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锂离子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5 07:05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保护日常的生活环境,渐渐的绿色出行成为人们出行时首选的代步方式,所以电动汽车慢慢的走进了我们的世界。锂电池作为组成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元件,准确了解电池内部工作状态,实时的监控电池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环境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估计锂电池的健康状态(SOH)反应电池是否健康工作,只有准确的估计电池的健康状况才能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本文首先以磷酸铁锂电池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锂电池健康状况的基本含义,通过分析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结构建立了锂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随后通过模拟不同的实验环境研究了锂电池的容量衰退特性,最后得出锂电池的内阻变化对其健康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本课题主要把电池的内阻作为主要因素估算电池的健康状况。随后本文介绍了一种B-样条的曲线聚类算法,实现对内阻变化曲线进行分类,搭建了实验基础环境,设计了实验具体方案,在不同的放电方式下对锂电池进行循环充放电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电池内阻测试仪实时记录其内阻变化情况,绘制内阻变化曲线图,并对内阻曲线进行分类分析,最后根据实验取得的数据建立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完成了对锂电池健康状况进行在线估计。
【关键词】:动力电池 衰退模式 隐马尔科夫模型 B-样条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6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7-8
  • 1.1.1 研究目的7
  • 1.1.2 研究意义7-8
  • 1.2 锂离子动力电池健康估算模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8-10
  • 1.2.1 锂离子电池SOH的定义8
  • 1.2.2 锂离子电池SOH的研究方法8-9
  • 1.2.3 电池SOH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9-10
  • 1.3 影响锂离子电池SOH的因素及表征参数10-15
  • 1.3.1 影响锂离子电池SOH的内部因素10-11
  • 1.3.2 影响锂离子电池SOH的外部因素11-14
  • 1.3.3 分析锂离子电池SOH的表征参数14-15
  • 1.4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锂电池容量衰退原因及分类16-25
  • 2.1 锂电池简介及其模型的建立16-19
  •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结构16
  •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16-18
  • 2.1.3 锂电池等效电路模型18-19
  • 2.2 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特性研究19-23
  • 2.2.1 不同温度下长期循环后容量衰减分析20-21
  • 2.2.2 不同放电状态下对电池容量衰退分析21-22
  • 2.2.3 锂电池内阻对电池容量的影响22-23
  • 2.3 锂电池容量衰减分类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第三章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估算电池SOH的方法25-33
  • 3.1 锂离子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模型25-26
  • 3.1.1 常用电池SOH估算方法与优缺点25
  • 3.1.2 根据电池内阻曲线估算SOH25-26
  • 3.2 锂电池内阻曲线的聚类26-30
  • 3.2.1 识别锂电池内阻变化曲线26-27
  • 3.2.2 基于B-样条基底展开的曲线聚类方法27-30
  • 3.3 基于隐马尔可夫的锂电池内阻估算模型30-32
  • 3.3.1 定义内阻曲线截止点30-31
  • 3.3.2 隐马尔可夫算法的原理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搭建实验平台和内阻变化曲线33-40
  • 4.1 实验环境33-36
  • 4.1.1 动力电池的选择33
  • 4.1.2 动力电池测试系统33-34
  • 4.1.3 数据处理软件34-35
  • 4.1.4 恒温恒湿箱35-36
  • 4.2 实验方案36-38
  • 4.2.1 不同充放电电流下电池内阻变化36
  • 4.2.2 不同充放电深度下电池内阻变化36-37
  • 4.2.3 不同充放电温度下电池内阻变化37-38
  • 4.3 内阻曲线聚类38-39
  • 4.3.1 聚类误差图38-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第五章 搭建模型及估计结果40-45
  • 5.1 建立基于隐马尔可夫估算模型40-43
  • 5.2 锂电池健康状态仿真43-44
  • 5.3 本章小结44-45
  • 结论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50-51
  • 作者简介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昊;郑利峰;邓龙征;;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新材料产业;2006年09期

2 刘亚飞;陈彦彬;白厚善;;锂离子动力电池与相关材料最新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5期

3 张传喜;;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研究进展[J];船电技术;2009年04期

4 郎鹏;任剑;;发展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工艺设备思考[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9年11期

5 张利波;马洁;金伟;;锂离子动力电池化成及使用中出现自燃的机理分析及其解决办法[J];内江科技;2010年10期

6 陈新传;宋强;吕昊;;国内外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概况及启示[J];船电技术;2011年04期

7 徐顺余;曹辉;;锂离子动力电池受高温影响的试验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1年04期

8 程建军;;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工艺装备[J];科技传播;2012年13期

9 朱厚军;郎俊山;;水下装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进展[J];船电技术;2012年S1期

10 王宏伟;刘军;肖海清;王超;;国内外锂离子动力电池相关标准对比分析[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唐致远;陈玉红;于非;;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化现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学杰;;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进展[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利波;;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翮辉;侯敏;赵文鹏;刘思;曹辉;;锂离子动力电池热仿真模型开发及应用[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凌国维;唐致远;;人工神经网络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施孝承;王英;谢先宇;樊晓松;;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机械性能试验安全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于力娜;王丹;张克金;赵中令;陈雷;刁洪军;;锂离子动力电池用Al_2O_3/PVDF-HFP隔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8 覃迎峰;周震涛;;锂离子动力电池过充行为的研究[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艾新平;杨汉西;曹余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黄学杰;;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与开发[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碧玛;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路在何方?[N];科技日报;2005年

2 刘洪恩;“锂离子动力电池”10月产业化[N];深圳商报;2005年

3 通讯员 袁鹏邋记者 乔地;洛阳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开建[N];科技日报;2008年

4 王景春;洛阳打造锂离子动力电池基地[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杨章锁邋叶斌;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新能源产业化项目落户雄县[N];中国特产报;2008年

6 武平乐;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昨投产[N];洛阳日报;2008年

7 姚红亮;洛阳市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投产[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8 记者 林若飞邋通讯员 章程;深圳雷天锂电全球布局[N];深圳商报;2008年

9 记者 付强;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建成投产[N];吉林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志民;我市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投产[N];辽源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焱;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改性及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星;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失效分析及电极界面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云凤玲;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性能及电化学-热耦合行为的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6年

4 郭永兴;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关键技术基础及其安全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靳尉仁;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6 刘云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作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思平;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管理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亚飞;增程式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的估算与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磊;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混合材料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方面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张焕;软炭负极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许建青;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吴彬;锂离子动力电池热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何敏;锰酸锂的掺杂改性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艺设计[D];长沙矿冶研究院;2014年

8 胡三丽;电动车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SOC预测方法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丁修乘;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10 孙培坤;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45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