦,董海鹰. 太阳能学报. 2017(01)
[4]含电热联合系统的微电网运行优化[J]. 李正茂,张峰,梁军,贠志皓,张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14)
[5]风电场设计年上网电量的概率折减法研究[J]. 胡己坤,吉超盈,刘玮,牛子曦. 西北水电. 2013(05)
[6]风光互补混合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J]. 杨琦,张建华,刘自发,夏澍.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17)
本文编号:342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42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